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坎贝尔:我不喜欢保护主义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19-05-25 21:12
摘要:生物医学领域的自然指数显示,2012年至2018年,生物医学论文涉及国际合作的比例由37.5%增至44%,单一机构产出的论文则不断减少,所占比例已降至23%。

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应侧重“单打独斗”,还是要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以及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中外嘉宾给出了同样的观点: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应在此进程中代表中国扮演重要角色。

 

 “我不喜欢保护主义。”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爵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纯科学领域的合作情况其实还好。回顾历史,当科技大国发生摩擦时,基础科学常常能成为大国间沟通的一个渠道。因此,国际科学界应保持对话。”

 

坎贝尔说,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重要论文越来越多。在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医学以及许多应用技术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本月出版的《自然》增刊《2019自然指数——生物医学》显示,美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则在迎头追赶,相关科研产出快速增加。2012年至2018年,中国的自然指数生物医学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而且增幅高达140%以上,远超其他的领先国家。生物医学领域的自然指数还显示,2012年至2018年的生物医学论文涉及国际合作的比例由37.5%增至44%,单一机构产出的论文则不断减少,所占比例已降至23%。

 

谈到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建言时,坎贝尔只说了一个关键词:国际化思维。“上海是拥有国际化思维的城市,需要发挥这一优势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国外城市和地区也需要加强与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它们必将从中受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国际化思维,失去了高速发展的良机。”

 

事实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是上海近年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见证者。2015年,他们与上海市科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此后,他们成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首席学术合作机构,已连续3年承办未来(科学)论坛,邀请多国科学家来沪探讨前沿科学问题。明天下午,多位跨学科研究微生物群的中外知名科学家将出席未来(科学)论坛,探讨微生物群助力癌症治疗等问题,为开展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栏目主编:黄海华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司占伟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