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她们告诉英伦一个“大秘密”:按上海路子“找朋友”,不再靠“披萨”算分数【附视频】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03-19 21:16
摘要:“one/nine、one/nine,best friend……”(“一九,一九,好朋友……”)在算数中,可以听到,“找朋友”凑整数的方法成了英语顺口溜;而现实中,可以见到,中英数学教师在跨国交流中找朋友、结对子、探路数,走在“Shanghai Way”上。

一系列事件,彼此关联着。

 

2012年,经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上海学生连续两次在阅读、数学、科学三大基础学科获世界第一。

 

2013年,《世界是平的》作者、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来沪考察学校教育,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上海的秘密》。

 

2014年,在京举行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上,两国签署第一轮合作协议,开启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首次开展大规模教师交流,5年来中英互派5批中小学教师720多人次,直接惠及数百所学校、数万名学生。

 

中英两国数学教师在伦敦相聚。(资料照片)

 

那么,中国上海的老师们究竟告诉这个世界怎样的“秘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沪上各校86名中小学教师,近期赴英全英语执教当地学校数学课,找到英伦师生正在探索并挂在嘴边的“上海路子(Shanghai Way)”。

 

 


给学生“秘密”:巧算才自信

 

 

伦敦西部富勒姆地区,吉尔斯特德路上,有一座120多年的老学校——兰福德小学。

 

“24+39+176=?”“92+92+92+24=?”在五年级数学教室里,来自上海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的杨丽老师,在白板上写下几道加法题。没几秒钟,班上十几名学生纷纷双手合十拍掌,示意完成,可以作答。

 

“24+176=200,所以答案是239”;“24=8+8+8,8+92=100,这道题正好等于300”……看上去,英国小朋友对于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已经有点小“套路”了。

 

上海数学教师杨丽在英国学校讲授公开课。

 

杨老师把这个单元叫做A lovely number:24(一个可爱的数字:24)。因为24在加法和乘法中都有“分身术”。杨老师又出了几道乘法题:25×24×4;25×24;125×24。因为25、125和4、8是“搭档”,可以成百上千地算,而24就按需拆分为4或8。“那么99+98+97+96+10,或者125×32,也是同样算法。”杨老师举一反三,同学们心领神会。

 

“one/nine、one/nine,best friend……”(“一九,一九,好朋友……”)在算数中,可以听到,“找朋友”凑整数的方法成了英语顺口溜;而现实中,可以见到,中英数学教师在跨国交流中找朋友、结对子、探路数,走在“Shanghai Way”上。

 

 

请来杨老师的,是兰福德小学老师马克·斯蒂芬森。去年来沪交流时,他在七宝明强小学听了四年级数学课。“哇,还有这样的巧算!”对于活用运算定律,斯蒂芬森非常激动,当时就约定开设“巧算课”。

 

原来,英国学生计算往往按部就班,习惯列竖式,一步步死算,结果不耐烦,更不感兴趣。杨老师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说,上第一课时,学生也有畏难情绪;几节课下来,“秘密”不再是“秘密”,几乎所有人都能快速反应,建立算术自信。

 

英国学校数学课堂一角。

 

“如果街头访问,‘请问你数学好不好’,不少人会两手一摊:‘哦,我讨厌数学’,”作为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实施方之一,英国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NCETM)小学部主任黛比·摩根坦言,一些英国人去超市购物,发现大包装和小包装的单价不同,但不会核算,不知买哪个……

 

来自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伦敦西区数学中心的指导教师乔纳森·伊斯特认为,在英国,有些父母不喜欢数学,甚至害怕数学,于是也不管教孩子数学,结果造成一种“代际复制”。

 

 

摩根女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数学学习触类旁通,与其他科学相互关联,我们希望扭转社会观念,保证国民数学素养。”其实,很多人拥有数学潜力,应当从小牢固数学基础,否则可能越学越难,越无信心……

 

兰福德小学事实上就如弗里德曼当年来沪探访的蔷薇小学,是一座生源各异的普通小学。每个年级就一个班,但学生家长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半数人因经济等原因受到政府资助。目前校长和老师们正转变观念,淡化一些大学校按学业差异分班分层的做法,相信上海老师带来的理念——“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上海数学教师徐颖捷在英国学校讲授公开课。

 

 


给老师“秘密”:抱团“TRG”

 

 

3年前,上海复旦实验中学数学老师陈亮第一次作为交换师资访英;3年后,他又一次回到英国课堂,在汤顿小镇上的城堡学校任教。而他的“伙伴老师”西蒙·杰克和吕蓓卡·墨菲,去年访沪的对口校,正是复旦实验中学。这也是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采用的校际互访、教师结对机制。

 

“3年的变化还真是不小。”陈亮告诉记者,与原本“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英式课堂相比,如今越来越多英国老师乐于自己的课堂“对外开放”,接受其他教师观摩。同样,越来越多英国教师认同一个新的专有名词:TRG(Teaching research group),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教研团队。杰克、墨菲等都开始相信,抱团教研有助于提升教法,掌握上海数学模式。

 

 

同济附属七一中学钱莹老师,这次也是二度赴英。在她眼中,孩子们长大了,计算能力更强了。过去的课上,英国老师负责出题,学生用计算器来算;留在卷面上的,除了算式草稿,就是一个个被打上圈的最终答案。若与老师报的答案一致,似乎就万事OK。

 

“如果我们的教研员在场,这节课一定会被批的……”钱莹笑着道出这个送给老师的“秘密”。

 

上海数学教师在英国学校讲授公开课。

 

而今,“TRG”教研活动避免了类似现象。上海市教委、英国教育部分别通过上海师范大学和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组织协调,每次上海老师在英代课都是公开课,每次都有20到50名英国老师旁听。像杨丽老师那样,她们上完课就移步会场,用英语与英国老师们一起说课。几轮赴英以来,累计已有1.2万名英方教师涌向英格兰观摩课程。

 

而英国老师之间的TRG也流行起来,比如按兰福德小学的惯例,每周一次TRG,老师们放学后集中,进行分组讨论,彼此提示课堂上未加注意、不尽完善之处。

 

 

“你看,他们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建立的35个数学中心(HUB)带有社交媒体,每天可以看到人头攒动观摩课堂的画面。”作为此项目中方负责人之一,来自张民选教授团队的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黄兴丰翻看手机,一直对此观察研究。通过遍访项目相关学校,他认为HUB正是枢纽,英国正在逐步形成上海“市、区、校”三级教研机制,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伦敦当地的6个数学中心之一,乔纳森·伊斯特不断往返基层校,在PPT上介绍上海教研图文。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英国政府从2014年项目启动开始,在英格兰地区先后成立30多个数学中心的“网络”,每个HUB分工支持6到7所“中心校”,从体制上改变了英国以前没有教研活动的传统。

 

尤其进入中学阶段,从数学到体育样样都教的英国“全科教师”配置也有所变化,开始类似中国一样分专业进行学科教学。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中学部主任凯罗尔·耐茨就特别关注此次上海首次成规模地选派16名初中教师,分别前往8所英国中学执教。

 

英国校长和老师讨论上海老师数学课。

 

耐茨女士用“美丽”来形容上海老师的课堂,“她们教法的精致结构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当然,她心中更重要的是本土教师也取得长足的专业发展,“我们正让专业化教师带动非专业教师,请专业数学教师每周有一天去其他学校交流,”她表示,从教学研究和培训开始,“先确保做对,再扩大范围,并持之以恒。”

 

根据几个月前新签署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英国教育部关于数学教师交流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达成一致:在前两轮以小学数学教师交流为主的基础上,新一轮合作将全面进入中学领域。

 

 


共享的“秘密”:东西互学互鉴

 

 

想到“分数”,英国小朋友想到什么?“我们家4口人,永远在分披萨,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在兰福德小学的另一间数学教室里,7岁的诺瓦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说,并不喜欢“切披萨饼”。

 

令诺瓦新奇的是,浦东南路小学徐颖捷老师开的“分数课”,竟从古典园林“豫园”说起。“豫园在上海,上海在中国,中国在东方……”徐老师用英语告诉孩子们何为整体、何为局部,讲授“总/分”关系。

 

上海数学教师在英国学校讲授公开课。

 

随后,他顺水推舟讲起豫园小吃,从小笼包到糖葫芦。于是,真正的分数题来了:一笼12个小笼包的1/3多少?一串8个糖葫芦的1/4多少?学生们格外兴奋地抢答,对于上台作答的学生,台下同学们纷纷做出中文数字“8”的手势,表示一个大大的“√”。

 

诺瓦说,家长之前就收到学校来信,告知将有中国老师来上数学课,“他们喜欢这样。”小男孩还给父母看世界地图,告诉他们中国上海在哪里。

 

 

诺瓦的同学哈娜更像个小学霸,“我喜欢新的题目,喜欢完成挑战,尤其是课上的最后一题,学到了计算分数可以移动图形……”

 

“其实,英国小学生比中国小学生更早学到分数,”校长西默斯·吉本斯也考虑进度是否太快,因为有时学生搞不清1/2大还是1/3大。“中国老师授课,先作铺垫、讲透概念,看似步子很小,但步频连续,其实并不慢。”

 

英国学校数学课堂一角。

 

与此同时,上海老师也在英国反观本土教育。徐颖捷亲眼所见,也有感而发。“英国小学教室的大小和我们的差不多,却充分利用好了教室每一处地方。”每间教室都布置得多姿多彩,各个墙面以及教室门上,甚至天花板上都贴满或挂满五彩缤纷的图形图案、学习资料及各种教具学具。“看得出,英国学校教育最大程度创造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

 

同样,在泰晤士河南岸南华克公园路上的哈里斯学院,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和建平西校的数学老师蔡忠凯、王元兴也掌握着数学课堂的英国特色。平常,中国老师或许对学生直言不讳“你做错了”;而交流沟通中,他们不再直接否定,只是说“这个答案,有点意思……”,保护学生积极性。

 

英国校长和老师讨论上海老师数学课。

 

又如,英国校规甚至地方法律规定不能布置家庭作业,而当地一节课的时间达60分钟,比中国多50%左右,因此就需要他们更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王元兴的方法就是多花几分钟进行随堂练习,从中观察教室里每个学生,实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发现个体问题。“随后,把其中3个错误写到黑板上,不点明谁的答案,分享并订正。”

 

东西方共享着教育的“秘密”。黄兴丰博士认为,跨文化交流应当“持经达变”。“这里的‘经’,是上海数学教育的优势,但绝不能生搬硬套,也要因地制宜融合英国社会和学校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背景下创新海派课堂教学,同时‘海纳百川’各取所长、为我所用。”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国家,英国诞生了牛顿、图灵等伟大数学家。“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在这个世界上做了很多年‘好学生’;而今,我们也可以做做‘好先生’。”上海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上海有条件也有能力在数学等教育领域从“追兵”变“标兵”。作为我国第一个由发达国家资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教师互派项目,这项中英教育合作也正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上海数学教师在英国学校讲授公开课。
图片摄影:徐瑞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