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张怡微:沧海桑田小闸镇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9-03-02 09:57
摘要:有河就有船,船民带来货运,货运汇成集市。当1998年前后,张怡微放学来到小闸镇“探险”时,依旧能看见货运船只往来,人们在码头装货卸货。眼前的漕运场景,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明清。这个底层劳动者混杂的码头,诉说着上海之所以成为大城市的历史机遇:商贸往来,依水而兴。

放学如放监。傍晚离开校门,才算一天开始。同学们相伴回家,张怡微却惦念另一个去处——

 

上世纪90年代,从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出门,沿着宜山路往东北走,越走道路两边越冷落,但到了小闸镇街,忽然又喧闹起来。

 

转入其中,街宽不足4米,触目所及,两边皆为低矮平房。简易的水泥砖墙,油毛毡铺的屋顶,露出木料的门框前,摆出各种篮筐:有卖水果蔬菜的,卖盗版光碟的,有做炒饭炒面的,有磨豆腐称散装大米的……在铺子和铺子中间,还夹杂着微型的理发店和只能放下两张桌子的小饭馆。

 

各种小贩,营生在这里,也起居在这里。操着外地口音的女人,身形健硕,往往一边在门口叫卖,一边转身回屋,顺手揪出一个正捣蛋的孩子打几下。小孩的哭声响起来,就融入这里的市井之声。眼前活色生香的一切,叫偶入其中的中学生不觉突兀,只觉新鲜有趣。

 

小闸镇像一个秘密花园。和张怡微熟悉的工人新村迥异,和周边正在建起的高楼小区相比,更显得是两个世界。但小闸镇自顾自地兴旺着。像这里的人们当街生火的煤球炉,烟雾腾腾,热热闹闹。


蒲汇塘上的“闸”


小闸镇的名字里有个“闸”,算是把自己的出身和历史随身携带。

 

明清之际,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部分即苏州河)时常淤阻,当局多次浚挖蒲汇塘,以分泄吴淞江。蒲汇塘西接朱家角、泗泾、七宝等市集的各河道,入市区后,原本与肇嘉浜相汇合,经日晖港,汇入黄浦江,但到了清初,由于淤阻严重,蒲汇塘改在小闸镇入漕河泾,经龙华港入黄浦江。清朝道光年间,当局再次疏浚了肇嘉浜和蒲汇塘,小闸镇就位于肇嘉浜和龙华港的交汇点。在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这条水路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咸丰五年,上海小刀会起义领袖刘丽川从上海县城(今豫园)突围,传说他到小闸镇后准备撤退,不料小闸桥已被拆除,另有一说是,当地人因为天黑不能辨认局势,不让他过桥。不久清兵追至,刘丽川葬身小闸桥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区不断扩大,蒲汇塘河道的土山湾至龙华镇段逐渐湮没。《上海县志》显示:1947年到1990年,对蒲汇塘的疏浚持续多次,分别为1947年浚小涞港到土山湾段,1958年疏浚虹桥地区段4公里,1962年浚小涞港至小闸港全线,1972年又大规模疏浚。至1990年,蒲汇塘的河道西起蟠龙港(今国家会展中心附近),东入漕河泾港、长约2.17公里,可通航20吨以下船只。

 

有河就有船,船民带来货运,货运汇成集市。

 

当1998年,考入中学的张怡微放学来到小闸镇“探险”时,依旧能看见货运船只往来,人们在码头装货卸货。在河边上上下下忙碌的商人和工人,以及在一边观看这幅图景的市民和路人,或许都没有想到,眼前的漕运场景,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明清。这个底层劳动者混杂的码头,诉说着上海之所以成为大城市的历史机遇:商贸往来,依水而兴。


当街洗头的女人们


但水流也在变化。

 

于上海这样的平原地区,疏改河道本属平常。更何况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水网的作用也渐被边缘化。至20世纪中叶,蒲汇塘的排灌、航运功能逐渐为淀浦河(从青浦经过松江、由闵行入黄浦江)取代。与蒲汇塘相连的肇嘉浜因为成为死水常年恶臭,早已被填平成路,原蒲汇塘的土山湾至上海天文台段被填平为漕溪北路。失去了水路枢纽作用的小闸镇沉寂下来,成为被遗忘的区域,也成为农人耕种、养猪的场所。

 

在1958年,小闸镇再次为人提起,是因为此地农民能种植出肉厚质细、味香甜糯、水分少的小闸南瓜,而获得多次报道。一时,上海郊区很多生产队里都种植了小闸南瓜。北京、重庆等地特地派人来学习经验,引种种植。在物质匮乏年代,这里的农户,也开辟场地、养鸡养猪。

 

进入20世纪80年代,原本属于上海县虹桥公社小闸生产队的小闸镇,划归徐汇区田林街道。1985年,田林街道办事处成立,这里成为上海市新辟的12个居民住宅小区之一。1987年,徐汇区着手建立田林路商业街,此时上海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时期。小闸镇曾熟悉和见长的水路运输以及农业养殖,在高速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衬托下,渐渐显得不合时宜了。

 

张怡微见证的,是这个曾经繁华的江南市集最后的景象:低矮的平房成为外来人口集聚的场所,附近就有一个水果批发市场,“每天还能看到水果贩子在甜橙上刷亮亮的粉,那时候觉得太正常了,因为光天化日每天路过的时候他们都在那样做,也就好像司空见惯了。”

 

有时,那些小贩的女人在路边找个高处放置脸盆,然后在煤球炉上生火,烧了开水,连壶提来,把水倒在脸盆里,随即把发辫哗啦啦解开,在周围路人众目睽睽下,开始洗头打肥皂。张怡微有时看到这个场景,总觉得好像误入他人的房间,然而洗头的人如此坦然,周边的邻里也不以为怪。这场景里面含有一种直白的活力,也含有一种亘古不变的生命节奏,把张怡微迷住了。


最新的成为最旧的最旧的成为最新的


张怡微小时候在曹杨新村长大,在她四五岁时,她母亲所在的无线电厂搬到徐汇区,他们一家也随着来到了田林新村。接连居住两个工人新村的经历,让她熟悉这种行政规划好的居住空间。

 

在田林新村,所有的小区道路都是横平竖直,所有的建筑高度和外观几乎一致。按照生活片区,可以大致了解居民们的出身:这一片楼房住着产业工人,这一片住着本地农户,这一片住着分配来这里的高级知识分子。田林新村里的小孩子们,都按照自家住址,就近分去田林新村内设的各个幼儿园、小学、中学读书。如无意外,升入新学校的同学就是同一拨人。

 

田林新村里,居民们的需求都被预先设计安排好了。田林路上的商店满足人们日常使用,每隔一段距离,新村里设有菜场。加上位于宜山路的第六人民医院、位于柳州路的社区医院和位于漕溪路的龙华殡仪馆,几乎足不出这个区域,就能满足一生所需。

 

与之相比,小闸镇真是一个异数。虽然道路不长,占地只有2.2万平方米,但它里面环境混沌、建筑混杂,人员结构混乱。2000年,小闸镇东侧的铁路更换为明珠线并通车。更为新型的城市交通,改变了小闸镇周边的商贸结构和居民构成。但小闸镇依旧没有变化,它的“不进”成为速变时代的“则退”。

 

在张怡微的小说里,她多次把田林新村和小闸镇作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但对于急速发展中的上海来说,小闸镇常年的脏乱差,消防、食品安全隐患频发,以及周边居民的投诉不断,使它不再是一个能跟上时代的“舞台”,而是一个需要被整治的“问题”。2016年,政府决定对小闸镇启动拆违和土地征收,计划在2019年完成安置和拆除。

 

根据规划,小闸镇河西地块将在完成平地后成为公共绿地和景观绿化,并配套建设地下停车空间,缓解周边停车难题;地面将配合蒲汇塘沿线绿化改造,除了绿地之外还将建设社区配套公共活动空间。

 

张怡微回溯少年时代,只过去了20年。但20年前的小闸镇,还留着上个世纪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余音。曾经因水网纵横而兴起的小闸镇,是城市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如今作为旧迹要被重建了。等到未来人们能再次漫步其中时,它又会是这城市里最新的社区绿地之一。这个张怡微曾见证最后的货运场景的码头,依旧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上海之所以成为大城市的核心要义:世易时移。

 

 


张怡微,1987年出生于上海。青年作家,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有《新腔》《樱桃青衣》《情关西游》等20部作品。

张凯丽摄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内文图:田林街道办事处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