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facebook如何控制用户?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编译 2014-09-24 23:26
摘要:

作为《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产业评论员,约翰·加普惊讶于Facebook对私自开展用户“情绪实验”不以为然,并以“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作搪塞。他感慨到,“我们一直被Facebook当作试验品,当我们使用这些由广告商支持的社交网络时,我们必定会透露有关自己生活、家庭和朋友的细节内容。”

 

有人可能会认为,Facebook私自开展“情绪实验”的丑闻没有大做文章的意义。Facebook在2012年开展了长达一周的心理测试,覆盖用户达69万人。这项测试并未造成伤害,在研究滥用的规模方面也没有造成太恶劣影响。

 

对于Facebook多达13亿的用户来说,通过隐藏一小部分带有正面或负面情绪的内容,来监控用户“情绪感染”的做法,或许并非会对用户带来真正的危害。比起汽车公司、食品公司客户所面临的缺陷汽车和食品安全的问题,Facebook的做法并不存在太大的风险。

 

Facebook承认,实验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的操作版本,在网络中发现最吸引用户的内容,将这些文章和链接以显著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并鼓励他们点击和发布。这并不是什么阴险的实验,这都是为了产品开发的需要。

 

这些说法都没错,只是漏掉了关键的一点:我们一直被Facebook当作试验品。或许我们应该逐渐接受这一现实——当我们使用这些由广告商支持的社交网络时,我们必定会透露有关自己生活、家庭和朋友的细节内容。而这项试验也证明了一点:当我们的网络隐私遭受侵犯时,我们会觉得毛骨悚然。

 

 

 

经历了这次错误之后,Facebook的数据科学家们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两件事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隐约地意识到这两件事情,但很少人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第一件事——Facebook认为没有必要在开展测试前征求用户的同意。在浏览Facebook使用条款时,用户通常会直接滚动至页末并点击“同意”按钮。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中的这项条款:Facebook有权使用网络数据来“改善”其产品。到了2012年,“研究”这一字眼也被列入条款。

 

这份研究报告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报告称,Facebook用户“知情同意”的这种说法是公然造假。如果列出详细的清单,让所有用户知晓并同意,就不能获得清晰、具体的实验数据。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公共事务教授爱德华·费尔顿将这些条款称作“拟制的同意”。即使是在商业方面,Facebook仍处于优势地位。许多公司(例如联合利华、宝洁)都是通过招募对象的方式来开展心理研究。

 

随着规模的不断做大,Facebook所掌握的用户详细数据已经超越了其他网络公司。它控制信息流的算法与谷歌搜索排名类似:都运用数据组,将材料根据相关程度排列。用户的兴趣和反馈也会影响谷歌搜索结果的排名。

 

第二件事情——Facebook在影响用户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得部分归结于Facebook的庞大网络。Facebook科学家开展的另一项研究,主要关注信息如何通过网络在好友间传播,其样本数量多达2.53亿,这相当于对法国总人口的四倍。

 

这份有关情绪感染的报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例如Facebook这样庞大的社交网络中,施加一点小的影响也会产生较大的聚合后果。”改变用户信息流的实验只对用户的行为产生了很小的影响,但也覆盖了数十万用户每天更新状态中的情绪表达。

 

然而,谷歌的分析材料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而Facebook重点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判断处理。如果把白金汉宫比作网络服务,那清除朋友、家人网贴就像是道德护卫的行为。

 

Facebook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其可以改变用户的行为。“我们通过定期运行测试来找出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通过测试发现,用户在Facebook上看到的文本状态更新越多,他们也会随之越频繁地更新自己的状态。”Facebook的一名经理于今年1月写道。

 

Facebook偶尔也会为了特定目的而使用权力。2012年,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允许现有的器官捐献者通过更新状态来鼓励朋友关注(follow)他们,这一做法颇见成效,一些用户也因此产生了器官捐献的意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这些算法仅仅是为了对用户增长和活动进行刺激。

 

 

 

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其他高管分享着这种盲目乐观的哲学理念。他们认为,对用户有利的东西(与朋友分享信息),也同样会给Facebook带来益处。Facebook的每一次改进都会让各方受益。“信息流功能的目标是在恰当的时候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这是Facebook服务经常重复且看似简单的妙方。

 

这也解释了Facebook数据科学家亚当·克莱默本周致歉时为何语气略带无辜和惊讶。克莱默设计了此次颇具争议的情绪感染研究。“Facebook的研究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从来不想给任何人带来不快。”他写道。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其研究出于好意,事实上却侵犯了研究对象的权利。好在美国学术研究指导原则早已制定,现在是时候让Facebook好好阅读这些条例了。

 

(本文编译:陈晓芸 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