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解放日报创刊70周年,他们济济一堂共话“守正”与“创新”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彭薇 2019-05-28 22:49
摘要: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在新的起点上,务实奋斗、守正创新,解放日报“再出发”。

5月,生机勃发的时节。


5月28日,一个与上海解放紧紧相连的特别纪念日。


70年前这一天——上海解放第二天,一份散发着油墨香、记载着城市新生的报纸送到上海市民手中。从此,这张报纸与时代年轮同步前行,与家国城市命运与共。


70年后这一天,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各界代表济济一堂。白发苍苍的老报人、风华正茂的年轻记者,与《解放日报》相识数十年的老读者、刚刚结缘的新读者,共同回眸党报光荣历程,一起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薪火相承一路同行


98岁的丁柯和90岁的潘慧南相逢在会场。“小潘!”“老丁!”老报人惊喜的语调中,不时蹦出一幅幅创刊初期的画面,一个个熟悉的老同事名字。


“我进报社时,丁老师是我们支书。”潘慧南解放前是奉贤一名地下党员,1951年进解放日报社,在“读者来信组”处理来信、接待读者。后来,她成为一名文艺记者,几十年记者生涯写出了很多精彩稿件。丁柯全程参与了《解放日报》的创刊。看着创刊号的复制版,丁柯清楚记得,恽逸群宣布接管令,下午三点进申报编辑部,要出第二天的解放日报,“8个版,原来担心没稿子,最后却是稿子太多塞不下。我和编辑又删又改,才和工人们一起把版面搞定。”丁柯回忆,“健在的人中,我大概是最清楚创刊的了,要记录下来,才能不忘初心,传承下去。”前不久,丁柯动笔写下8000字文章,还原上海《解放日报》创刊始末。


创刊之日起,《解放日报》始终记录时代温度,见证并推动国家和城市发展。座谈会前播放的短片中,七十年瞬息而过,留下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温馨感人的瞬间:创刊前夜,汉口路编辑部内彻夜灯火通明,争分夺秒;开辟“读者来信”,信件要用麻袋来装;《十个第一与五个倒数第一》,引发对城市建设的深层思考;四篇“皇甫平”评论,为改革摇旗呐喊……


“解放日报做了媒体最应该做的事,一直立足于引导形成社会良好风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说,他比《解放日报》“年长”了25岁,一直看解放日报,“知识分子怎么改造自己,是解放日报告诉我的”,1951年,他毅然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怎么为人民服务、清贫做医生,也是解放日报告诉我的”,上世纪90年代他主动退还多余诊金,还与同事发起“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带头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倡议。这些事被报道后,在当时的医务界产生很大影响,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95岁高龄的王振义仍会每天翻阅《解放日报》。“我还每天看上观新闻呢,我也是地道的网络原住民。”他说,全媒体时代,《解放日报》在舆论场中仍会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传达正确价值观。


融合转型拥抱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2016年解放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推行“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改革,通过全员打造上观新闻新媒体平台,率先实现主力军向互联网舆论主阵地战略转移。


“只有坚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党报才能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在时代发展的主流中真正履行好职责使命,不断推动时代和社会向前进步。”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说,新起点上,解放日报始终牢记“导向为魂”,凸显“党报姓党”这个鲜明底色,努力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始终牢记“移动为先”,凸显“合而为一”这个改革精髓,创新表达,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始终牢记“内容为王”,凸显“精品党报”这个定位特色,成为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始终牢记“创新为要”,凸显“自我革命”这个奋斗精神,以深度改革推进深度融合。同时,坚持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建设一支胜任全媒传播的党报人才队伍。


“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影响着我们每一位记者、编辑。”解放日报首席记者徐蒙说,融媒体时代的工作方式变了,工作节奏变了,但最重要的是,新闻人有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初心。徐蒙介绍,最近在采写一篇关于上海经济的重点报道时,报道团队里的70后、80后、90后一起头脑风暴,在二十多个标题里选择最适合互联网传播的题目,“每一次报道战役都是创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留遗憾,让报道发挥更大的价值。”


“解放日报”四个字,已不仅仅代表一份报纸,更意味着多个平台、多元产品、多线传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瑚说,他不仅把《解放日报》作为新闻纸读,从中获取时政等各类信息,而且还把它作为教科书读,总能从中获取教学所需的最新案例,不少新闻、通讯、评论,成为课堂教学、讨论乃至考试的素材。”黄瑚说,进入新媒体时代,“90后”“00后”学生与纸媒关系渐行渐远,解放日报顺应时势,如今在高校学生等年轻人中培养了不少上观新闻读者,“我相信它能与当年的《解放日报》一样成为学生之所爱。”


守正创新凸显担当


收藏了自创刊号以来所有的《解放日报》的读者董利华,一早从浙江赶到上海,参加这个特殊“见面会”。“以前只见报纸,这次见到了报纸背后辛勤耕耘的记者编辑,看到充满活力、有智慧、又肯奋斗的年轻一代,由衷感到高兴。”在他看来,解放日报有担当精神,值得信赖。“企业发展最需要权威、准确的信息,解放日报给了我最早、最丰富的信息,让我在决策时少走弯路。”在他印象里,《解放日报》不止是上海的报纸,长三角不少人都在订阅。“只要坚持发出真实、权威的声音,读者就会跟着走。”


与解放日报始终有着渊源的延安客人也来到了会场。“我们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关注《解放日报》。”延安新闻纪念馆馆长刘金林说,1941年,为适应抗战需求,党中央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1949年,党中央决定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我经常阅读《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报纸,它通过多个平台,不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他看来,解放日报的创新是坚守本色的创新。“这几年,解放日报一直组织青年记者来清凉山‘寻根’,继承革命优良传统。”


“2007年起,中国足球进入低谷,我当时有一些呼吁和提议,解放日报立即跟进报道,给了许多支持。”上海崇明根宝足球基地负责人、上海足协总顾问徐根宝说,解放日报一直为中国足球、上海足球的发展鼓与呼,尤其是他在崇明创办根宝足球基地,着力为上海、为中国足球培养青年人才,解放日报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多次进行深入专访和报道,使得“十年磨一剑”的口号传播开来,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领作用。“我也一定会用‘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的精神,为中国足球再作贡献。”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在新的起点上,务实奋斗、守正创新,解放日报“再出发”。

 

题图来源:陈正宝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