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1954:延安中路,红五星
分享至:
 (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依时 2014-09-24 23:27
摘要:

【会员权限·《解放日报》独家老照片】1955年3月15日,时任副市长潘汉年和苏联驻我国特命全权大使尤金将为这座建筑物剪彩,并宣布“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此开幕。 此时距离中苏关系交恶还有5年光景,距离此地改名为上海展览馆还有13年,距离成为上海展览中心还有29年,距离正在举行的2014上海书展还有整整一个甲子。

 

1954年10月15日,上海。入暮时分,城市的天际线制高点上,一颗红星亮了。

 

延安中路1000号。在建筑结构刚刚封顶的中苏友好大厦中央大厅的楼顶上,架起一座50多公尺高、32吨重的镏金钢塔。110.4公尺的高度,突破了国际饭店保持多年的全市建筑最高水平。在钢塔塔顶位置,升起一颗红五角星。

 

钢塔是八角形锥体,外面包着1300百多块镏金菱形铜皮,菱形的交角处装饰着1100多只发亮的铜球。塔尖上红五角星的四围伸出24根美丽的光刺,下面衬托着围栏和铜花。红五角星上的红玻璃不但能耐高热和严寒,且能抵抗忽冷忽热的气候变化,即使在炎夏酷暑中骤遇冷雨也不致破裂。星内的百余盏灯泡透过红玻璃,放射出灿烂光芒。

 

(建设中的中苏友好大厦)

 

5个月后,1955年3月15日,时任副市长潘汉年和苏联驻我国特命全权大使尤金将为这座建筑物剪彩,并宣布“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此开幕。 此时距离中苏关系交恶还有5年光景,距离此地改名为上海展览馆还有13年,距离成为上海展览中心还有29年,距离正在举行的2014上海书展还有整整一个甲子。

 

(中苏友好大厦剪彩典礼)

 

但在1954年10月15日的这个夜里,一切都尚未发生。才完成高空作业的工人和苏联专家站在楼顶,任由初秋凉风吹着身体,激动地看着初次亮起的红星,如同宝石。建筑无声无言,用它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神情,开始见证岁月交付的一切。

       

从蜜月到交恶

 

1954年5月4日,中苏蜜月期,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兴建的上海第一幢展览馆——中苏友好大厦,在英籍犹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园旧址动工兴建。

 

建筑由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设计,主要设计人有建筑师安德列耶夫、工程师郭赫曼。当时中方由华东建筑设计院配合设计,后又由原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扩建的东二馆、西二馆。

 

由于时间紧张,整个建造工区内先后组织了10个青年突击队、7个青年组。从高处望下去,书写着“粉刷工第一青年突击队”、“磨石子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色彩猎猎,插在奶黄色墙壁外的脚手架上和菠萝蜜花型的雕塑装饰中,工地顿时如无硝烟的战场。

 

(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1954年11月7日,记者徐常和潘福荣在采访工地时,工人们言必称苏联

 

“二楼的展览室里,墙壁已经粉刷得一片洁白了。室顶四角看去是那样匀称,原来这是工人们学习苏联斯达哈诺夫工作者阿丰宁的先进粉刷经验而提前完成的。现在,工人们正在地面铺灰、嵌铜条。这是多么美观的地面呀!它是用各种美丽的石子、玻璃和水泥混合做成的,又光泽又鲜艳,真有些像绸缎。一位做了二十八年嵌铜条工的老工人告诉我们,现在嵌的各种花色,过去从来也没做过,这也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才进行的。”

 

一位雕刻过上海城隍庙屋脊上的“二龙抢珠”、有着56年从业经验的老雕刻师也觉悟甚高,道“抗日战争以来,我就没干过这行活,把用了几十年的工具都丢了。那料活到六十九岁,又走了红运,心里一高兴,九小时的工作也不感到累,我知道今天工作的意义,决不是过去为佛爷干活所能比较了。”

 

向苏联老大哥致敬的意味,贯穿在建筑物的风格、名字、直至每个装饰细部。1954年10月,苏联文化代表团访沪,中苏友好大厦成为团员们必到景点。苏联商会主席聂斯捷罗夫在了解中国建筑工人及工程师在极短时间内建成此大厦后由衷感叹“上海是最伟大的中国最大的经济与政治中心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内建筑高度均不得超过中苏友好大厦红星的高度。作为地标所表达的浓重情感,亦由此深深烙进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并成为当时诗人抒情的对象。

 

1955年2月,诗人田地在《夜过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工地》中写道:“我的想象奔驰得很快/跟着报告者的回忆飞越国境/盛情的莫斯科把我们接待/金发少女把鲜花插上我们的衣襟”,他写道“北京和上海/两颗年轻的红星互相呼应/它们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毫不停留地/向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

 

同年3月,诗人黎家参观中苏友好大厦后,在《在拱形大厅和东广场上》中写下他的联想:好像“来到了乌拉尔工业基地”、“数不清的友谊的呼唤”、“来到了黑海岸边”、“数不清的铁塔向我致意”、“来到莫斯科”,又“回到了祖国”、“在每一个巨大的工厂、工地”都看到了“从苏联运来的最新式的机器”,在“拱形大厅和露天广场上”,“中苏人民的友谊都在增长”。

     

但这份友谊,很快随着中苏交恶而中断。

 

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上海展览馆、上海工业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扩建工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家事业单位合并组建成立上海展览中心。

 

冷餐会事件

 

经历十年动荡之后,改名了的中苏友好大厦开始回归会展中心的实用价值。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展览中心参观微电子汇报展览会时,对表演操作的少先队员说:“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外部世界的讯息,也通过这个窗口,开始透露进上海。“外国”、“香港”、“展销会”、“冷餐会”、“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这座城市消声匿迹已久的禁忌词,开始在这里出现。

 

1985年9月至10月,这里分别举行了“上海首届外国及香港地区音乐录音制品展销会”、市妇联的巾帼教师座谈会、上海各界人士中秋联欢会、上海市政府国庆招待会、朵云轩和上海书画出版社25周年展销会。

 

也是在1985年,这里发生的一件事,惊动了党中央。

 

起因是当年5月17日,上海经济区联合电子服务公司、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上海办事处和上海展览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经济区电子技术信息产品交易展览会冷餐会上,来自苏、浙、皖、赣四省和上海市电子工业部门的有关人员共1200余人,竟然在冷餐会中争抢菜肴和水果

 

这次冷餐会,每人用餐标准20元,加上饮料、水果以及场租费等,总计花费了3万余元。冷餐会丑闻发生后,展览会秘书处3位负责人还自行决定,于5月24日再次举办“工作晚餐”,宴请参加展览会的省、市领队和代表,又花了1821元。

 

1985年,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36元,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50-60元。

 

冷餐会丑闻揭露后,激起了公愤。不少同志投书市纪委和报社加以抨击。有的指出这是“败坏党风,涣散民心,给改革抹黑”;有的说这种“丑行怎么对得起‘国家干部’、‘共产党员’的称号”,并要求上级领导严肃处理。

 

7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和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党组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作出报告,决定给予这一事件主要责任人、展览会领导小组组长党内警告处分,并将这一事件通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所属单位。

 

7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等重大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和不健康的东西,才能促使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保证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个时代结束了,又一个时代开始了。1980年代的上海上空,飘荡的不再是关于莫斯科、黑海、煤山和乌拉尔工业基地的梦,取而代之的是出国潮、绿卡梦和下海的跃跃欲试。上海,即将迎来一次新的脱胎换骨。

 

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6年4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5国领导人签订了著名的《关于边境地区军事领域加强信任的协议》。这一天来到这里的的叶利钦,其身份是俄罗斯总统。

 

现在,只有上海的“50后”以上长者,才会称呼这幢大厦“中苏友好大厦”。它的市内最高建筑记录,也早已被一次又一次超越。

 

唯有顶端的红五星和曾被记者赞叹过的、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铺设的“缎子般的地面”,还留着昔日痕迹,诉说着过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