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京剧与革命歌曲“跨界”,画外音转场,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沙家浜》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9-01-04 13:53
摘要:多媒体运用应适得其所。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大幕拉开,观众熟悉的阿庆嫂再度登上了舞台。1月3日晚,新编多媒体京剧《沙家浜》亮相上海人民大舞台,“军民鱼水情”“智斗”“十八颗青松”等经典京剧选段中穿插了革命歌曲《新四军军歌》《游击队之歌》,配合以电影《沙家浜》的演出片段,令人耳目一新。

 

京剧《沙家浜》遇上革命歌曲

 

多媒体版《沙家浜》开场便是电影片段。《南征北战》《地道战》等老电影画面,将台下观众一下子拉入抗战年代。紧接着,合唱团登场,《新四军之歌》《在太行山上》《铁道游击队》插曲,一连三首革命歌曲,快速调动起观众情绪。随后,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上演了,在浓厚的革命氛围中,展现出沙奶奶与新四军展示的革命情谊。

《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暗投日寇,向当地群众打探战士下落。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以东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与敌人机智周璇,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

 

演出由徐汇燕萍京剧团与上海拂晓剧团合排而成。“这是一场京剧与抗战歌曲的跨界演出。”燕萍京剧团团长周燕萍在剧中饰演“阿庆嫂”,她说,“近20年前,我在上海京剧院学习,当时就与阿庆嫂结缘了。”在编排上,整场演出以《沙家浜》的故事为线索,期间穿插革命歌曲,让合唱与京剧互相呼应。在她看来,与传统京剧的韵白不同,现代京剧用现代语言讲述情节,故事性强,适应新媒体的改编方式。“纯京剧的受众面小,加上老歌、电影片段后,能拓宽接触面,对歌曲感兴趣的观众也会买票进来。”去年9月18日,新编多媒体版《沙家浜》在梅陇社区首次演出,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观众。

 

“唱到‘什么也难不倒我们’,掐光!马上放画外音,灯光暗了,大家就撤道具,演员上。”演出前的一整个下午,饰演“胡传魁”的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达发都在忙着指挥彩排,“这台演出,歌曲、京剧都是现成的,如何衔接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剧团找到的办法是“画外音”,利用电影片段与旁白介绍故事背景与情节,实现京剧与歌曲之间的转场。比如,在“智斗”前,旁白便会介绍阿庆嫂的身份与原型人物。不论是东来茶馆还是芦苇荡,也都借助电子屏幕完成舞美设计。“借助多媒体来美化舞台,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观众带到规定的场景中去。”不过,张达发也坦言,需考虑剧种、剧目的特性,要慎用多媒体。“现代创作可以依靠多媒体,传统京剧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比如用多媒体呈现《玉堂春》,可能就不伦不类了。”

 

新四军二代演绎父辈故事

 

刚过去的2018年,正逢新四军成立“江抗”支队东进抗日八十周年,今年则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颇有渊源的是,在台上进行合唱演出的上海拂晓剧团,团员均为红军、新四军、八路军、上海地下党的后代。

“上海拂晓剧团”是一群由红军、新四军、八路军、上海地下党的后代组成的,平均年龄63岁的业余剧团,当晚演唱《新四军之歌》、《铁道游击队》等歌曲。

“我们希望走父辈走过的路,唱先辈留下的歌。”团长彭华介绍,剧团成立于2011年,现有30多位团员,平均年龄66岁,大家一边走一边唱,追寻父辈的足迹。彭华的父亲彭修强、母亲黄辉都是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的战士,伯父彭雪枫是第四师师长。1938年10月,作为《拂晓报》的“孪生姊妹”,彭雪枫精心培育了拂晓剧团,它以舞台为战场,战斗在豫皖苏边区,成为活跃在华中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奇葩。现在的上海拂晓剧团便是当年的延续。

 

“京剧《沙家浜》诉说的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光辉历史,战士们与敌人数次交锋,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彭华形容,这是新四军“二代”们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唱出、演出父辈的故事,比起以往坐在台下看《沙家浜》,更加心潮澎湃。“未来我们也可以和沪剧、淮剧合作,只要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蒋迪雯/实习生 孟书扬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