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上海会展业发展40年:曾经水平相差20年,如何让高傲的德国人愿意同上海合作?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2019-02-14 06:16
摘要:许多老外评价上海是国际会展之都。

专访唐贵发是在国家会展中心办公楼内,几个月前这座场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国展中心总裁,唐贵发是上海会展业的“老兵”,从1983年入行开始,干过会展的主办方,也当过场馆的老总。唐贵发一直说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工作过程中,亲历了上海会展产业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的整个过程。

 

从成就展到来华展再到双向展

 

上观新闻:上海会展业最早的雏形是什么?

 

唐贵发:上世纪80年代前,上海主要举办的是成就展,也就是对外展示新中国伟大建设成就。那时候,上海只有一座展览中心,就是位于延安中路上的中苏友好大厦。我小时候,父亲还带着我去那里看过万吨水压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门逐渐打开,上海会展形态也逐渐从单一的成就展变成以外商来华展为主。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那时的中国亟需引进大量外国先进技术与设备,因此要有个让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平台。与此同时,展馆也从过去单一的陈列功能升级为交易平台。从1985年开始,上海与香港公司合办进口汽车展。现在汽车是消费品,那时候汽车还是奢侈品。

 

上观新闻:展览越来越多,上海只有一座展览馆,是不是有点捉襟见肘?

 

唐贵发:是的。上海的展览场地越来越紧张。1992年,上海第二座展览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1995年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Intex)成立。如果说中苏友好大厦是座包罗万象的展览中心,吃穿用的都有,那么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则希望打造成一座专业性展馆,以展出产品与设备为主。

 

之后,上海的展馆建设进入快车道。1998年,由光大集团出资的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建造并使用。3万平方米展览会议场馆,当时号称是上海最大的展览馆。2000年左右,位于虹桥开发区的ShanghaiMart(上海世贸商城)投入使用。它主要模仿美国Dallasmart(达拉斯mart)业态,企业可以在里面长期展陈产品,而各地的买家可以过来洽谈采购。由于世贸商城邻近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因此这两座展览中心形成了联动效应。

 

此外,1999年,位于浦东新区、拥有4个馆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始筹建,并于2001年开幕。还有,就是我们所在的位于徐泾的国家会展中心,也是中国进博会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选址很有讲究,距离虹桥机场很近,也是江浙地区进入上海的节点,可以对接长三角。企业把生产基地放在江浙一带,研发中心放在上海,通过上海将产品走向世界。

 

上观新闻:在这种过程中,上海的会展形态是不是也在变化?

 

唐贵发:没错。上海的展览业经历了最早的成就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外商来华展、进口展,到了2000年左右开始,逐渐有了双向展览会。也就是过去都是国内观众来买展品,那时开始就出现了国际买家。

 

展览会上,虽然进口商品依然占多数,但也有了出口商品。比如上海举办过自行车展、纺织机器展,也有日本、新加坡等国买家也会前来。展览成了双向贸易的平台,优化了我国的经贸合作环境。

 

办展水平越来越高

 

上观新闻: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办展水平是不是也在提高?

 

唐贵发: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主要是和境外会展企业合办展览,当时外方的办展理念确实比我们先进不少。我们从模仿别人、学习别人开始,从中获益匪浅。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本土公司也开始自己办展组展。如今,上海的展览市场开放度很高,中外企业各占半壁江山。

 

上观新闻:中外合作的成功案例有没有?

 

唐贵发:在上海举办的工博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就是一例。我们希望从2005年第七届工博会开始,能和德国汉诺威工博会合作举办。中国工博会在国内有优势,因为我们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我们没有德方的国际网络、招展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于是,我代表上海方面和汉诺威工博会展览公司进行谈判。德国是展览业的鼻祖,德国人开始态度比较高傲。那时,我们工博会的展览面积只有5万、6万平方米,而汉诺威工博会已经是30万、40万平方米。最后经过和德方26个小时、6轮谈判,并通过各方努力,双方终于签订协议。从第七届开始中德这两大展览合并举行,强强联合,借船出海,优势互补。

 

当时,可以说德国人是被我们请进来的,现在他们觉得当年的决定非常明智。双方的合作协议是5年一签,现在大家已经签了第三个5年合作协议。

 

上观新闻:如今该怎么比较这两大工博会?

 

唐贵发:我们曾经有个口号,希望“西有汉诺威工博会,东有中国工博会”。过去,我们和汉诺威工博会有20年的水平差距,现在我们几乎可以比肩对方。特别是在办展理念与水平、参观人数上,我有信心说不亚于汉诺威工博会。当然我们还是有些差距,主要是在新品发布与前沿技术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不如德方,但相信差距还是在缩小。

 

工博会是中德双方合办。从2001年开始,我们自己主办的上海汽车展,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瞩目的A类车展,也是全世界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汽车展。上海会展业是在学习中成长。

 

上观新闻:可以说是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唐贵发:上世纪80年代,展览会上大部分是终极产品,如今我们进口的更多是设备与技术。展览也从过去的综合展演化成现在的专业展。以前我们办展会的目的是对外展示,现在是服务专业买家来采购设备与技术。过去采购商以国内为主,现越来越多的国外买家来到上海参展。许多老外评价上海是国际会展之都。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上海真正成为会展之都,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唐贵发:最重要的,是缺少一流的会展国际化会展人才。现在离开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一辈子在相关行业中工作,说明这是个有希望的行业。

 

但是,会展业有其特殊性,它的入门门槛不高,作的主要就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在认识客户后,能用最短时间内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到实际工作中还有一段时间,而从市场上招进来的人感觉“不贴肉”,有点水土不服。这需要体制机制上的配套。

 

还有一点,希望上海能尽快出台地方性的“会展法”。现在这个行当鱼龙混杂现象还是比较多,如果相关法规规定可以落地,就能够规范会展市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展。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