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这一座厚重的宅第,你不该不知道……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连官 2016-04-02 08:33
摘要:这一座绝不普通的宅第,名字和它的居住者宋氏三姐妹、黄炎培、胡适、黄自等近现代史上的巨子名流密不可分。春日造访,我在想,这座院子里曾经的风云人物,是因为偶然的人生际遇才在此闪亮吗?

 

春日,踏进了位于浦东川沙新镇南市街65-69号的这座宅第。

 

入春的银杏古树纷扬着它那金黄的叶片,枝丫上有了绽放的新绿。柔和的春风里,宅第显得幽静而又深广。

 

宅第在川沙新镇的南市街口,不远处曾是川沙老城的魁星阁,是供奉“文曲星”的地方。有魁星阁的地方,总会使人联想这里是人文荟萃的聚集之地。

 

寻根:“沈家大院”收藏丰

 

这座宅第叫内史第,“内史第”原名叫沈家大院,为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1859年的清咸丰九年,沈树镛中举到北京谋职,两年后谋得“内阁中书”一职,上任前回乡对沈家大院进行了修缮,并起名“内史第”。“内史”是官职,“第”乃宅院之意。

 

史料显示,“内史第”原是一座三进二院两厢房的江南建筑,只是在后来的旧城改造中,它的前两进已被拆除,完整留存的最后一进经过整修后,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在这座“三进二院”的宅第里,发生和演绎着影响中国进程的许多往事。

 

沈家大院的主人沈树镛是清朝著名的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他少年时就对历代碑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学能文,多与名士交往。沈树镛在工作闲余时,总是到北京的古玩摊去搜集碑帖、拓本,由此收藏渐丰。“内史第”因此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1863年他获得了一份宋拓的《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虽然其他地方也陆续出土过《汉石经》的碑石,但大多残缺不全,因此沈树镛所藏弥足珍贵。于是他把自己的书斋称为“汉石经室”。沈树镛所藏各种碑帖拓本,后来为《老残游记》作者、金石家刘鹗所得。光绪三十一年刘氏日记中这样记载:“得沈树镛碑帖三箱,计汉碑五十余种,元朝造像七八十种,唐碑一百余种,宋碑三百余种” ,足见收藏之丰。

 

沈树镛有个儿子名叫沈毓庆,也是一个才子,17岁即以第一名考入南汇县学。甲午战争爆发时他投笔从戎,后来他回乡走实业救国之路。1900年沈毓庆在川沙开设了毛巾厂,这是浦东近代工业的开始,他也成为中国毛巾工业的先驱。

 

神奇:后来居者多巨子

 

宋氏三姐妹

 

1890年,一位名叫宋耀如的牧师,从海南带着他新婚的妻子来到了川沙,租住在内史第西南沿街的两层厢房里。这位牧师的夫人倪桂珍据说是徐光启的后代,幼年随父亲倪蕴山来到上海,以后就在川沙西门外白云观美国教会办的稗文女子中学读书。这位基督徒的年轻小姐结识了教士宋耀如,1887年他们结为伉俪。经过在江苏昆山的短期布道后,宋耀如被任命为川沙教区的牧师。此后,他们相继于1893年1月27日生下宋庆龄,1894年12月4日生下宋子文,1897年3月5日生下宋美龄,直至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此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此生活了7年。

 

宋教士借住在内史第的时候,有一位13岁的少年也住在这座院子里,他叫黄炎培。因为宋教士到川沙后创办了福音堂,每当礼拜天,宋牧师就会在牌楼桥闹市布道,这个叫黄炎培的少年就常常前去听他的演讲。

 

黄炎培

 

黄家与沈家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黄炎培的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树镛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两家是亲上加亲,所以黄家四代都居住在此。黄炎培出生于内宅东厢房,“内史第”为他青少年时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藏古籍、近代中外名著,成为他获取知识的源泉。

 

宋教士搬入内史第的当年,他的第一个女儿霭龄就降生了。第二年,又有一个夫家姓胡的女人,带着出生不久的男孩住进了内史第。当时的黄炎培和宋教士,并不知道那个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学者胡适。

 

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大东门瑞馨泰茶叶庄内。因为上海瑞馨泰是胡适祖上与他家合开的,后来胡适就在他母亲冯氏的怀抱中来到川沙胡万和茶叶庄。茶庄有三大间门面,里面楼室也颇宽敞,但已作为为制茶工场及工人住宿所用,所以胡适母子被安置到离老万和很近的南市街“内史第”去住,租屋为“内史第”前进厅室东侧临街的厢房。

 

 

当然,宋教士也不知道后进的那个少年黄炎培,日后竟然也是一个中国响当当的人物,也许他更不知道,以后在内史第陆续出生的他的那些子女,长子子文、二女庆龄、三女美龄都将怎样地挥写中国的历史。

 

1900年,黄炎培已经22岁了,那一年他中了举人。而前进西厢房宋家的7岁庆龄也到了读书的年龄,她便结束了由邻居诸其耀教育的家塾生活,被送到了上海的中西女塾读书。也许是受到了宋教士的影响,新举人的黄炎培却没有继续他的科举之路,而被姑夫沈毓庆送到南洋公学去学习西洋的科学去了。

 

胡适

 

感叹:故人辞去楼依在

 

这座宅第继续着它的厚重。宋家在内史第一直住到1912年才搬到浦西的虹口,那一年,黄炎培已经34岁了,他已经在浦东川沙把旧式的观澜书院改为新式的川沙小学堂,并与蔡元培等人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几年前,宋家的三个姐妹也都先后去了美国。黄、宋两家在内史第持续了22年的这一段故事也就到此结束。

 

在美龄去美国的那年3月里,内史第里黄家的第三代出生了,正如以前不识胡适一样,他们也不知道那个叫黄自的孩子,日后就是中国现代音乐伟大的教育家和作曲家。他是黄炎培堂兄黄洪培的儿子。

 

黄自是1904年3月23日诞生于川沙“内史第”东厢房二楼南房的。幼年在川沙小学堂求学。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留美入奥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和音乐,1926年毕业于奥柏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即入耶鲁大学专攻音乐,1929年在耶鲁大学获音乐学士,毕业作品《怀旧》序曲成为我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黄自1929年回国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受聘于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员。许多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黄贻钧、钱仁康、林炎翁等都出自他的门下。黄自的许多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热血歌》《玫瑰三愿》等,至今依然烩炙人口。

 

黄自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宋家的二妹庆龄担任了国家副主席,而黄家的炎培则担任了政务院副总理。宋家的其他三子两女便去了台湾和美国,胡适也去了台湾,成了“中央研究院”的院长。黄自却在34岁时英年早逝,他留下的一大批音乐作品和理论著作则在中国音乐史上名垂千古。

 

这一座宅第,如此多的风云人物,让人仰视。

 

今天的内史第,依旧粉壁青瓦,依旧正堂厢房,依旧老树在年年春天绽放新芽,那一树的浓荫,依旧庇荫着内史第院落的天井;四季的阳光,依旧从花窗的格子里洒向书斋的案几,翻阅着历史的记载。

 

这一座宅第的厚重,归于了宁静,在所陈列的史料里,却能听到历史的惊涛和澎湃。我在想,这座院子里风云人物曾经的荟萃,是偶然的人生际遇吗?

 

或许这就是浦东,海纳百川的浦东。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编辑:伍斌     编辑邮箱wbb037@jfdaily.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