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揭秘聪明药③像反兴奋剂一样,反“聪明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03-12 19:35
摘要:看来,“聪明药”好比教育圈的兴奋剂,从生理、伦理、法理上,都不能不防。

本文不适用于确诊患病、谨遵医嘱的学生及家长。

 

原本专治“多动症”的精神类处方药,如“专注达”等,最近被曝出正在健康少儿中服用。因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专注力,减轻疲劳感,美其名曰“聪明药”。

 

于是,一种看似理性的逻辑,开始为部分家长甚至教师接受:这孩子还不够优秀,做功课做到很晚,补习班上了很多,与其这样劳民伤财、耗时费力,不如买“聪明药”吃,分数高人一等,如愿考进名校……有人或许也知晓“是药三分毒”,并预见到长期服药乃至成瘾的潜在危害;但想想可以借此暂时免受寒窗之苦,似乎“两害相较取其轻”,就替孩子作出一个带有赌博性质的选择。

 

网上一句话,特别地扎心——本以为过去嗑药的都是坏学生,没想到如今嗑药的却是好孩子。还有一说,叹息着“鸡娃”变身为“毒娃”。

 

看来,“聪明药”好比教育圈的兴奋剂,从生理、伦理、法理上,都不能不防。

 

兴奋剂(Dope),原义为“供赛马使用的鸦片麻醉混合剂”。这个单词,还有几个延伸释义:毒品、傻瓜、内幕消息。一些运动员,包括体坛明星,为了拿金牌、破纪录,不惜铤而走险、偷食禁药,结果东窗事发,最重面临终身禁赛,提前结束职业生涯。

 

“聪明反被聪明误”,兴奋剂离校园也并不远。值得警醒的是,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官网公布违规信息,两名女中学生田径运动员,在高校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中,被发现使用违禁药物。 这一“作弊案”发生在竞技赛场上,却与升学考试关联——可以想见,背后的用药逻辑与“聪明药”异曲同工,也是一种代价高昂的博弈失败。

 

为何这个世界以兴奋剂检测阳性为丑闻?首先出于对身心健康的人道保护,因为兴奋剂的“毒副作用”实在太多:性格变化、药物依赖、功能异常、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受损、引发感染……事实上,“聪明药”也一样,它并不能提高真实的智商,只是人为地硬性地造成一种不属于你的“好习惯”幻象……而在伦理和法理层面,兴奋剂之类有失诚信之本,破坏公平公正,实质上是对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共同精神的背叛。

 

试想,若在学生这一未成年群体中,出于学业压力和竞争关系,让“聪明药”扮演“兴奋剂”的角色,谁来“背锅”,谁该负责?对于学生,“先甜后苦”“回头无岸”;对于家长,丧失监护人的本位,“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对于学校,“默认”丛林法则,姑息药物滥用,反正“谁用谁知道”?

 

生命诚可贵,青春本无价,孩子是未来。几乎没有人认同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怪象,人类在“起跑线”上不能逾越自然规律去“优胜劣汰”;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人造牛娃的“药物疗法”,就可以“以身相许”了吗?假如更多短视者,为一时一地一分成绩,不顾被监护人的人身利害、终身发展,纷纷“暗度陈仓”,形成效尤之风,到了骑虎难下、积重难返之时,莫非真如网友所言:中高考之前也要尿检?

 

社会有识之士,理应像反兴奋剂一样,从商业和非商业的不同渠道,尽早依法合规,及时加以治理,制止“聪明药”在非适应症人群中扩散泛滥,确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一个最基本的良性生态。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