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周总理身旁的上海支边青年
分享至:
 (1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冯乔 2014-09-24 23:27
摘要:

【上海青年命运】新疆的“疆”字,生动形象:“弓”的偏旁,就像西部边境线;三横,如同横亘的三座大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个田,就是嵌入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着屯垦戍边的任务,布点在边境线和盆地沙漠周围。杨永青等支边青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北疆的石河子。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和陈毅出国访问回程中经过新疆,来到石河子垦区视察工作。石河子总场有一条钻天杨和榆树组成的林带,周恩来一行在林带西头走来,上海11个支边青年代表从东往西走,在林带中间汇合。这时,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照片上,周恩来旁边的上海姑娘就是杨永青。

 

很多年后,杨永青回忆,那个位置不是谁刻意安排的。她觉得是自己比较幸运,走路比较快,加之要见总理的迫切心情。使她第一个来到周恩来身旁。

 

周恩来询问了杨永青的家庭情况和文化程度。杨永青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考大学,不自觉流露出内疚。此时,一边的陈毅就说,“这里就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

 

当了解到现场有几位支边青年来自资产阶级家庭时,周恩来说:“实际上,我的家庭和出身比你们都复杂。我出身旧官僚嘛。我和国民党谈过判,跟蒋介石共过事。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个人的前途是可以选择的。”

 

当时在场的《中国青年报》两位记者,在后来的报道中引用了周恩来的这段话:“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个人的前途是可以选择的。”发表前,这段原话经过周恩来本人亲自修改。后来,团中央将这句话进一步概括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这句话给当时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尽管通往光明的路相当艰难曲折。

 

杨永青,上海第二女中毕业生,喜欢无线电技术,原先想当女工程师。由于生病没有考大学,就在淮海路上的永丰唱片无线电商店当营业员。

 

1964年,上海动员职工和居民把家里待业子女送到新疆去。有着海外关系的杨永青已经就业,并不在动员范围里。但她却非常想当军垦女战士:“我愿意放弃上海的工作,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她连写了三封申请书,却没有批准。

 

商店领导叫杨永青好好安心工作,她不甘心,拿剪刀戳破手指。一开始怎么也戳不破皮肤,戳了好几次才流出了血。她写下20个血字:“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最后,终于拿到了团校的录取通知书。

 

远在香港轮船公司工作的父亲写来加急信劝阻,表示如果杨永青自愿退出兵团,可以接她去香港,再到日本,学习她最喜欢的无线电技术。

 

杨永青回信:“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国家需要把农业搞上去,我就去干农业。至于无线电技术,本身自有人干。”

 

1964 年6 月30 日,无线电商店营业员杨永青穿着黄军装,和团校300多名学员一起,乘上了西行的列车。

 

在上海火车站准备出发的杨永青和同伴们

 

新疆的“疆”字,生动形象:“弓”的偏旁,就像西部边境线;三横,如同横亘的三座大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个田,就是嵌入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着屯垦戍边的任务,布点在边境线和盆地沙漠周围。

 

杨永青等支边青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北疆的石河子。天气炎热,每人发了一顶草帽。杨永青为了锻炼自己,草帽也不戴,在黄豆地里锄草。汗珠直往下流,流到嘴里,干得发苦。

 

兵团自然条件的艰苦不必待言,令杨永青没想到的是,荒凉的西北戈壁沙漠,无形中逼迫她发挥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特长,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当时农场生活很艰苦,职工经常为家里铁锅生锈而发愁。铁锅生锈,是因为缺油。有技术人员建议引种油葵。油葵就是可以榨油的向日葵,又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新疆的油葵

 

那时候杨永青已经是主管生活后勤工作的副连长,于是她决定试验种油葵,没想到获得了成功,油葵出油率达百分之三十。如此一来,不仅农场吃油问题得到解决,北疆伊犁等地区也纷纷效仿种油葵。原先职工家里是铁锅生锈,自从种了油葵,家里的缸都装满了清油,用都用不完。

 

1979年,杨永青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在香港的父亲赶来上海与女儿见面,并拿出一份英文报纸,介绍一种夏威夷树木,可能适合在新疆生长。后来,杨父还把树的种子寄到新疆试种。

 

杨永青在新疆整整工作了34年,先后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副书记、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务。后来,她在考察中遭遇车祸受了重伤,退居二线后回到上海。

 

离开新疆,杨永青依然停不下来。她独自一人先后上过珠峰5200米的大本营,又周游了半个美国。多年来,每逢上海支边青年聚会活动,她又是那个最积极的策划者和召集者。

 

2014年5月,杨永青重回曾经工作过的军垦第一连

 

去年是杨永青和同伴们赴疆50周年纪念,杨永青以上海老知青专列筹备组负责人的名义,联系乌鲁木齐铁路局,策划了一次“情系兵团,大美新疆”的老知青旅游专列。为了提前踩点,她自费报名了新疆旅行团;在筹备期间,她天天熬夜到十二点以后,还学会了用电脑发邮件、做表格……

 

也有人始终质疑杨永青如此“激进”的一生。除了写血书要求去新疆,杨永青后来还有两次出人意料之举。

 

一次是1972年,杨永青的丈夫调回内地,并再三动员她也回去,但杨永青坚持认为自己应该留在边疆。最终,丈夫带着儿子返回石河子。还有一次是1979年3月,云南、新疆多地知青大规模集会,要求返回大城市。当时,杨永青已经担任新疆自治区团委副书记,但她在延安全国造林大会上向时任国家领导写信,要求回到农场。

 

是为博名声,赚取政治资本?事实上,杨永青晚年的物质生活条件谈不上优渥。回到上海后适逢拆迁,她以有限的积蓄购得市郊一间房屋。丈夫复员后,经商受骗,后来又罹患绝症,靠杨永青微薄的退休金维持全家生计。

 

杨永青常说,她选择把边疆最美丽的景观和经历留在了心间,而把新疆的痛苦踩在脚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的“选择”,也是那个时代烙上的命运。

 

(题图说明:周恩来接见上海支边青年的现场照片,周恩来左手边的女青年为杨永青。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