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第75届文化讲坛 | 上港集团陈戌源:见证上海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周末 2019-05-10 16:20
摘要:我希望上港队夏天成为大家的一杯刨冰,冬天成为大家的汤婆子

陈蓉:接下来这位演讲嘉宾的故事也和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因为上海是一座大海边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航运中心,上海港的国际标准化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9年世界第一,而他要讲述的正是关于江海的故事。

让我们请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全场鼓掌)


一座以港口发展起来的伟大城市

上海是一座以港口发展起来的伟大城市,港口与城市、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每天餐桌上的食品、身上穿的衣服、家里的电器……都与港口贸易运输密切相关。

上海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许多人认为上海港是鸦片战争以后,即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以后才有的。实际上,上海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隋初,上海港设在当时的松江县,就是现在的松江区华亭镇。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河流是吴淞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河,而华亭镇是上海港最早、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最早的一个内河港口。到唐天宝五年,青龙镇作为苏州河的通海门户正式形成并由此兴盛。宋咸兴初年,上海镇取代了青龙镇,成为对外贸易的开放港口。

为什么上海的港口会有从华亭镇到青龙镇,再到上海镇这样的发展轨迹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河道原因,因为隋朝时还没有黄浦江,只有吴淞江,随着河道淤积、变浅,吴淞江已经不能适应航运的要求了;二是因为船舶技术的发展,最早的时候船舶只有几吨、十几吨,发展到唐朝时已经有几十吨的船出现了。船舶大型化之后,原来狭窄的河道无法适应航运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港口。

到了宋朝,黄浦江逐渐形成,把上海港从内河港口逐渐变为对外贸易港口,这是上海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上海港走上了中国港口的历史舞台。到元代,1277年,上海港成为当时中国七大外贸港口之一,出口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品、瓷器、陶器等手工业品,进口的则主要是珠宝、麝香、香料、药材……到了明朝,上海港由于禁海锁海政策而受到影响,但是依然有少量的进出口业务,约20万吨。应该说,那个时候的20万吨也是不小的规模了。清康熙年间,设立上海江海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关。然而,清乾隆年间再一次提出了禁海和锁海的政策,江海关被禁止从事对外贸易,上海港又逐渐走向萧条。

鸦片战争以后,1843年,上海港被迫向外开放,其管理权彻底落入外国列强手中。上海港第一任港务长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贝莱士(N.Baylies)。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的码头全部被外国列强、官僚资本控制,甚至被帮会控制,而码头工人只能过最艰苦的生活。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港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这就是对上海港历史的简单回溯。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或者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1949年上海解放,这一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只有190万吨。今天,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已经达到了4200万标准箱、7.3亿吨,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有近1/3的货值是从上海港出去的。然而,70年来上海港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就能说清楚的。

想起那18000名员工,我至今仍觉亏欠

我是1973年从中学毕业,听着样板戏《海港》到上海港工作的。那时,做一名海港工人是很伟大很光荣的事,而我能加入工人阶级的行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我已经在上海港工作了整整46年。回首往事,我从一个码头工人开始干起,成长为一名国企领导,其中有很多故事,有很多感慨。我从内心深深地感到,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党领导的结果,是祖国强盛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个海港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果。今天,我想讲讲海港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想说说上海港的结构调整。

大家知道,上海港起源于吴淞江,兴起于黄浦江。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对港口和城市的关系作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述——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上海港的港区遍布在黄浦江两岸,而浦东的开发开放和上海整座城市的发展,对港口和航运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港面临结构调整。这次结构调整涉及整个港口能力的迭代和发展,更涉及数万名员工的就业安排。

那时,上海港一共有56000名员工,黄浦江沿线两桥之间港区的员工有18000人,因为结构调整,这些员工面临下岗。18000名员工的背后就是18000个家庭,每个家庭按3口人算,这次结构调整涉及50000多人。当时我在集团当总裁,对我来说,这是沉甸甸的责任。

那时,十六铺码头是全国最大的水运客运码头,到宁波、到舟山、到长江沿线各大城市的船,都是从十六铺码头出去的,一年的旅客进出量近700多万人次。可是因为结构调整,十六铺码头将从此调整关停。记得那一年,十六铺码头300多个员工来到集团总部,向我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这些人面临转岗失业,今后的生活怎么办?”第二个问题:“我们这些人都很年轻,相当一部分人只有40岁左右,我们要再就业,为什么不能提供新岗位?”

后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上海港从此由黄浦江逐渐走向了长江、走向了海港。

如果说我作为企业家,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亏欠的话,我至今仍觉对这18000名员工深深亏欠。最令我感慨的一点,就是这些员工大部分都是老三届,这批人历经苦难,他们为整个上海港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今天,这18000名员工基本退休了,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所有下岗员工全部享受退休员工的退休工资、每年安排体检、每年发年终奖……就是想尽量抚平他们受伤的心。

上海港能有今天,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这次结构调整有很大关系,现在大家能看到干净的黄浦江,能享受滨江两岸贯通的美丽,不能不说有当年上海港结构调整的贡献。

亲历洋山港建设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个故事,我想讲讲洋山港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实施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对我们来说,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使命,当然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当时大家都说世界航运中心是伦敦,但当我到伦敦学习时,英国人却对我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航运中心,是中国人说他们是航运中心。(全场笑)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伦敦是航运中心呢?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迅猛发展,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和工业化的中心,自然而然也成了全球贸易的中心。当时的伦敦港有一大批保险、船舶买卖、船舶租赁、融资等业务,形成了历史上的航运中心。

那么,上海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航运中心?要如何适应未来航运发展的新要求呢?这些问题迫切地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港集团的面前。

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就必须要建成国际枢纽港,而枢纽港必须适应未来船舶大型化和中转集运的要求。1988年,我在公司做经理,那时最大的船就是15000吨,最大的集装箱船能装载1800个集装箱。而现在,我们的船长360米,宽80米,比航空母舰还要大,可以装20000个集装箱。

我记忆犹新,那是1996年,我陪同上海市领导乘了一条游船,在海面上为新的港口选址。那天有风、有雨、有浪,船摇晃得很厉害,很多人晕船了,于是有人提出回去。当船路过小洋山的时候,突然感觉到那里风平浪静,大家茅塞顿开,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一打听,那里属于浙江的地界。

那次考察以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选址有两个,一个是长江口的外高桥地区,第二个就是在市外建港。经过一番研究论证,最后终于选定了在洋山建港。现在想来,当时的决策确实是高瞻远瞩啊。

洋山港从1996年开始论证,一直到2002年开工,2005年一期工程建成。到现在,洋山港区已经建成了近10公里的集装箱码头,今年吞吐量预计将达到2000万吨,是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港口。

回首这段经历,可以说,没有洋山港的建设就没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今天。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来讲,洋山港的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港集团是洋山港建设的参与者和主要经营者,能够身处其中,亲历这段历史,我非常自豪。

上港的发展是每个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我想说说员工持股。

上港集团原来是交通部部属企业,1986年改为交通部与上海市共同领导,2003年完全交由上海市政府领导。2006年,上港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股票代码“600018”。到目前为止,上港集团是上海国资系统唯一直接持股的企业。上海市国资委持有上港集团44%的股权,它是我们的第一大股东,我们每股股票涨1分钱,它就涨2.3亿元;涨1毛钱,它就涨23亿元;涨1块钱,它就涨230亿。

上港集团还搞了一个足球队。有人说,你拿股东的钱搞足球,你怎么给股东回报呢?我就告诉他,足球虽然是一个体育事业,但是和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你们想一想,上港投入足球,既增加了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还能进一步提升整个集团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股东价值,这本身就是发展。

上港集团的目标是建成一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全球码头经营企业,就应该具备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2014年,根据国企改革的要求,上港集团开始酝酿管理层持股,做了一份管理层持股的方案。在讨论方案时,我提出,管理层持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发动员工,员工全员持股。

当时,所有的员工都是动用自己的储蓄,把“真金白银”拿出来。他们在二级市场购入公司股票,锁定期为三年,三年以后也许涨,也许跌。如果跌的话,那我们可能成为员工利益的罪人。这个风险很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上港的发展是每一个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能只有管理层持股,必须要有员工持股。

当时,上港集团有72%的员工参与了员工持股,他们既是员工,也是股东。大家出钱买了公司的股票,每年享受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员工持股计划推行以后,整个集团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过去员工不关心股票价格,现在每天都看,因为每一天的股票变动都与他的切身利益有关;第二,现在每次职工代表大会,凡涉及集团重大事项,员工都积极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第三,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家说他是“洋山铁人”,其实这样的员工非常多

未来的港口是什么样的?有一点可以断定,未来的港口肯定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

2015年,上海港提出要建设成为智慧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绿色港口。那一年,我们决定在洋山建一个自动化港口。这件事风险不小——建一个港口,150亿元投资,每一年进出600万集装箱,完全在一个按照信息化系统设计的轨道下来操作,难度非常大。

好在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建成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自动化港口。让我特别自豪的是,这个码头的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目前,上港集团拥有全世界最好的IT软件平台。而全世界港口的信息系统只有三个地方实现了自主研发——新加坡、中国上海、中国香港。

最后,我想讲讲上海港员工的故事。

我在上海港工作了46年,最让我感动的,或者说能让我流泪的就是我们的员工。上海港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三班作业,港口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能发生一分钟的停顿,因为我们每天进出13万个集装箱,停一分钟都会对整个物流和外贸产生重大影响。员工们很辛苦,非常不容易。

我们公司有一个安全现场干部,2005年到洋山工作以后,每个星期只回一次家,一天24小时都在码头上,每天在现场检查安全大概要走15公里,14年如一日,大家说他是“洋山铁人”。其实,上海港这样的员工非常多,我们今天所有的成绩都是因为他们,这些员工撑起了上海港,没有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为我们的员工感到骄傲,也为我们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可以活到2049年,亲眼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百年辉煌,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陈蓉:谢谢陈董事长。祝愿您梦想成真,那时候我们的俞校长也百岁了,(全场笑)希望到时候我们一起见证,一起庆生!(全场鼓掌)

【现场提问】


观众:我想请问陈戌源董事长,现在是智能制造时代,上海港也由自动化代替了部分人工。记得您曾经说过,在港口自动化的年代,工人当劳模可能更难。那么新时代的工匠可以在哪些环节发挥出人的价值、人的作用?在自动化时代,上海港如何占领先机?

陈戌源:我们那个时候当工人,平均每天要搬运150吨左右的货物。今天的上海港完全是机械化、自动化进行操作。我们评劳模更多的是看技能、态度和精神。我们每两年评一次劳模,就是从这个角度评的。你问上港未来的发展,刚才俞校长也提到,我们现在在技术上可以做到员工在家里通过远程电脑操控整个港口。所以未来我们在自动化、人工智能方面会进一步发展。我们争取用5年时间,使上海港的技术走在世界港口的前列。谢谢!(全场鼓掌)

观众:去年11月,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在2018中超联赛中提前夺冠。但对标伦敦的切尔西和阿森纳俱乐部,上海离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您能否介绍一下上港未来的构想是什么?

陈戌源:去年上港足球俱乐部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下,在全体队员和教练的努力下,拿到了中超冠军,但是中国足球总体还是落后的。我对英超、德甲作了一些了解,我们上港队也到英超学习过。中国足球落后他们10年,甚至20年。

我们上港足球俱乐部是企业的社会担当,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组织,我觉得当代企业要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作为社会价值的担当者,会努力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光彩。我希望上港队就像刚才马伊琍老师讲的,夏天成为大家的一杯刨冰,冬天成为大家的汤婆子。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陈蓉:非常感谢台上各位嘉宾的分享,他们讲述了自己在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故事。我们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对于上海的情感,对于上海的爱。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爱要大声说出来。有时候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也要大声说出来。大声说出来,是要让这座城市听见,更重要的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听见。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上海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 张弛 摄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