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腾讯和抖音打官司,为什么与你我都有关? | 财经时评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19-03-22 06:00
摘要:大数据虽然带来了很多便捷,但先得说明“如何获取个人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与个人隐私相关的话题在互联网界颇受关注:先是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探针盒子,接着是外卖APP被认为有“偷听”用户谈话的嫌疑,然后是腾讯与抖音及其兄弟产品多闪就用户头像昵称的使用对簿公堂……虽然不同事件各有侧重,但核心一致:大数据时代,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用户信息,到底能不能收集或者该怎样收集。

 

毋庸讳言,收集及利用大数据已是大势所趋,大数据也给经济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从生产者和服务者的角度看,大数据能帮助他们更明白市场的喜好,有的放矢地推出产品和服务;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大数据带来了“千人千面”的服务,让个性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只要谈及大数据的应用,就少不了“精准推荐”、“用户画像”说法。

 

在资讯APP、电商网站、外卖平台上,用户更是能直接感受到“千人千面”的效果——爱看的资讯、感兴趣的商品、偏爱的口味……有的互联网平台还将这种个性化推荐起了个名字,叫“猜你喜欢”。刚开始,人们对这些推荐充满惊喜;但随着服务越来越小众、推送越来越及时,又开始担忧:这些精准推荐到底来自何方?这也是外卖APP被调查是否在“偷听”用户谈话的缘起——如果它们没有“偷听”,为什么能对用户突发奇想的需求进行推荐?

 

其实,“精准推荐”和“用户画像”的基础是形形色色的用户数据。从大数据技术的角度看,相关网站、APP不一定要“偷听”或“偷看”,而是从用户的日常行为中就能“猜”中用户的心思。所谓的“日常行为”包括用户经常搜索的内容、经常消费的服务或产品、经常出现/停留的地理位置,甚至经常输入的词汇。还有不少网站和APP都需要实名认证和身份验证,那就意味着平台还能掌握用户的年龄、性别等更具体的信息。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猜”出用户的偏好确实不困难。

 

问题是,企业这么收集并利用数据,于法有据吗?从目前的法律法规看,《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包括“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但从实际收集和使用情况看,消费者被告知的内容少之又少。

 

比如,大部分消费者能够感知的信息授权往往出现在注册或登陆账户时,包括“授权获得你的账户头像和公开信息”,却不知道日常的使用习惯也会被收集下来。再比如,就算用户进行了“授权”,但“授权”后相关企业将用户信息用在哪里仍旧存疑。典型的案例就是最近腾讯微信与抖音、多闪的纠纷——腾讯表示其只授权抖音使用微信用户登录信息,但抖音将这些信息与多闪进行了共享;而抖音和多闪认为,他们在使用用户登录信息时,都得到了用户的授权。此外,还存在用户被迫进行的授权的情况,包括很多平台设置了用户如果不授权头像、联系方式等信息,就不允许用户使用平台服务,哪怕用户只是想阅读一条资讯。这就引来用户质疑:平台收集用户的头像等信息,与其提供的业务真的有必然联系吗?

 

然而,用户的这些困惑没有得到解释。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法律法规只是对网络运营者收集和使用信息给出了总体原则,却没有具体规定如何收集和使用相关信息和数据。同时,业界也缺少质疑“精准推荐”、“用户画像”等大数据应用的声音。

 

其实,随着个人信息包括隐私信息的收集越来越受关注,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各种大数据应用。这并非要求网络运营者停止收集和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及相关数据,而是要求网络运营者把“怎么收集”和“怎么应用”进行基本的说明。

 

比如,按照《网络安全法》,网络经营者应当说明收集相关信息与提供服务之间的关系。就像之前举的那个例子——提供资讯的平台应当说请为何要求收集用户的头像和公开信息;再比如,对那些提供“精准推荐”的平台,也应该告知用户到底是如何“猜你喜欢”的,最起码要告知用户这些推荐是怎样基于以往的使用或消费习惯。否则,平台如何证明自己没有“偷听”?当然,很多技术人员表示,通过“偷听”捕捉用户习惯的成本很高,未必会被网络运营者采用。既然如此,网络运营者为何不能简单解释一下自己是如何实现“精准推荐”、从而自证清白呢?

 

更重要的是,网络运营者应该说请出如何对待用户的隐私信息。在大数据产业里,业界人士会很关注“数据脱敏”这一话题,即既要收集和分析数据,又要保证数据不涉及具体的个人隐私。可以说,保护用户隐私是利用大数据的“底线”。可是从目前的企业宣传看,大部分企业都在强调它们如何发现和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却对如何守住底线所言甚少。

 

在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要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而近期这一系列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事件也显示出,公众对于自身的数据和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也在加强。所以,在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工具和新思维时,也需要对大数据的本源——数据收集——有更全面的认识,在鼓励和支持大数据利用之前,首先做好合法合规收集数据并进行脱敏处理的工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