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这位韩籍科学家春节打算留沪工作,“这里有好的科研环境,还能吃到地道的泡菜”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9-01-25 17:30
摘要:他的家人同样非常喜欢上海,这也是他选择来上海工作的重要原因。

“中国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上海不仅学术环境和氛围很好,也有很多的机会。” 37岁的韩国籍研究员赵政男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现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同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他们一家人都很喜欢上海,这里不仅宜居,还能吃到正宗的韩国菜。

 

“这正是我要去工作的研究所!”

 

尽管来到上海之前,赵政男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但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还是下定决心来到了上海。在韩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所比较少,而高校以教学为主,有一定局限性,这使得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

 

韩国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有限,只有职位高的人才能分到大的课题,初级研究员几乎分不到什么好的项目。英国也有类似的情况,绝大多数科研经费都掌握在知名课题组长手里,有些小的课题组只有一两个人,需要经过多年努力,才能成长为一个大组。而在中国,由于对科研的投入逐年递增,能做的事情有很多,科研人员也都有机会申请项目,而且相比国外,申请项目的成功率还是高多了

 

至于选择位于上海的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政男坦言是“慕名而来”。他的专业是植物学,一直以来,对于植物的很多现象,包括开花结果这一类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他都为之着迷,觉得很有意思。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很有声望,是一家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这里有不少赵政男仰慕的科学家,比如研究水稻基因的韩斌院士,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朱健康院士等。去年8月,《自然》在线发表了该所覃重军团队的一项重大成果,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把酿酒酵母细胞的16条染色体,人工融合成了单条染色体。当时,赵政男还在英国,他周围很多科学家都在谈论这一轰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新闻。他听说后兴奋不已地告诉同事们,“这正是我要去工作的研究所!”

 

去年9月,赵政男来到了上海,成为了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第一位韩国籍科学家。如今,他的实验室已基本运行起来,春节后还会增加两名学生和两名员工。对于实验室能在短时间内启动科研工作,他感到很满意,“我国外的朋友获得的科研启动经费只有我们实验室的十分之一。”他很珍惜这里的科研环境,每天工作约13个小时,经常去实验室指导学生。韩国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但赵政男今年春节不打算回韩国探亲,“实验室刚起步,我想抓紧时间留在上海继续工作。”

 

不久前,《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赵政男课题组的一项成果,他提出了一种可以灵敏检测农作物(如水稻)中的反转录转座子转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的新方法。这一想法是他骑自行车时突然想到的,他希望今后在上海也能有更多这样的奇思妙想。

 

“能够吃到地道的韩国泡菜”

 

在赵政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中国人这样说汉语》。他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说出麻辣烫、辣子鸡、宫保鸡丁和回锅肉等菜名。赵政男很喜欢中国菜,平时就在单位食堂吃中餐,只有周末才和家人一起吃韩餐。

 

“这里的韩国食物非常正宗,能够吃到地道的泡菜和其他特色菜。”他的家人同样非常喜欢上海,这也是他选择来上海工作的重要原因。“考虑到我的家人,上海是一个最佳选择。”他和妻子、儿子住在古北,这里居住着许多韩国人,走在街上,经常能够听到亲切的乡音。尽管人生地不熟,但上海的国际化特色很明显,让身处异乡的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外来者”。尤其令他们满意的是,上海不仅生活便利,可选择的国际学校也不少,孩子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尽管自己从来不看韩剧,赵政男在上海经常被问到有关韩剧的问题,这让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友好亲切。相比西方人一到点就下班,他的中国同事工作都很认真,责任心也更强,他很欣赏这样的工作态度,一家人打算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下去。

题图来源:黄海华 摄 图片编辑:邵竞
视频字幕:杨可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