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缓解都市育儿焦虑,需授家长以“渔”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静 2019-03-03 12:39
摘要:育儿问题不妨也“破圈”解决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授孩子以“鱼”,不如授家长以“渔”———指导父母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某种层面上,家庭育儿指导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与城市人口相关的社会性课题。建立并完善包括家庭育儿指导、婴幼儿托育服务在内的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是关系未来的大事。

 


无数个“为什么”亟待解答
 

2年多前,32岁的江宇(化名)升级为妈妈。当时的她完全没有想到,多了一个小生命,随之而来的是无数个意想不到的“第一次”。
   

第一次喂奶,因为姿势不正确,宝宝没吃到,哇哇直哭;第一次给宝宝剪指甲,抖抖霍霍不敢下手……成为母亲短短几个月,江宇感慨:“育儿是一个专业。不管你原先工作学习多出色,在这个课题面前都是一张白纸,需要从头开始。”
   

宝宝三个月大时,江宇抱着他到小区里晒太阳。一位老伯看到宝宝竖着趴在江宇肩上,立刻说:“小毛头脊椎没长好,不能竖抱。我家外孙女半岁之前我绝对不敢竖抱的。”半信半疑的江宇把宝宝横抱在手里,边上一位老太太发话了:“小毛头眼睛还没发育好,不能一直看太阳。”江宇把宝宝的脸贴近自己胸口,又有一位阿姨插话:“这样会把他闷到的!”“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怎么抱才好?!”江宇一气之下掉头往家走:“不晒太阳了还不行嘛!”

上一辈人较为熟悉也认同传统的育儿经验,但江宇对此并不以为然:“老一辈人的记忆还停留在蜡烛包包一包、小摇篮摇一摇的年代。现在的科学研究证明,很多经验都过时了。比方说,我妈跟我说,小孩子吃点盐可以长力气。其实,1岁前的孩子不要吃盐,对肾脏不利;还有给新生宝宝喝水、尽早把屎把尿等等,其实都没必要。”
   

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面临的教育情境越来越复杂,加之对婴幼儿的科学研究日益深入,仅凭着祖辈的教养经验已远远无法满足父母的教养需求。因而,自诩为“学习型妈妈”的小妹妈就主张从书本中获取科学的育儿方法。
   

她家的书架上,有整整一排育儿书:《西尔斯亲密育儿法》《育儿百科》《张思莱育儿手记》……既有国产“权威”,也有舶来“经典”。其中,小妹妈最为赞同“亲密育儿”理念。它主张通过母乳喂养、及时回应宝宝的哭泣、亲密接触交流等方式,让父母和幼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然而,当宝宝呱呱坠地后,小妹妈却出现了乳腺堵塞、剖腹产后身体虚弱、睡眠不足等等情况,听到宝宝哭,根本没力气第一时间安抚,完全无法“亲密育儿”。
   

艰难地度过了哺乳期后,小妹妈的想法有了改变:“许多育儿理念是从宝宝的需求出发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要考虑宝宝的需求,也要考虑妈妈的需求,还有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员情况。”她还发现,许多育儿书虽然理念相近,但在一些具体做法上经常“打架”。在许多次无所适从之后,原打算“照书养”的小妹妈只能感叹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信息爆炸的时代,市面上不乏海量的育儿书,网络上也有无数育儿论坛、微信公众号、相关课程等。新手爸妈出现困惑时,往往第一时间求助于书籍或网络。在成为合格的“第一任老师”的路途上,这些试图“自学成才”的新手爸妈往往陷入信息的海洋,难以甄别取舍,或迷信盲从,或僵化于某种理论或某种标准,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
   

上海每年有20万左右的新增人口,这意味着像江宇、小妹妈这样的新手父母每年约有几十万人。一项名为《上海市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模式与需求》的调查显示,“对养育人进行培训与指导”的需求,列在“希望国家/政府/社区提供哪些服务”中的前五。对毫无经验的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亟待解答。

 


不要贩卖焦虑,要提供指导
   

祖辈的育儿经验不能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中难以操作。那么,到哪里可以获得为新手爸妈提供的育儿培训与指导?
   

小安出生42天后,小安妈带他回医院体检,看到医院有开设婴幼儿同步成长讲座和家庭亲子活动,报名时却被告知名额早就满了。不久前,小安一家搬进了新小区,看见社区邻里汇门口挂着“家长学校”的牌子,小安妈立刻前去打听。但工作人员说,这里有0-3岁宝宝的活动场所,但没有开展家长参与的讲座和活动。
   

小安一天天地向传说中的“可怕的两三岁(Terrible 2,Horrible 3)”(儿童成长第一反抗期)迈进,逐渐出现了频繁打人、无故哭闹的情况。小安妈不知该如何解决,十分烦恼。
   

有研究者指出,婴幼儿刚出生时,对家长教养知识的需求较高;随着月龄的增长,对家长教养技能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一份问卷调查显示,18-36个月龄幼儿家长感到较为困惑的方面,依次有习惯养成、营养饮食、入园适应、行为解读、疾病预防、认知能力、身体发育等。而且,家长们的困惑点较为分散,渴望接受个性化的指导。
   

困惑的小安妈把目光投向了早教机构的亲子课程。她想一边上课,一边观察学习。
   

平心而论,这些早教机构硬件设施都不错。但有的上完试听课,老师就消失不见了,销售人员迅速跟进,用各种方式推销,有的甚至介绍起“幼升小”的情况,暗示她早作准备;有的机构对宝宝的表现进行点评,总是肯定之后跟着“但是”:运动能力好,但是规则感差;很聪明,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给孩子贴了许多标签。
   

在不同的机构,小安妈目睹过多次相似的情况:在游戏区玩耍的两个孩子为玩具产生了争执,双方家长不知所措,而早教机构的工作人员从边上若无其事地走过,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许多爸爸妈妈都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是有经验的幼儿教师,能否及时介入,给爸爸妈妈作出好的示范?这是我们非常希望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指导。”
   

纵观市场上的私立早教机构,尽管课程多样、内容丰富,但对象都是婴幼儿。它们的办学首先迎合了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尤其是一批没经验、没时间,但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因此,私立早教机构针对家长的育儿指导意识普遍淡薄,有些甚至为盈利而向家长贩卖焦虑,没有开展育儿指导的空间。

 


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去年9月,刚满1岁的王孟尧进入了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每周和爸爸妈妈一道参加两个半天的亲子活动。
   

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的定位既是“宝宝获得全方位学习和发展的摇篮”,也是“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基地”。“我们的宗旨是促进婴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成长。”中心给家长的第一封信上这样写道。
   

老师对于家长的指导,第一条就是要求家长在陪伴孩子时不要看手机。“这在那些早教机构是不能想象的,”小孟尧爸爸感慨:“我们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内心非常认同。”一次,班上的一位奶奶用手机给孩子拍视频,孩子一个疏忽摔了。在当天的10分钟集体活动中,老师特意举了这个例子,向家长们重申了这个要求。
   

不同于常见的早教课程,这里鼓励孩子自主探索。教室分为室外区、运动区和感知区,没有昂贵的教具,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一张旧床垫可以随意蹦跳,一块帘子让孩子钻来钻去,几个旧纸袋可以随便涂鸦……小孟尧尽情玩耍,爸爸或妈妈在边上陪伴,每个区域配备1-2名老师。

   

“老师的责任不是指导每个孩子怎么玩,而是观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及时指出。”中心的陈文英老师说。因此,大多数时间里,她不会距离孩子和家长很近,而是会拿出相机捕捉、记录亲子互动的各个瞬间。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经常到这个下属的早期教育中心“转一转”,在她看来,0-3岁孩子的家长们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包大揽、干涉过多上。

 

“有的小月龄孩子,家长寸步不离,宝宝只要一个眼神,家长就心领神会,把他需要的东西拿来。”而一些父母总是下意识地相互比较,过于在意孩子是否掌握技能。“孩子在专心地搭积木,妈妈在一边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颜色呀’‘这是什么形状呀’‘这是几块呀’……当孩子没有按照预期来回答或行动时,一些父母就会有情绪变化,强行纠正宝宝的言行。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介入,提醒父母给予孩子空间。”
   

比起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更强调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中午11点,中心会提供一餐午饭,鼓励孩子自己坐在桌子旁自主进食。老师给孩子一把勺子,也给家长一把勺子,同时告诉家长,给这把勺子,不是让家长追着宝宝喂饭,而是帮宝宝把饭菜舀到他的碗里。“要有耐心,不要怕做最后一名。”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孟尧爸爸放手让她自己吃,现在,1岁半的小孟尧基本能够自己吃饭了。
   

一天,小孟尧下楼时撞到了额头,大哭不止,小孟尧妈妈在一旁完全不知所措。两位老师拿来冰块敷在孩子额头,示意她怎么用肢体和语言安抚宝宝。“我最怕遇到这种难以控制的突发事件。”虽然之前看到过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但真碰到事了,新手家长们往往还是反应不过来。“好在有老师的指导,下次就不会那么慌了。”
   

除了这样个性化的指导外,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每月会组织一次家长沙龙,邀请专家讲授辅食如何添加、传染病如何预防等家长关心的问题。老师会把自己平时拍摄到的家长的一些好做法播放给大家看,互相探讨交流。一学期结束后,小孟尧妈妈和其他爸爸妈妈交流时,都觉得自己的育儿焦虑减轻了不少。

 


读懂成长的密码
   

“对于0-3岁的婴幼儿家庭来说,指导家长和教育孩子同样重要,前者甚至比后者更加事半功倍,”方玥说,“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通过及时指导和言传身教,把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从教育机构辐射到家庭中,这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授孩子以鱼,不如授家长以渔。”与其对孩子进行过早的知识性灌输和训练,不如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茅红美看来,这种理念与实践对于缓解当前的育儿焦虑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其实,现在引起家长焦虑的种种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折射出的是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家长们只有读懂了这些‘密码’,才能走出消极负面的育儿情绪,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陪伴孩子更好成长。”
   

一个合格的成长陪伴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茅红美的回答是“七个会”:会照料、会抚爱、会陪玩、会倾听、会沟通、会等待、会放手。“这‘七个会’看上去简单,其实很难做到。我们调查后发现,家长们在这‘七个会’上普遍存在问题,问题最大的恰恰是看上去最简单的‘会放手’。

因此,广泛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随时引导家长适当掌握幼儿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等系列育儿指导工作才显得必要而突出。2018年,上海发布《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加强对家庭科学育儿的指导”列为6项主要任务之一,也凸显了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按照《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的要求,上海市政府每年提供给每个0-3岁幼儿家庭的免费早教指导服务,从4次增加到了6次,主要由上海各区的早教指导中心、指导站承担。除了这种互动式育儿指导,还有讲座等传统的宣教式育儿指导,早教指导中心、公立幼儿园、妇幼保健院等组织开展讲座和各类课程,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传播。 
   

茅红美介绍:“近年来,我们早教指导中心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开通了‘上海科学育儿指导’微信公众号和电子报,在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期间集中举办一系列宣教活动。去年,我们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携手,组织‘幼有所育———十六区十六讲’科学育儿巡讲活动,家长十分踊跃。”

 


问题需要“破圈”解决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科学育儿的氛围和环境。”在《指导意见》对科学育儿指导的阐述中,能看到“全社会”这个关键字。
   

在上海政法大学章友德教授的解读中,育儿指导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需要上升到社会层面进行考虑的重要课题。“我国开放二孩政策以后,人口出生率并未如预期那样上升,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数是近年来新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当前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许多人想生不敢生有关。如果能加大政策配套力度,建立起包括婴幼儿托育服务、家庭育儿指导在内的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打消这批人的顾虑,这对整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育儿小问题既然直接关联到人口大课题,章友德的建议是,育儿问题不妨也“破圈”解决。“在传统社会中,0-3岁幼儿的抚育是各个家庭的内部事务。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以血缘为主导的家庭育儿模式,发展为以血缘为主导、地缘为纽带的协作育儿模式,解决广大家长的烦恼,提升社会的整体育儿水平。”
   

因此,章友德十分重视社区的功能,并把社区视作家庭育儿指导的主阵地。在这块主阵地上,政府应是强有力的主导者,各类教育、医疗、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支持者,而千千万万个家庭则是积极的执行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李燕的设想与之不谋而合:“除了妇幼保健院和幼儿园,师范类学校也可以挖掘自身资源,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她建议,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和高校或其他机构的人力资源密切合作,开展如家长沙龙、爸爸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育儿指导活动,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第一任老师”。
   

当前,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一个难点是牵涉教育、民政、工商、卫生计生、妇联、工会等多个部门和群团组织,主体过多,缺乏一个让多主体积极参与、互相协作的平台。现有的育儿指导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影响力,知晓率较低,许多家长对于可以获得哪些公益性资源、如何获得这些资源尚不清楚。
   

比如,许多家长不知道每年有6次免费早教指导服务。2017年,市教委教学教研室展开的一次专项调研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74名孩子在区早教中心接受早教的家长中,62.66%的家庭每年参加公益性早教指导服务不足6次。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不透明、不落地,将导致家长转向市场化教育机构。

 

如果有关部门承担起“主导者”的角色,加大投入,协调关系,统筹资源,提升自身的引导力和服务力,应能降低广大家长对市场化教育机构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育儿焦虑。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正文图片: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