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这个省将"办事不求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收获掌声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9-01-15 11:19
摘要:能否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是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一个“试金石”。然而在过去,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却是“朝中有人好办事”。

 

今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元年。如何抓住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眼下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据媒体报道,1月14日,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文涛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破天荒地提出努力做到“办事不求人”,引发现场热烈掌声。

 

能否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是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一个“试金石”。然而在过去,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却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办事流程明明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但是老百姓真的办起事,却是千难万难,没个熟人,再简单的一件事也可能变成“持久战”。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形成了潜规则:进机关办事,如果“不求人、不请客、不送礼”,不但“门难进、脸难看”,事儿就更难办成了。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办事成本,也带坏了干部作风,滋生了懒政、怠政甚至是腐败行为。

 

办事为什么要求人?资源的短缺是一个原因。僧多粥少,为了仅有的那点资源,只能想法子求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些人为因素,比如故意设卡、无形刁难、拖延和不作为,逼得人们不得不到处找人寻门路。“嘴上是是是,就是不办事”“答应好好好,就是办不了”,群众中流传的这些顺口溜,是部分干部和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作风的真实写照,也是政府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职能转变进入新阶段: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对于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奇葩证明”等问题,花大气力整治。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随后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要求实现从“多头找部门”“多次办理”转变为“一个窗口”“一次办成”。哪些事项需要老百姓反复跑?哪些政务窗口总是排长队?摸清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最烦最难的领域和环节,对症下药,老百姓办事越来越方便,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的多是硬骨头。硬骨头之所以“硬”,既在于其日积月累渐成“顽石”,也在于其“骨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此,找准关键点,精准施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曾经有人担心“放管服”改革见效慢,甚至是隔靴搔痒。对此,李克强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这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入手,是触利益、动格局的改革,就工作而言,看似是“小切口”,实则“大成效”。

 

的确,无论是“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还是“一枚公章管审批”“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看上去只是一些小小的创新举措,但背后却是对问题关键环节的精准把握。四两拨千斤,找到了合适的支点,就能撬动“千年顽石”。用数字说话,成效是实实在在的:承诺五年内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压减三分之一,实际上仅用两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大幅减税降费,由点到面推开营改增,出台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停征、减免1100多项中央和省级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降低用能、物流、电信等成本,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3万亿元……

 

世界上最难的革命是自我革命,最难的改革是自我改革。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可能要舍弃既有的利益,更意味着要放弃已经习惯了的某种舒适状态。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我们不能过这种“舒适”的日子,不能方便了自己、为难了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到“办事不求人”不仅仅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栏目主编: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