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久违了!屏幕替代不了的这些感知,有人特地来体验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9-02-10 06:41
摘要:100年前一群艺术家探讨的问题,我们今天仍在思考。

一块毛巾,

建立温暖联系

 

一块蓝色的小毛巾,在马路上能派什么用场?

 

这是艺术家胡任乂给“包豪斯课堂”学员们出的题目。他将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发几块这样的蓝色小毛巾,然后鼓励大家集体协作,体验艺术的创造感。

 

一开始还有些腼腆的学员们,逐渐从小声商量到热烈讨论,最终他们展示的方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人用毛巾给街边的自行车擦拭灰尘;有人冒着被警察蜀黍误会的风险拿它为交警擦汗;有几名学员站在街边用毛巾拼成交通符号,比如打勾提示行人可以过马路,打叉则表明不可通行……看上去没什么用处的蓝色小毛巾,在艺术思维的语境中,成为了建立人和人之间温暖联系的媒介。

 

在一个点击就可以获得一切的屏幕时代,这种需要眼神和肢体动作的善意互动,似乎久违了。

“包豪斯课堂”是借2019年包豪斯(Bauhaus)面世100周年契机,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推出的公益艺术项目,得到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支持。100年前,一个理想主义的包豪斯学院诞生于德国,彼时人们正兴高采烈地奔向大工业化的机械时代,恰如今天兴冲冲地奔向屏幕时代。在这样的时刻,重新考察我们的处境,显得格外重要。

 

 

坐着轮椅,

先感受,再设计

 

包豪斯这个对世界设计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艺术概念,能否再次启发我们今天的生活?

 

在项目策划人沈奇岚博士看来,那群艺术家在100年前探讨的问题,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我觉得‘包豪斯’对我们而言不应该是专业艺术课里的一个个知识点,不应该是怀旧的历史物件,或者被顶礼膜拜的对象,它是一个出发点,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因此,“包豪斯课堂”被设计为理论课堂+工作坊的形式,学员们既是倾听者,也是提问者;既是讨论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分享者,还是创造者。

 

设计师刘毅在他的第一堂课上,从包豪斯基础教学思路出发,给学员们分享了自己不断拓宽创作边界、让设计兼备艺术和实用的历程。第二堂课,他带着学员们坐轮椅感受这个城市,切身体会“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那一天,上海下起了雪,大家在风雪之中,体验坐轮椅出行的种种不便——它可能是一条没有斜坡的人行道,可能是那些不容易够到的电梯。有学员感叹:“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够更多考虑到坐轮椅的少数群体,虽然是不起眼的一点点进步,却能体现一个城市巨大的善意!”

沈奇岚认为,这些体验都是隔着屏幕无法获得的。身处一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大数据的“控制”和“失控”同时在发生,从食物到娱乐,我们似乎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但是,有一些已被我们忽略的感知却不是屏幕可以替代的。人除了是消费社会的动物,也需要追求意义和积极关系。“我们的肉身在这个时代渐渐失去了存在感,今天我们强调视觉胜于其他感官。”她说,“但艺术可以让我们重新恢复这些感知,比如路人的眼神、城市的温度、生命的广阔。”

 

人人都有

创作者的光芒

 

当年的包豪斯,曾邀请那个时代杰出的艺术家做老师,和学生们教学相长、互相激发,用艺术和设计促进社会更新。据介绍,“包豪斯课堂”在选择教师时,有一条标准就是,他们本身既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同时又是享受教学的人。比如前文提到的胡任乂,同时还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刘毅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师。

 

项目从2018年开始已进行2期,共6名老师授课,每一堂课都有惊喜之处。对沈奇岚来说,更大的惊喜来自学员。这些通过微信报名来上课的学员,有城规、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带着孩子的父母,还有退休的老爷爷。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集体协作、一起创作作品。每每在他们滔滔不绝分享体会的时候,她感到他们散发着那种属于创作者的光芒,仿佛那一刻,每个人都找到了成为艺术家的感觉。

 

沈奇岚觉得这是“包豪斯”延续的魅力——只要身上的天分被打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如果社会多一些这样的思考和行动,就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

没有答案,

重新发现生活

 

正如100年前包豪斯在面对大工业时代的各种问题时,并没有提出一个唯一的、最终的解决方案,100年后,在一个歌颂技术的时代,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包豪斯课堂”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不过这些不同年纪、各行各业的学员们开始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如《黑镜》所预言的那样,只能生活在无尽的屏幕之中?还是可以有另一种方式重新发现生活,重新发现人和世界的关系,并以设计的能力和艺术的勇气去面对实际问题?

 

“在100年前,包豪斯学院的艺术家们诚实地面对世界,面对滚滚而来的现代性的车轮,做出了自己的回应。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世界,重新思考我们要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什么样的审美,我们可以创造些什么。”沈奇岚介绍,他们将联合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这个公益艺术项目中来。除了继续面对公众提供类似的艺术体验,他们还希望这种跨界的认知和创造方式,能够给正在发生更新的各行各业带去帮助,让艺术参与城市生活。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