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前网综制作人、现“党建”学者,他们的下一个目标都是:复合型讲解员!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王倩 2019-03-01 09:56
摘要:讲解员的故事

2月28日在沪举行的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集中展示活动中,志愿讲解员参赛者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的职业有医生、老师、工人、学生……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但因为这些感人的红色故事,他们走到了一起。

 

活动结束后,上海的两位优秀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Part 1 董毅:钱学森回国的故事,我讲了5年

 

自称31岁“高龄老人”的董毅,是上海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上海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讲解员。

 

十佳科普使者主动挑战

 

2017年,董毅受聘到上海科技馆工作,这之前,他在湖南长沙做一档名为《火星情报局》的网综。

 

董毅在上海科技馆的工作以教育活动为主,2018年却是他作为讲解员的“开挂”年:上半年他获得了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9月份又在第五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中获奖。

 

得知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消息,董毅主动向单位报了名,“我觉得我能讲好,我们科技馆里有一个钱学森的展板,我讲钱学森回国的故事也比较顺畅。”

 

在决赛阶段,董毅抽到的题目是讲铁人王进喜。准备时间只有三天,三天里董毅要完成资料搜集、讲稿撰写和熟练讲解。他写了两版稿子,其中第二版以1205钻井队为主线谈了老铁人、新铁人两代的奋斗和奉献。比赛中,董毅决定用更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的版本。

 

董毅坦言,比赛的结果和他最初的期待有点出入,不过,通过比赛,他看到自己还有很多要提升的地方。“这些金牌讲解员大多来自一些红色场馆,他们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比我更浓厚和充足。他们对整个近代中国史都有非常好的了解。”

 

登上舞台,讲解变成比赛就会考验更多,台风、外形、普通话语音都是评委评判的范围。在董毅看来,最终评选上的金牌讲解员张口所说每一个字“情感都十分到位”,“舞台的张力和表现力也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

董毅(右)在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集中展示活动上

 

红色故事讲述中找准站位

 

讲红色故事,董毅有自己的另一套“打法”。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张照片面前,董毅对来访的参观者介绍,“钱学森当时已经做到了美国国防部空军咨询团和海军研究所的顾问,而且掌握了相关技术。他已经是非常核心的人,这张照片就能够体现出来。C位,对吧?”当时综艺《创造101》正在热播,“C位”这个词变得耳熟能详,参观者听着董毅的讲解会心一笑。

 

“钱老在回国的船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舱,从三等舱升到一等舱。”听着这段介绍有人疑问,钱学森为什么不直接买一等舱?这时,董毅把自己精心设计过的答案讲了出来——是因为美国国防人员在他回国的最后关头还要刁难钱学森。

 

董毅说自己的讲解策略是,先有意思,再有意义。“让大家觉得这事儿好玩,还想要再听两句。我们科普讲解都是要求趣味性优先,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先找个大家的兴趣点。”

 

在这次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董毅很关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参赛选手刘芷廷。“她讲了南仁东的故事非常感人,最后现场还放了‘天眼’所接收到电磁波的信号。讲当代科学家楷模的故事,是我们科技系统的一个优势,我们的立足点。”董毅说自己更多的是看现在、看将来,“往前看你能走多远,再回头看身后的人当年是怎么努力,给我们一种推动。”

 

代表钱学森图书馆是一种缘分

 

其实,钱学森回国的故事董毅已经讲了很多年。

 

董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有一回参加学校的展演,董毅想讲一个让大家都能听进去的故事。“学生的思想体系是比较活跃的,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在逐渐形成,要怎么传达觉得顺畅又不生硬?我想很多人以后可能会是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我就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钱学森在国外有了非常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但还是毅然回国,学成报国这一点从情感方面会有共鸣。”

 

刚到上海工作,董毅先去了一大会址参观,第二个目的地就是钱学森图书馆。“我是想完成一个夙愿,因为我在很多场合都在讲钱老的故事。”

 

参观过程中,董毅发现钱学森图书馆展陈的内容远比自己想象中的丰富。夹在一封书信里的香烟纸、一张船票都让董毅有别样的心绪,“这些真实的文物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不单单是说这个东西是他用过的,还会有一种交流。他当时看到这张船票是一种回家的心急迫心态,我们作为后来人再去看这张船票时,可能感觉到的是更多的心酸。”

 

细细琢磨、品读展品和资料,让董毅再讲钱学森回国故事的时候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

 

从一开始在学校讲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到最后代表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讲解员参加比赛,董毅觉得这是一种缘分。

 

未来,董毅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复合型”,不仅是站起来能讲,坐下去能写,蹲下去能干,还要拥抱新媒体、融媒体,“用更多元化的方式让00后、05后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国家的红色文化和知识。”

 

Part2 赵峰:专业的标签已经贴在了我身上

 

“从艺32年”、和董毅一起被评为“优秀讲解员”的赵峰,是龙华烈士陵园的志愿讲解员,也是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做了5年宣教工作的“党建学者”。

 

记录历史,讲红色故事

 

2014年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忙碌如常,上午参加上海司法改革座谈会,匆匆吃过午饭,便驱车前往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徐汇区法院。突然,他一阵胸痛胸闷,司机立刻赶往医院,然而,这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再没醒来。

 

在现场展示活动中,赵峰讲述了邹碧华的故事,声情并茂的述说,让观众再次被这位法治“燃灯者”感动,“法官当如邹碧华”成为各界人士的共鸣。

赵峰讲述“燃灯者”邹碧华的故事

 

不只是邹碧华,众多为新中国建设奉献青春、燃烧生命的时代楷模的“红色故事”也在被一遍遍讲述着。赵峰说,“龙华烈士陵园中有1700多名烈士,他们中很多人的故事可能还不为人知,现在陵园就在发掘这些人的故事,并且通过视频的手段做口述实录,让人物更立体化,更全方位,很活灵活现地呈现,而不仅仅是我们听到的那一面的东西。”

 

对人物和历史故事的着迷让赵峰选择了现在的工作。2008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他声乐科班出身,做过演员,当过导演,吐字清晰,长相周正,有着“老艺术家”的稳重台风。

 

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决赛前三天的“魔鬼式训练”还是让他印象深刻。决赛要从200多道题中抽题目和讲解对象,一天创作稿件,一天写PPT,一天背稿子,时间满满当当,他抽到的是党团课讲解,内容为“遵义会议精神”,虽然内容难不倒他,但他是上午第一场的最后一个,要等很久才能上场,免不了压力大。

 

“比赛的时候大家其实都没有时间互相去聊一聊,都非常紧张,直言要崩溃了。这次回来做展演,就相对轻松一些,互相接触更多一点,交流的氛围很好。”

 

串百家门,传承红色文化

 

机缘巧合,2013年,赵峰成为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人员,这里是展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窗口,用很多老物件展示了“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见证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

 

虽然有很多大型活动的经验,也一直在从事文化宣传类的工作,但是在这里的工作没有赵峰想象的那么顺畅,因为不像大事记馆和人物馆那样有故事可讲,机制类的内容比较难讲得趣味横生,诠释起来需要的功夫更深,日常也有很多组织条线的工作,在几年的学习中,他慢慢摸索到了一些方法。

 

“我们尽量想办法理出一条时间线,把党员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这些实事穿插到时间线里,把工作机制变成一个一个的生动故事向大家展示”,说到这里,他讲了一个例子。

 

凝聚力工程的起源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大型走访活动,如何把这种机制讲给老百姓听呢?

 

“比方说我们讲为人民服务要讲究效率时,有一个串百家门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时,淮安街道有位女干部,在走访时发现一位孤寡老太太,一辈子没拍过照片,老人得癌症快不行了,离世前想拍张照片做个纪念,她就答应了。在90年代的时候,照相机都是借的,她就去光学仪器厂借,三天之后借到相机再去老太太家时,老人已经去世了。由此引发大家思考:为人民服务也得讲究效率。我们就通过这个故事来解释串百家门的内容。”

 

5年的宣教工作让他对“红色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到龙华烈士陵园工作,他也在不断思考怎么通过系列的活动、展览、宣传,向更多的受众去展示红色文化,“我觉得真的要走到人民中间去,就得先抓住最主要的受众,既要讲核心价值观,也要讲主流价值观”。

 

除了已经在开发的各类党课——情景党课,音乐党课,电影党课外,他们还在尝试新形式的传播,“今年可能还会尝试去抖音和B站做一些内容,再开发一些有声读物。其实学生的思政课和语文课也可以来这里上,在特殊的场景中感受先烈们的精神和情怀。”

 

正如王树增在主题发言中讲的那样,“红色故事是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文化,不仅在典籍上,更在世世代代的血液传统中。”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摄影:李茂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