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我和《解放日报》征文|游本凤:第一份进入太空的“报纸”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游本凤 2019-05-23 07:00
摘要:因为航天,我与《解放日报》结缘。

我是一名多年从事航天媒体宣传的企业报人,又是一名老航天人。因为航天,我与《解放日报》结缘。《解放日报》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媒体大舞台,回首宣传和讴歌航天的年代,那些人,那些事,如一幕幕播放的电影,历历在目。

“太空报”,成功地发射了一个创意

记得前几年,《解放日报》还在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的大楼内办公。一次前往报社拜访,在参观解放日报社的报史展览馆时,有一件珍贵的《解放日报“神六”纪念特刊》特别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是一份用十分精致的丝绸面料制作而成的“报纸”,更因为这份“报纸”于2005年随神舟六号飞船一起上天,在太空遨游了数天后,又随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一同返回地面。因而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进入太空的“报纸”。

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进入太空的“报纸”。(本报资料照片)

这一创举,是《解放日报》与航天领域密切合作的重要见证。作为航天人,我当时感到异常亲近。有如此独特的创意,并付诸实施,最终进入飞船搭载,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须知,由于太空飞行的特殊性,一件物品要上神舟飞船,对搭载物的品种、体积、分量、材质等要求都非常苛刻;而更重要的是,对所搭载的物品还要显示其非同一般的政治、经济或社会意义,并非花多少钱就能办到的。令人惊喜的是,解放日报以不懈的努力,“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成功搭载“神舟六号”飞天,让人羡慕至极。而这一珍贵的“神六”纪念特刊,无疑成为了解放日报社的“镇馆之宝”。

跟随“神六”遨游太空的丝绸版解放日报纪念特刊。(金定根 摄)

据原解放日报主题活动部主任丁波告诉我,当年,为了实现这一大胆创意,解放日报兵分两路,一路由丁波与同事周红钢飞赴北京,联系航天部有关部门,落实搭载事宜。这里顺便提一下,丁波去北京之前,我也曾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尽量少走弯路,争取马到成功。另一路是报社多部门联手设计新闻界第一张新颖别致的“太空报”。

因为《解放日报》与《申报》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经过查询和搜索,他们发现《申报》早在1872年5月8日这天刊登了一篇《地球说》的文章。该文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地球必然是球形的道理,堪称中国近代最早在大众报纸上宣传地球知识的文章。这个“第一”正好与飞船发射不谋而合,将之作为“太空报”的主打文章,非常契合。为了让特刊更有价值和纪念意义,报社特地选择杭州最好的丝绸厂印刷。而为什么选用丝绸材料印刷报纸?时任社长尹明华曾经解释:丝绸是我国上等的书写载体,而神舟飞船是我国最先进高科技的结晶。用最先进的技术搭载最古老的文明,是一种穿越古今、跨越时空的见证,传承的是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

不久,从北京传来好消息,解放日报丝绸报飞天之梦终于得到了落实。群情振奋。“太空报”被解放日报上下引以自豪地称为:我们成功地发射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意!此举也一直为上海新闻界所津津乐道。

追根寻源,老港竖起探空火箭纪念碑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航天人曾经在上海南汇老港海边滩涂竖立起一座20多米高的发射架,向着东海的上空发射了多枚T—7M探空火箭。“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曾两次踏上老港这片神秘的土地,亲临现场指导探空火箭发射工作。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T—7M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后没多久,毛主席正好来上海视察,当他老人家得知首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于5月28日兴致勃勃地专程前往延安中路新技术展览会参观探空火箭实物,并对参与火箭研制的年轻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大加赞赏。

1960年后,上级考虑到上海作为大城市进行火箭发射试验,既不利于安全,也无益于保密工作,遂将探空火箭发射场搬迁到安徽广德的深山老林里。这样,老港发射遗址从此无人问津,被湮没了30多年。而那些发射架、地面辅助设备和指挥所建筑物等因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只能被当地人拆除,最后作为废旧物处理掉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航天老前辈、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敬良以上海市政协委员的身份上交提案,希望重新发掘和修建南汇老港T—7M探空火箭发射遗址,并把它打造成为宣传航天传统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和许多航天人均在提案上签名。果然,孙敬良的这一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解放日报记者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在当年研制探空火箭的老同志和上海市宇航学会有关同志陪同下,多次前往南汇老港,对探空火箭发射地遗址方位进行勘察和确定。通过与多位当年研制探空火箭的老同志深入交谈,和当地村民聊天,了解与核实那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尤其是当记者在老同志和村民引导指点下,寻找到几枚当年固定发射架的螺丝钉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因为这就是准确无误的探空火箭发射地实物见证。记者很快写成《T—7M,上海不会忘记》系列文章,在《解放日报》上连续报道,提醒人们不该遗忘航天历史和发射地遗址,同时呼吁在发射原址上建立纪念碑。

舆论宣传,作用凸显,大大推动了遗址规划建设及纪念碑的竖立。尤其在当时南汇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南汇企业集团慷慨资助下,在部分村民服从大局配合动迁下,探空火箭纪念碑很快高高竖起,成为航天标志,老港名片。

1998年,记得举行纪念碑落成仪式那天,各位领导、嘉宾和老航天人得知纪念碑建设的来龙去脉,大家纷纷称赞:解放日报作为党报,宣传力度大,推进速度快,落实效果好。媒体力量对探空火箭纪念碑的落成,功不可没。如果钱学森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游本凤与钱学森儿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作者提供)

今年适逢解放日报创刊70周年,祝愿古稀之年的解放日报焕发青春,越办越好。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王玲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