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前天,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20次提及的这个词,有哪些非同寻常的深意?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九仙 2019-05-17 06:28
摘要:怎么理解习近平主席反复提及的“交流互鉴”

2019年5月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不到4000字的讲话全文中,20次提及“交流互鉴”,将交流互鉴文明思想在原有思想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阐释。“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国家之间倡导交流互鉴的文明思想,既是中国的古老的智慧,为亚洲各国之间跨越文化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亚洲各个国家的文明成长增添了新的发展思路。

事实上,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话上的讲话并不是第一次提到“交流互鉴”这一理念,它有着明确的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越来越清晰完整。这一次讲到的“交流互鉴”的理念不但在外延范围上具有多层递进的结构,而且在内涵展开上也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其具体体现为“三个原则”和“四点主张”。习近平关于交流互鉴文明思想内涵紧紧围绕三个原则展开。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多彩,平等和包容是全体人类文明和谐状态的全面表述。

在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上,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交流互鉴文明思想的四点主张,将交流互鉴文明思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文明成长的内在发展逻辑。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尊重文明的平等性将是灾难性的。指出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第四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那么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首先,文明发展不是零和博弈。文明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状态。历史上的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文化或文明不会因为消耗而减损,分享的人越多,产生的价值越大。文明和文明之间的碰撞,不但不会消耗各自文明的影响力,反而会使各自的文明不断增值,价值实现的越发充分。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文版序中说:“中国的软实力增长很有潜力。中国的软实力上升于己、于世界都有益处。软实力竞争不必是场零和博弈,无须拼出个你赢我输。假如中美两国各自觉得对方日益有魅力,那么双方发生破坏性冲突的概率就会降低。假如中国的软实力上升能降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那么就不失为实现中美正和关系的一种办法。”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冲突论”这是十分错误的。“真正的文明尊重多样性。”

当今世界,文明差异引起的冲突,依然存在,而消除隔膜和偏见、减少冲突的恰恰是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融合,用“和而不同”替代零和博弈。研究文明交往史的中国学者彭树智指出:“文明交往的真谛在于由浅入深的理解,是理解因素的不断增强。理解赋予交往是理性、开放、和谐、自觉和创造力。交流追求的目标不仅是文明的自我理解和欣赏,而且是了解他人、理解他种文明、学会宽容和接纳多元理念,是和而不同。”冲突不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模式,也不是文明发展的最终方向,交流互鉴才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动力。在尊重文化的平等性和差异性基础上过亚洲各个国家通过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增加彼此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共享文明成果,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其次,文明发展不是静态过程。文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不仅要守护传统,更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走入不同的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历经劫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力和延续性。

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对中国文明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指出,中国的文明是“连续性”的形态,而西方的文明则是一种“破裂性”的形态。儒家的思维方式具有如此强大的包容力、延展性和生命力。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文明发展不是单一标准。文明是具体地历史地发展的,而不是抽象地单调地发展的,如果以某一个文明的特点作为全体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对其他文明进行无理评判甚至肆意改造,则不但会损害其他文明,而且还会造成和加深文明的冲突。各个利益共同体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和重要的差异,它们也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等条件下不断发展着的,各个不同文明的特点都是由种族、民族、历史、地理、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些特点就是不同文明的基因,而不同文明的基因构成了全体人类文明的基因库,未来之所以是未来就在于其难以预知和挑战巨大,而这个文明基因库就是人类文明应对变化莫测的未来形势的生存保障和发展基础,现在强大的文明也许在面对未来挑战时不堪一击,飞灰湮灭,现在弱势的文明也许就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因为现在有些文明发展势头较好,就自认为自己文明高人一等,蛮横无理地评判其他文明的普世标准并肆无忌惮地去干涉和侵略其他文明的话,其后果必将造成和加剧文明间的隔膜,给世界带来无数的灾难和不幸,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明之间各自平等交流互鉴就是打破这种文明发展“单一模式优越论”的有力思想武器,我们不但要深刻学习这一思想武器,更要积极应用这一思想武器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还要把这一思想武器推广到全世界渴望平等、独立和自强的文明中去,打破单一文明模式的牢笼,建立一个平等多样的人类新文明。

第四,文明发展不是简单重复。文明发展不是单一模式,文明发展应该是多样丰富的,但文明的发展也不是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多样丰富,而应该是不断发展提升由量变到质变的多样丰富。文明不但具有各自的多样性和特点,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那就是不断发展的科技生产力水平和其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如果文明不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整个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文明时代。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文明的核心本质和根本动力,文明绝对不会在某些人所设定的“单一优越”模式下重复发展和徘徊不前,而是会冲破重重阻碍再造自身。而我们共产主义者的崇高使命就是在人间创造更高阶段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人类整体新文明不但具有强大的科技生产力基础,也将吸纳包容古往今来一切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并为人类所有现存文明建立一套平等、独立、互信以及和谐发展的生产关系制度,实现人类文明的多彩,平等和包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理念不但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亚洲各民族和全体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前景规划了宏伟清晰的蓝图。中华文明以包容和开拓精神,与亚洲各个国家的交流与融合,秉持多元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的人文精神,增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互鉴促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实践之桥,只有发展才有文明的未来,只有共同发展才有各个文明和谐的未来。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