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七彩云滇寄申情 ③ | 石屏县大桥乡:上海技术在火龙果乡“风生水起”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敏 周文吉 2019-01-17 08:00
摘要:“建造这个蓄水池,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啊!”援滇干部指着水池说,“池底下都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参与施工的,大多是本地百姓,太不容易了。”

一栋栋略带江南风情的独栋“别墅”坐落在乡间红色土地上,山地上零零星星散落着勤劳耕种的身影。大桥河、团山河两岸,漫山遍野的火龙果田被太阳晒得油亮刺眼……

 

 

 “触电”红心火龙果,支柱产业初长成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属于干热河谷地带,气温高、光照足,是适合火龙果生长的“天然温室”。早在2002年,红心火龙果被大桥乡果农从海南引进,经过2年培育试种成功。

 

 

这里的火龙果颜色紫红妍丽、清甜可口、品质极佳。刚开始种植的几年,却由于养在“深闺”无人识而打不开销路,让本地果农对大面积种植火龙果持观望状态。

 

转机发生在2009年。上海帮扶力量发现了火龙果产业蕴藏的机遇,2009年至2013年投入支持资金200万元,为当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一把”。

 

彝族妇女张燕是大桥乡火烧寨火龙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果农,从2008年开始种火龙果,据她回忆,当年为了鼓励农户种植火龙果,大桥乡出台了新植一亩补助1000元的奖励机制。“一开始我们不敢种,后来在政府鼓励下,开始试试看,没想到火龙果的经济效益这么好。”

 

之后几年,大桥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扶持,公司、合作社引领,基地带动,发展社员3000余户,火龙果如“红灯笼”般点亮了他们的种植热情。如今,全乡火龙果种植总面积达13000亩,挂果面积近9000亩,盛果面积5000亩,一跃成为全州最大的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可实现现年产鲜果15000吨,预计产值1.2亿元。

 

“现在我们家有10亩地种火龙果,今年收入能有11万!”谈起火龙果的“种植经”,张燕头头是道。2017年12月,她专门引进了可以自花授粉的新品种——台湾大红,“再也不用晚上人工授粉了,不仅可以减少人力,产量也更高。”

 

在大桥乡,农源火龙果专业合作社、鸿翔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芯禾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长康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社和公司都在引入新品种,寻求火龙果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不进则退”,芯禾农业的负责人吴琳坦言:“制约产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和水。现在这个时节,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可采摘的火龙果了,而在海南,当地出产的火龙果可以卖到20块钱一公斤。”

 

河谷地带可供种植的平地已趋于饱和。石屏县多山,农作物大多种植在连绵的山地之上,一旦旱季到来,“天上水”储存不了,“地表水”更留不住。山上的耕地“看”得到山脚下的河水,却用不了,让村民饱受“结构性缺水”的困扰。如果能解决山地旱季用水问题,对助力大桥乡优化区域布局、农业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自然能提水,科技在山地上显威力

 

“旱季又来了啊!”村民看了眼天,发出一声感叹。大桥乡进入11月后,已经几周没下过雨了。

 

云南干湿季节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虽然丰水期的人均拥有水资源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但是从11月起至次年4月,旱季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

 

但是2018年,大桥乡的村民终于能坦然迎接旱季的到来,因为旱季“靠天吃饭”的窘境即将破除。山顶上,一座形似“古罗马斗兽场”的圆形蓄水池,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年底建成后,可以把山脚下的河水“提起”到山顶水池,为灌溉所用。山地上的火龙果田能“喝”到水,无需“听天由命”。

 

这项全自动“提水”专利技术诞生于上海,2014年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团队组冠军。在隔年的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水往高处流”的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慧眼识珠”引荐到云南,为本地百姓精准地送来“扶贫之水”。

 

(自然能提水)

 

绿色环保、运行成本低,是这项技术的优势。

 

要让“水往高处流”并不难,传统方式有通过光伏提水、电泵抽水等,弊端是系统成本高昂,难以长期维系。在红河州弥勒市,原本计划采用光伏提水,用以人饮和灌溉,计算下来一年需要电费250万元。“以大桥乡为例,过去使用电泵提水,每升水需要耗费2至3元电费,每年仅电费成本就需要投入180万元,实在用不起啊!”大桥乡副乡长白章才说,“而上海的技术不用油、不用电,用的是自然能,把海拔低处的水资源‘提起’到海拔高处,还无需专人看守,后续维护成本也不高,真牛!”

 

自然能提水,靠的是什么原理呢?

 

“自然能,指的是利用水力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作为动力。”专利技术研发公司的工作人员贺庆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正在大桥乡负责修筑山顶蓄水池。

 

“我是学水利专业的,我的师哥在淼汇能源科技(上海)公司工作。从效率上来看,电泵提水需要分两级进行,提水效率只有50%,而自然能提水采用高压空气转换,提水效率可以提升至70%。”谈起手头的工作,他滔滔不绝:“在大桥乡这里,有大桥河、团山河、昌明河三条长流河水,水利资源丰富。项目的取水地,就在昌明河上游,这是一条没有枯水期、生机勃勃的河流,常年水流量可达每秒2.5立方。利用180米水流落差所产生的势能,和每小时720立方水流量所产生的动能,可以将河水从海拔1300米的山脚,‘提起’到海拔1900多米的山顶,扬程达600余米。”

 

这是红河州首个自然能新型提水项目,于2017年年初开始动工建设,规划总投资650万元。目前,提水装备和管道已安装完工,机器一开,不消多时,架设至山顶的管道出口就冒出汩汩水流。“试通水成功后,提水工程也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等蓄水池完成混凝土浇灌后,预计最快在今年年底,就可以给百姓的山地作物供上水了。”

 

勘探有落差的流域,选址建水池的山头……在沪滇两地扶持下,工程建设一路走来都“顺风顺水”。让贺庆没想到的是,“巨无霸”蓄水池成了大难题——原本设计的蓄水池直径达50米,但是实地测量后发现直径过大会侵占到农民的耕地,于是又重新调整设计,才有了现在直径28米、深8米的水池。

 

“建造这个蓄水池,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啊!”援滇干部指着水池说,“池底下都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参与施工的,大多是本地百姓,太不容易了。”

 

据介绍,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滚水坝1座、源头沉砂池1个、缓冲水池1个、5000方水池1座,铺设动力管道450米、输水管道1600米、DN500引水管道5600米,安装自然能提水系统设备2套,配套建设泵房、护坡及尾水池等设施。建成后,每天可提水1000立方以上,通过已经修好的沟渠和正在建设中的管网布道系统,可覆盖大桥、团山、小寨、他克苴、白尼莫五个村委会12000亩田地的浇灌,受益群众1254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58人。

 

这项利用“远水”解“近渴”的技术,研发在上海,市场应用在云南,无形之中成了连接两地的科技惠民纽带。

 

“有水和没水对我们这里的农民来说,太不一样了。”白章才说,“自然能提水项目为我们乡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感谢上海能把这种创新的技术带进我们山里。”

 

火龙果产业注入稳定水源后,也将有更广阔的天空。未来,大桥乡计划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在畅通鲜果销售渠道的同时,研究开发火龙果酒、花茶、果干、饮料等系列产品,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延伸火龙果产业链条,打响大桥乡火龙果品牌。

 

(在建蓄水池)

 

即将竣工的5000方“深坑”,将蓄起的,是突破本地农业发展瓶颈的“希望之水”。配合上管网布道配套工程的实施,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村民可以种的农作物更多,产量也不再因季节受限。山地种小铁头(包心菜)、荷兰豆,山谷种火龙果、杨梅、辣椒……各色农作物交相辉映。来自上海的科技力量,顺着沪滇扶贫协作的“东风”,在彩云之南找到实践推广的“用武之地”。源源不断地活水,将激起村民奋斗致富的动力。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廖诗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图片来源 : 陈敏 摄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