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疯狂动物城》怎么就成了阴谋?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巽达 2016-04-09 09:20
摘要:一个自信的民族,不需要总是以“阴谋论”看待海外文化产品的进入,而应该用阳光、开放、吸纳、消化、去芜存菁的态度对待之,同时急起直追

 

 

网上有一篇“批评”《疯狂动物城》的“影评”很火爆,几成热点。这篇文章“独具慧眼”地指出,《疯狂动物城》这部影片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兔子的“逆袭”与绵羊的“反转”。

 

作者是这样说的:

 

单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样的手法并不新奇,但仔细琢磨似有两层深意:一是兔子都可以逆袭,还有什么普通人实现不了的“美国梦”?二是“狮子”“老虎”不可怕,“绵羊”才是“邪恶轴心”。“绵羊”何以成为“疯狂”的替罪羊?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永远是狼吃羊,而不是羊吃狼。这个连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居然被好莱坞轻松“反转”,而且还引来观者如潮。

 

我来“翻译”一下吧,这些话的意思是,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破解了潜伏的深意——“逆袭”与“反转”中包含着巨大的阴谋,一个直通“美国梦”,一个偷袭“邪恶轴心”。

 

 

我就有点疑惑:“兔子逆袭”既然象征着“普通人可以实现梦想”,为什么单单通向“美国梦”,而不能通向“中国梦”或其它“某国梦”?难道这个可爱的兔子,不具有普适的象征意义?这岂不将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狭隘化了吗?

 

至于那个绵羊,为什么一“反转”,就暗藏“险恶用意”,他们真的是刻意要将“狼和羊”的“象征定位”弄混淆,以售其奸吗?“绵羊”和咱们有必然联系吗?咱们有必要“对号入座”吗?

 

其实,影片中“反转”的动物形象多得不可胜数,这不是艺术规律使然吗?假如将狮子老虎弄得凶神恶煞,将绵羊小猫弄得乖巧可爱,这些幼儿园小朋友都有的常识,又何需艺术家来“再加工”呢?

 

很多年前,人家就把那个讨人厌的老鼠弄得煞是可爱。老鼠不是丑陋的动物吗?这不是属于“连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吗?不知在那个著名的米老鼠身上,又包藏着什么祸心

 

 

 

 

该文并没到此为止,还往深里发挥,通过分析“绵羊何以成为疯狂的替罪羊”,还得出更为重要的结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业,历来实力雄厚,且有稳定成熟的兜售价值观手法。通过文化产品的超剂量输出,既传播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又塑造了国家和军队的形象……”

 

这话大体不错。美国文化输出的“兜售手法”确实稳定成熟,不知不觉中传播了其“核心价值观”。但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全方位的你死我活呢?

 

恐怕,重合的、相通的部分也是有的。否则就无法理解,为何老美的电影能够得到善良美好的中国观众的普遍共鸣,如果全都是上当受骗,就低估了中国观众的智商和情商。再说,假如他们的文化产品一味兜售“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政府大概也不会“网开一面”吧?

 

该文还严肃地分析道,“好莱坞从来都是美国有效的宣传机器,对美国战略的领会深入骨髓。好莱坞许多大片在选材上下足功夫,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和全球战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输出早就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警惕。”

 

这话看上去大致也是不错的,文中还举例说明美日的动漫和游戏是如何“美化自己,丑化他人”的。不过据我所知,好莱坞也不尽是“美国有效的宣传机器”。作为独立的商业帝国,它更看重自己的盈利模式,并不热衷于做“美国主旋律”的宣传机器。

 

我看过很多部好莱坞的“严肃电影”,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探究人性,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并不沾染多少意识形态色彩,深具诗意和哲理,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确实,美日的动漫和游戏,具有“美化自己,丑化他人”的特点,但是倘若用广博的胸襟看,谁不是在这些“好玩的玩意”上这样“设计”呢?咱们不也是把“鬼子”设计得很脑残很丑陋很经不起打吗?如果几款动漫和游戏就能达到“矮化丑化中国形象、瓦解中国青少年”的目的,咱们似乎也太脆弱了

 

 


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当然需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有敏锐的鉴别力,有时也不能过于天真。但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不需要总是以“阴谋论”看待海外文化产品的进入,而应该用阳光、开放、吸纳、消化、去芜存菁的态度对待之,同时急起直追。如果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让老外观众真正喜欢上咱们的文化产品,咱们不就可以“平起平坐”了吗?

 

说到底,用“阴谋论”阐释优秀的海外电影,多半是自卑的表现

 

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应该具有向现代文明学习的雅量和胸怀,不要动辄以“火眼金睛”无中生有地“洞察”所谓的“深意”。像《疯狂动物城》这样的优秀影片,无论是形象创意、主旨立意、超级想象、幽默风格,乃至正能量和代入感,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假如这样的影片都要被看出什么“替罪羊”之类的“政治问题”,那么很多影片都可以套用“阴谋论”而发现“居心叵测”之处。这样的“敌情思维”我们并不陌生,曾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发展。似乎,这才是该“警惕”的。

 

好在该文最后的落点尚有可取之处,认识到“光靠抵制是不够的”,还是“要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尽可能地走出去,参与文化产品的竞争,讲好中国故事……”此言甚善。

 

只是最后还要啰嗦一句:“阴谋论文艺批评”,可以休矣。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图片来源:豆瓣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