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科比走了,干卿底事?
分享至:
 (8)
 (2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翰露 2016-04-15 05:51
摘要:都说现在的人追求个性,抱歉,实在是看不太出来。

 

朋友圈的风向转得真快,才一天工夫,友谊小船就彻底翻了,被一满屏足球队员科比围棋高手科比看过凌晨四点钟城市的科比掀翻了。

 

本来,科比退役是篮球界的大事,结果昨天,无论是不是科蜜,似乎都打算来硬插一脚。实在不懂球,转转那个“科比一路走好”的烂梗图片也是好笑的。真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科比,是该哭还是该笑呢。

 

 

 

友谊的小船有点郁闷。就在前天,各行各业还都在勤勤恳恳地写文案改图片(且一般都没有考虑到侵权问题),各路网友还在真真假假地转发这些上班多辛苦带娃多辛苦无暇顾及友谊以至于小船倾翻的悲惨故事;屁股没坐热,就被科比干掉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你还记不记得上周朋友圈里转的最多的是什么事?恐怕忘了吧?和颐酒店女生遇侵,难道不是上个月的事?疫苗事件,难道不是去年发生的?

 

可那时候都刷屏了呢。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两天。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事,对大家来说未必有看起来那么重要;或者更直接一点,对大多数参与刷屏的人来说,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

 

不信?去问问昨天转发过科比相关帖子的人,科比的全名叫什么?效力于那支球队?穿的几号球衣?打的什么位置?还有——昨天的比赛你看了吗?

 

没看又怎样?他们会说,吹毛求疵干什么,凑个热闹嘛。

 

 

 

凑个热闹,呵呵。

 

今天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科比在朋友圈被“黑”了。从那张“一路走好”开始,不断有人主动凑上来,表示自己对歌坛巨星科比很熟悉,或者PS一张巴塞罗那队队员科比退役的照片——又不是真不知道,就是觉得这样好玩。

 

可是,老实讲,这个梗一次两次还有点好笑,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朋友圈,实在有些审美疲劳。

 

我不是科比粉丝,真不知道科蜜们看到大量偶像被玩坏的刷屏,心里是怎么想的。一代巨星归隐,讨论成绩和贡献的人少,毫无关系却硬刷存在感的人,却要多得多。

 

这种事倒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以前每逢文化巨擘仙逝,坊间流传的“悼文”作者里,不是常常冒出很多名不见经传、甚至不怀好意的“徒子徒孙”、“生前友好”么?懂的人自然懂,一面之缘而已,甚至连“缘”都算不上,哪轮得到你来攀亲附眷?但不管,“不懂”的人既然很多,名人的“山头”不拜白不拜,先挤个位子再说,没准哪天就靠这吃饭了呢?

 

你可以想象,那些真正的子嗣亲眷高足传人们,看到这些该有多少“吃苍蝇”般的痛苦。再想想科比的遭遇。唉,还好我不是科比粉丝。

 

不过,科比梗的前辈友谊小船,境遇也没好到哪里去。本来很有意思的对话,也是在一两天内迅速被玩坏。是是是,加班忙带娃苦,但干嘛都要跟友谊的小船过不去?各个行业的友谊小船都翻了,那到底是哪个“朋友”在约人吃饭啦?失业又失婚的?

 

你要说这是互联网特点,也不尽然。要不,怎么出一个新口味青团,排队也要几小时?

 

 

 

都说现在的人追求个性,抱歉,实在是看不太出来。或者说,大家说是要表达个性,采取的竟是最没个性的方式

 

每天发生的事情千千万,值得聊聊的却不多;值得聊的事情里,真正的想法和洞见就更少。可社交媒体中,太多太多人想说话,太多太多想表达自己对世事的见解

 

一开始,当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转发可能是最大的尊重(不过,很多人不会注明是转发)。接下来,人人都在说这个事,不跟上似乎显得自己落伍。到最后,呼啦啦一阵风吹过,每件事情都像鸿毛一样轻轻飘走。

 

这种“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早有分析,勒庞的《乌合之众》也有精彩描述。太阳底下无新事,只不过是在互联网时代被社交媒体急剧放大,并加快进程。

 

比如,“朋友圈”的机制,就是藉由社交关系,让人们不断强化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屏蔽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信息全都从朋友圈中获得,视野必然是越来越窄的。在这个狭窄的生态里,有趣很快会变成无趣,观点很快会变成群体情绪,审美很快会变成审美疲劳。

 

前天是小船,昨天是科比,今天不知道是什么。不管多有意思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一地鸡毛。

 

不过,“刷屏”和“跟风”变成常态,其实并不难理解。毕竟,寻求所在群体的认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嘛。

 

 

 

还有一件事,就更让人担心了:商业利益在这一机制里的作用。对,我说的就是那些每有热点事件都一拥而上的公众号们。

 

与普通网友相比,他们更有意识地主动搭车借势,更会细心考量社会舆论的走向,以求被更多人转发。不得不说,多数人并不会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求“好玩”、只求表达情绪。这样,网友与公众号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供求关系


商业利益未必不道德,所谓的“供求关系”,也不算有什么错。只是,这样的机制,会扼杀想象力——无论供方的,还是需方的。当“从众”心理已经起作用的时候,推波助澜、人云亦云往往是公众号们最安全的选择;无论有没有关系都硬要与热点搭上关系,往往也是他们最好的“吸粉”办法。

 

于是越到后来,“供求关系”,就越像一种“共谋关系”。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一家以城市女性为阅读对象的公众号,不会去指出“柳岩走红”本身就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一个想吸引普通父母的育儿公众号,也懒得去分析“疫苗事件”的利弊因果。而一个与体育与篮球毫无关系的公众号写手,在“今天我们都是科蜜”的情境下,多半都会想方设法地来聊两句。管它内容是不是百般无聊,管它讲的话会不会贻笑大方,他只需要告诉自己:紧追热点,才有人看!

 

说到这里好像打脸了。但愿吧,但愿下一次,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未必有太多人关注,却更有意义的话题。

 

只是,你们愿意打开看吗?

 

(本文编辑:朱珉迕   图片来源:美联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