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杨富珍:敲锣打鼓走进曹杨新村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9-02-22 15:39
摘要:苏联式的小楼房,房前屋后遍种绿树红花。一层住三户人家,墙壁雪雪白,地板刷了漆。一起来的工人们看到了,都惊呆了。这是杨富珍生活中的荣誉时刻,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给予工人的礼遇。1951年,位于普陀区的曹杨新村,正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

杨富珍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52年6月29日,手捧市政府颁发的居住证,在工友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她第一次来到曹杨新村。

 

举目望去,周边还是绿油油的农田。但在农田围绕的小区里,一幢幢簇新的楼房,如迎风的旗帜,闪烁着光彩。眼前的这一切,对来自曹家渡臭河浜边棚户区的她来说,不是花园洋房胜似花园洋房——苏联式的小楼房,房前屋后遍种绿树红花。一层住三户人家,墙壁雪雪白,地板刷了漆。一起来的工人们看到了,都惊呆了。

 

这是杨富珍生活中的荣誉时刻,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给予工人的礼遇。1951年,位于普陀区的曹杨新村,正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

 


棉纺厂里的童工


 

杨富珍很小没了父母,但所幸得到伯父伯母的疼爱。有人劝说伯父把女孩卖了换钱,被伯父一口回绝。为了替小富珍找个好出路,14岁那年,她在伯父的安排下,开始跟着在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纺织厂(前身为日资的内外棉株式会社第十三工场和棉纱布制造购入组合第四工场)的嬢嬢入厂干活。中纺一厂在长寿路,嬢嬢一家住在不远处的曹家渡臭水沟边的棚户区。“进六出六”,每天早上,杨富珍和嬢嬢相伴一起到厂里工作,晚上精疲力尽后才能回小窝休息。

 

小小童工,虽然在织布机前手脚麻利,但总还是要被那摩温(工头)欺负。杨富珍忘不了每天下班时的耻辱:不管是大热天还是数九严寒,女工们下班时要在厂门口解开旗袍扣子,接受搜身。这是厂方防止女工夹带物品出门的手段,却也叫小富珍心中藏下了反抗的种子。

 

在一起工作的大姐姐们怜爱年纪尚小的杨富珍。有一次,杨富珍为了节省车钱,冒雨回家生了病。因为不敢误工,第二天还是勉强到了织布机前。看到她体力不支,工友大姐姐们在地上铺了麻袋,让杨富珍睡在下面,大家帮着把她那份工作做了。等那摩温走过来时,工友姐姐们又赶紧扶着杨富珍起身,以蒙混过关。

 

来自工友的温暖,让杨富珍活了下来。所以当工友姐姐请求杨富珍帮忙时,她也义不容辞。一位厂里的地下党工友姐姐让杨富珍帮忙当小交通员,分发进步传单。杨富珍不认字,但看到戴着眼镜或者有文化的人,就会上前分发。1949年初,在其中一位工友大姐的简陋的阁楼里,以筷子为旗杆,扎起红布为旗帜,跟着大姐逐字逐句念誓词,杨富珍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16岁。

(左二为杨富珍,在国棉一厂工作中)


我们的工厂,我们的布匹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这天下班,走过每日例行要抄身的大门时,工人们发现抄身的那摩温消失了。工厂大门洞开,马路上都是解放军。杨富珍又回到厂里,看到早就得到消息的地下党大姐姐组织了秧歌队开始跳舞,唱解放区的歌。

 

跟着大家,哼着新歌,一起游行,杨富珍随着工友们一路步行到外滩庆祝。上海的历史翻开新一页,工人们也迎来了春天,中纺一厂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即国棉一厂。

 

虽然和以前一样每天上工、下班,但工人翻身做主人,不再受到欺侮,而且如今是为“我们的工厂”织“我们的布匹”,这份转变,让杨富珍干劲十足。在厂里,她是熟练的布机挡车工、生产先进,她打棉纱结头又小、又快、又牢。后来,她又被评为工会组长、劳动模范。她开始在夜校里学习识字,了解时政。1951年,我国颁布按照年份命名的“五一”织布工作法,杨富珍是创造者和实践者之一。也就是在这一年,陈毅市长宣布,建造曹杨新村。

 


离开臭河浜


此时正是上海解放初期,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尽管财力紧张,资金短缺,市人民政府还是设法筹建住宅,成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设委员会,于1951年派工作组来区调查劳动人民的居住情况,选址建造工人新村,作为解决沪西地区工人居住问题的开端。

 

普陀区志资料显示:曹杨新村于1951年9月初动工,1952年5月建成砖木结构2层楼房(1962年全部加为3层)48幢167个单元、32366平方米,可容纳1002户居民。因地处曹杨路附近,定名曹杨新村,此第一期工程为曹杨一村。房屋建筑美观实用,3户合用灶间,每层有2只抽水马桶,楼上为木质地板。

 

在兴建曹杨一村的同时,市政府又确定再建造一批新工房。全市共2000个住宅单元,每单元可住10户,称“二万户型”住宅。结构式样比曹杨一村住宅简易,单体设计用五开间2层立柱式砖木结构,楼上木质地板,厨房5户合用。厕所设于底层,10户合用。大户4户,每户居住面积20.4平方米;小户6户,每户15.3平方米。1952年,普陀区境内兴建的“二万户型”住宅有曹杨二村至六村400单元、4000户,甘泉一村至三村400单元、4000户。

 

从兴建曹杨新村开始,区境内许多工厂都纷纷提出申请,要求为职工建房。五四二厂、上海铁路系统、华东纺织管理局率先多处征地建造住宅。上世纪50年代,区境地域3次扩大,从原来的2.65平方公里扩展到18.62平方公里,为住宅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继曹杨、甘泉新村后,1953年兴建宜川新村,随后又建造石泉、棉纺、铁路、金沙、永定、同泰等新村及顺义村。上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普陀新村、师大二村、光新一村至三村和桃浦新村。1960年又兴建武宁新村及武宁、桃浦一条街。

 

离开臭河浜,杨富珍和伯父伯母入住曹杨新村其中一幢的二楼一间屋子。一时间,她的家成为各级领导、外宾、工友们络绎不绝来参观的示范点。伯父伯母包揽下一切家务,让杨富珍放心工作。有时邻居弄出声响有些吵闹,伯母还会去挨家挨户打招呼:“富珍做夜班回来,麻烦你们哦。”

 


“心贴布,布贴心”


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杨富珍坦言,至今完全不会下厨,也不会料理家务。她所在的纺织班组从1953年起连续43年保持模范集体称号,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杨富珍小组”。从1956年起,她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还在赴京期间,受邀和周恩来、邓颖超一起吃饭。

 

杨富珍记得,那顿饭,桌上共有一荤一素一汤,杨富珍唯恐自己吃相难看,把每样饭菜都吃剩留了一点。抬头一看,总理却是把碗内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还把汤也喝光了。于是杨富珍这才把自己面前饭菜一扫而光。

 

14岁的清晨,和嬢嬢一起离开臭水浜边的棚户区,去厂里上工时,杨富珍何尝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总理家里做客?

 

16岁的冬天,穿过工人集聚的破旧住宅区域,登上工友姐姐家的阁楼宣誓入党时,杨富珍又何尝设想过,有一天,这座城市会为工人们建造住宅。

 

如今,曹杨新村已经68岁,当年欢送杨富珍入住的健在工友们,都已经是九旬老人。而杨富珍搬进去时看到新种的小树苗,今已亭亭如盖矣。

 

 


杨富珍,1932年出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金定根摄。

 

题图照片:1952年6月,上海各厂选定100多户先进工人家庭入住曹杨新村。本报资料照片。俞创硕摄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