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中国能否出现第二个“知网”?或者收费下载的传统模式消失……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02-26 19:14
摘要:因充值门槛过高、唯一指定“查重”,被学界指为带有知识垄断性质。

 

最近,“中国知网”有“躺枪”的,也有“败诉”的,在知识界之外名声大噪。先是“前博士”翟天临自曝“不知‘知网’为何物”,后因有偿下载论文的充值门槛过高,被大学生告上法庭,终将最低充值金额降了100倍。

在不少学者对知网平台知识垄断的指摘中,学术化与商业化的平台服务如何平衡?国际上大型文献数据库怎样运营?中国能否出现第二个“知网”相互竞争?免费下载会否成为一种趋势?种种问题,有必要一一解开。

 

 

 

数据库缘何“一家独大”

 

 

近日,苏州大学一学子小刘在知网下载文献时,网页提示需付费7元,但最低充值额度为50元。余额用不掉,退起来不仅要等、还很麻烦——结果一篇论文引出一场官司,最终法院判决小刘胜诉。中国知网日前更新支付页面,增加自定义充值,金额在0至3000元之间,也可选择0.5元、1元、2元等短信小额支付方式。事实上,50元的这个门槛早已存在。比如,知网下载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需付费25元,但不少学生用户下载需求有限,由此剩余的充值额无奈“放弃”。

知识产权是有价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发表时具有唯一性,因此获得作者授权的平台就有了独家“定价权”。在中文学术文献领域,中国知网堪称最大数据库。它又名“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创建至今已有20年,得到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支持与配合。

 

但与欧美以出版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不同,知网本身几乎不生产原创内容。从各大高校到出版社,他们与知网之间达成协议,将以单位名义发表和发行的文献统统“上网”。而以师生为主体的用户端,通常可以通过单位授予的账户,使用知网数据库。但除此以外,或在校外,可能就要自掏腰包。据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公布的2018年半年度财报,其毛利率接近60%。

 

“我们并不反对知网享有垄断,但不能利用长期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以致于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受到不公平对待。”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倪静,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教师自身以及带教研究生等发布的论文,都带有一纸授权页,意在授权于知网。众多名校还唯一指定知网为论文“查重”必备工具,使其成为绕不开的“刚需”。而知网收费尺度则每年持续看涨,其定价已大大高出“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规模较小的数据库,有“低买高卖”之嫌。

 

 

 

按营利性质分类管理

 

 

在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宋晓亭看来,知网平台的性质具有一定模糊性,实际上文献数据库应当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并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不可或缺,正是明确公益性质的国家数据库。也就是由政府主导,以财政资助,在基本面上提供免费服务。当前,国内并非没有国家机构数据库,比如社科文献、法律文书、发明专利等都有,但学科面较窄,收录量不大,仍需加强建设和运行。

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必然需要引入带有充分竞争性的商业数据库。也就是按市场规则,用质量说话,让用户拥有选择权。对于商业数据库,监管层面应当以《反垄断法》等为依据,确保维持其自由竞争状态,同时有“进”也有“出”。宋晓亭表示,商业数据库最好至少有3家,比如通信领域三大运营商的格局,才能避免其合议定价,保障用户正当权益。

 

在国际上,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威利(Wiley)等既是国际学术出版商,也是几大主流数据库。从《细胞》到《柳叶刀》,拥有这些权威学术期刊的爱思唯尔集团,擅长在生命科学领域构建强大数据库,因付费下载价格上涨也曾遭遇一些欧美教授的联名抵制。据了解,国际知名刊物的单篇下载价格不菲,常在10美元水平。几家供应商覆盖的学科存在交叠,经费有限的教研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需求,选择订制不同学科门类的数据库,比如只订阅机械类学科。

 

宋晓亭认为,与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数据库相比,知网获取学术资源的渠道有点特殊,其业已形成的市场地位也不完全是竞争产物。专家们表示,在数据库领域,“大”者为王,对于占有海量数据、习惯性渠道以及封闭化用户链的平台,后来者的挑战成本极大,后来居上的机会不大。

 

 

 

“开放获取”模式大势所趋

 

 

学术成果需要原创保护,也需要公开交流,因此发表方希望借助平台方,提高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可见度”。在此意义上,大型数据库也带有发行功能,这也是众多出版机构愿意搭上知网平台,或者无法拒绝“搭车”的一大因素。那么,既然是一种在线发行,发行成本的承担方其实可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转换。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学术编辑胡寅,早年在法读取工程硕士学位,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如今“开放获取(OA)”渠道已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的学术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包括他所在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内,一批出版商主导的数据库,将更多的“订阅费”分担至作者那头,而读者那头就不再需要支付“订阅费”了。比如,打开“自然中国”网站,其下众多在线出版刊物的最新科研文章,均供浏览者公开访问、免费阅读。“这个开放比例达80%左右,光《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一年就有上万篇开放获取文献。”

 

为何论文或专著的作者有能力承担数据库的这部分发行成本?胡寅表示,目前不少国家中,相当一部分科研经费在拨付时,已考虑到科研成果在后期面临推广需求,囊括了上线、入库、下载的相应成本。因此,科研工作者在发文出书时,就提前为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埋单”;而数据库也就没有必要同时向两头收费,或重复收费。

 

“在用户端,更多学术成果可以免费地公诸于世、推而广之,从本质上讲,相当于整体节约了社会资源、学术成本。”胡寅说,“相信总有一天,用户收费下载的传统模式会消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片来源:中国知网、自然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