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运用空间“魔法”改造老房、“蜗居房”……梦想,如何从改造一个家启航?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18-12-23 18:52
摘要:既要满足百姓需求,又要保存城市历史风貌,同时进行外观和内在的居住空间改变,是这座城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最近,《梦想改造家》第五季收官。开播5年来,这档家装改造类节目受到了许多观众、网友的关注。
   

空间对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岁月变迁,人们对空间需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前,我们需要怎样的空间教育?专业设计师如何通过设计的巧思,为人们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在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我们聚焦这档节目在“微空间”的改造试验,探讨居住空间与幸福生活的种种关联。


【老屋动了“大手术”】
   

宋惠玲爱干净。每周一,她都会趁着难得的休息时间,把梦花街19号的“新房子”从上到下好好收拾一遍。擦灰,拖地,收纳衣物和杂物,尽管一楼到三楼每层面积有限,但处处井井有条。天气好的时候,阳光洒进来,照在装饰用的小物件上,显得屋内格外温馨。“阿拉上海人都喜欢清清爽爽,房间弄干净了,人住得舒服,心情也更好。”宋惠玲说。
   

不过,说是“新房子”,却不是指新近建造,而是因为这间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屋在3年前经历了一次新生。

 

(设计师史南桥向宋家介绍改造成果。)
   

过去的20多年里,这个仅有3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不光要满足宋惠玲父母、大姐和三妹的儿子,一共4人的起居,每天早晨还要作为“网红”梦花街馄饨铺的“小作坊”,做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时,老阿姨带着女儿们在黑乎乎的客堂间包馄饨,能坐的地方很有限,拿东西都得侧身相让;老先生煮馄饨在家门口,头顶着塑料棚子弯着腰下锅。由于房屋陈旧,没有卫生设施,上厕所只能用痰盂。洗澡更是要带上洗漱用品,走一段路,到二女儿家里洗,生活极不方便。
   

直到2015年,梦花街19号成为《梦想改造家》第二季改造项目,由设计师操刀,让老屋焕发新生。设计师史南桥根据宋家的情况,打造了一个个空间“变形计”。他在一楼楼梯旁增设了一个带淋浴的卫生间,并在里面“塞进”了一台洗衣机和超薄型洗手台。这样,全家人上厕所、洗澡、洗衣服都可以在自家解决,不用再出门。卫生间的上方区域,也就是一楼到二楼的中间位置,设计师考虑到老夫妻俩都已经80多岁,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的夹层卧室,不便上楼时可以直接在夹层休息。
   

原先的二楼、三楼放了床之后空间所剩无几,一天忙下来,一家人都没法坐一起说说话。但史南桥认为,客厅是维系家人感情的场所,必不可少。因此,他在二楼放置了一些多功能储藏凳,通过转换与拼接,可以变换成床、沙发、茶几等,为聚拢家人提供条件。作为卧室区域的三楼更是改造出一个双人床及两个单人床,空间有所区隔,但又相互融合。所有居住空间都安装了透明帘,既保护隐私,又可透风。

 

(改造之后的梦花街19号3楼。)
   

老屋动了“大手术”,生意却做不成了。当时,由于不符合规定,改造后的老屋不久便停止了营业活动。但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2017年,这一碗“上海老味道”馄饨在附近的中华路上有了专门的店铺,重新与食客们见面。如今,生意归生意,居住归居住,在两个空间往来工作、生活的宋家人觉得“开心,满足”,珍惜着焕然一新的空间。
   

事实上,像梦花街19号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梦想改造家》五季以来深入全国各地,向那些怀着家的梦想却又有着各自窘境的家庭抛出“橄榄枝”,并向更多人传递着改善自身居住空间的理念和方法。节目总导演段红表示,“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买更大、更豪华的房子,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设计智慧和专业技术的运用,同样可以在老房子、小空间里过上高品质生活。”

 

【向老百姓的需求倾斜】
   

为了儿子的遗愿,易解放和丈夫杨安泰用了十几年时间走遍内蒙古各地,种植了一百多万棵树木,撒下了两百多万颗种子。但当他们决定回到上海的老房子安度晚年时却发现,总面积只有30平方米的老房子对于逐渐年迈的他们来说,有着许多不便———狭窄的楼道、陈旧的房间、拥挤的环境⋯⋯在《梦想改造家》第二季,设计师谢蕙龄为这对夫妇打造了一套智能养老房。
   

无障碍是养老房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首当其冲的,是楼道的无障碍。过去老房子的楼梯对老年人来说,走起来比较费劲,灯光暗的时候还可能会滑倒。不过,由于楼梯是公用空间,需要所有业主同意才能改造。好在邻居对设计师的提议表示支持和理解,顺利促成了从一楼到三楼的电梯的成功安装。此外,设计师在室内错层之间则安装了液压电梯,让整个房间的无障碍移动成为现实。为了安全起见,还安装了木隔栏。

 

(楼道无障碍改造。)
   

纵观五季《梦想改造家》,几乎所有设计师都对有老人使用的楼梯特别关注。史南桥也是如此。他介绍说,不管是在公共空间还是私人居住空间,建筑法规里都有对楼梯设计明确的规范,有些老房子里的楼梯坡度高达75度,有明显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楼梯边装上“止滑”也非常重要。一般在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台阶上都能看到“止滑”,但其实家里若有老人上上下下,也需要“止滑”的保障。“除了防滑,‘止滑’也是一种警示标识,让人们落脚的时候能分清不同的台阶,不至于踩错摔倒。”史南桥说,“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楼梯安装感应灯,不用像过去那样走楼梯要专门开灯、关灯。楼梯感应照明会在人走动的时候清楚地照亮踏到的地方,既保障安全又省心。”
   

给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浴室往往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光照程度、通风程度,以及是否安装防滑装置和紧急呼救设备都有讲究。有资料显示,在美国,卫生间、浴室是老年人群摔倒的高危地带,因此,设计师往往都不提倡老人使用浴缸,而建议用淋浴方式。这一点在《梦想改造家》的案例中也得以体现。在设计师为易解放和老伴改造的浴室内外,两个防摔倒扶手的安装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在淋浴间内,另一个折叠式扶手被设置在马桶对面的墙面,不需要时可以折起来紧贴墙壁,减少空间占用。
   

(卫生间适老改造。)

 

细心的观众还可以发现,近几年,节目组改造案例的选择有了一些变化,从条件比较极端、综艺性较强的“水塔之家”、“夹缝屋”,渐渐向更有普遍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老洋房、老公房转变。对此,段红的解释是,节目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对家庭个性化的关爱不会改变,但在案例选择上,希望向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倾斜,见证他们的安居梦。

 

“尤其是在上海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当下,引入一些智能化设施,对人们原有的房屋进行适老改造,给老年人更多安全保障和活动自由,节目组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段红说,“很多观众向我们反映,看了节目以后了解了卫生间干湿分离的重要性,这就是节目起到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于适老房的改造也是如此,希望人们看到之后加强关注,未来在自己家庭的设计改造中,考虑5年、10年甚至20年以后老人身体发生变化后的家居功能。”

 

【为了人的居住尊严】
   

30多平方米的3层楼老房子,给每一层都装一个卫生间,是不是浪费?在城隍庙方浜中路老房改造项目进行时,有人曾这样质疑设计师史南桥的想法。段红记得,当时的史南桥只说了一句话:为了人的尊严。
   

曾经的上海,住房数量的增长跟不上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许多原本设计为一户家庭居住的房子挤进来几户人家,“72家房客”成了上海里弄生活的代表形态。那时,城市普遍住房条件不佳,两代人挤一张大床、拉个帘子在房间用浴盆洗澡的情况比比皆是。可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如果今天仍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难免让一些居民感到居住尊严的缺失。
   

保障人们在微小空间里的居住尊严,是史南桥致力于用设计达成的目标。在方浜中路案例的改造中,史南桥了解到,这家的爷爷曾经在上下楼梯时发生了意外,于是,他更坚定了要在二楼为奶奶设计一个独立卫生间的想法。经过一番考察,他巧妙利用改造后的入门楼梯上方的位置,为奶奶造了一个“下沉式”卫生间,并配有马桶和淋浴设备。为了不影响楼层采光,卫生间配备了一个顶盖掀板,使用时就掀开进去,私密性也得到保证。

 

(下沉式卫生间。)
   

在史南桥看来,在自己家里还要弯腰驼背、躲躲闪闪的,对人的居住尊严也有影响。因此,他重新布局了老房子楼上楼下共9米多的空间,做出了8个层次。每一个睡眠空间的顶都不高,但是确保大人和小孩上床之前都不会再有低头的麻烦动作。
   

节目播出以来,有不少观众都喜欢看设计师们在节目挑战“不可能”,并且在他们成功之后大呼过瘾。但在史南桥看来,设计不是为了“酷炫”。“别人叫我‘空间魔法师’,但我不认为设计是走江湖、变魔术。我们做设计,其实是贴近使用者的内心,通过对空间的有效分割处理,让它达到更多功能,去帮助使用者解决问题。”史南桥解释道。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节目组减少“炫技”元素的做法表达了认可。他认为,以往家装类节目形成的思维定式极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回归普通家庭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产生更强的代入感,观众也能从中收获具有实用价值的家装知识以供参考。

 

【优质空间带来积极影响】
   

上海外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们欣赏完浦江美景之后,常常还会沿着外滩纵横交错的街道步行游览,欣赏沿途别具一格的历史建筑。拥有原汉弥尔登大楼、都城大楼和金城银行大楼的江西中路,是外滩历史风貌区不可错过的一条历史保护建筑“扎堆儿”的街。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矗立在这条路上、离繁华的外滩和南京东路咫尺距离的江西中路141号大楼,那里的居民一直期盼着居住条件的改善。

 

作为黄浦区历史建筑群的一个缩影,那里的民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在上世纪30年代,原本是贸易公司的办公楼,被改建成了141号和147号的双子居住楼,其中141号居住着30多户人家。随着时间流逝,房子变老,居住体验也渐渐变得五味杂陈。
   

有机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改善民生,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在为141号的新生奋斗的日子里,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觉得自己就像个项目经理人。他与院里的建筑、结构、机电相关专业负责人共同组成了一支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和节目组一起,与居民、街道、物业公司、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协商和讨论。后来,专家评审会上,与会专家们给出了“安全第一、风貌保护、功能提升、合理利用、改善民生”的二十字评语,改造也以此作为方向。
   

不过,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之间,艰难探索平衡与发展,对于节目组和设计团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比如说,根据规定,历史保护建筑要修旧如旧,尽量保存原貌,但由于民生需要,楼里居民加盖了四层、五层,若再用旧瓦,房屋整体结构负荷就成了问题。为此,设计团队在五层结构保证风貌的前提下,通过谨慎的计算对全部构件予以更换。他们特地使用旧瓦与金属板作了铺设上的区分,旧屋面用旧瓦,四层和五层的屋面则用轻质屋面,既减轻了整体结构的负荷,也实现了对风貌的保护和统一。
   

由于过去没有专门的厨房,居民都要占用公共走廊烧菜,既不安全,又时不时会发生口角。为了消除诸多隐患,设计团队通过定点抽户,将每层的厨房都相对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同时,将居民的燃气热水器、灶具和油烟机等在公共厨房内集中安装,并集中排布管道,彻底消除公共走廊的安全隐患,提升居民使用的舒适感、增进邻里关系。
   

(公共厨房。)

 

在和居民、街道、物业的沟通中,设计团队常常会“妥协”,但对于楼内公共休憩空间的设置,团队却始终坚持。五楼抽户之后,新增了一个开放式的公共活动和伴读角供居民使用。为了提升空间舒适度,设计师特别要求在顶面铺设了部分半透明的聚碳酸酯阳光板,大大提高整个楼梯空间的采光。而在原先人人都要“插一脚”堆放杂物的一楼天井,团队设计了一排S形的公共座椅,方便老人休息。
   

卓刚峰说:“上海人本来就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环境的提升在旧城改造项目中很有必要,优质的空间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楼公共空间。)

 

【对话:小空间里也能获得幸福感】

 

记者:空间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个人的居住空间相较于其他空间有什么特点?
   

陆晓文(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人类的任何生存活动都是在一定空间内发生的。这个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升的,无论是平面的、二维的、三维的,空间就是这么一点,所以对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方式是很重要的。
   

人类生活空间有三个基本形式,分别是私人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经济活动空间。相对于其他两种空间,私人生活空间具有私密性和不公开性,同时也具备个性化与特殊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住房还有着其社会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们私人空间外壳的展示。
   

记者:有人说,好的空间可以教育人。这是否意味着空间设计和布局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陆晓文:是的。空间为人提供实用功能之外,还是一种可以容纳、分解、促进人的行为的容器,它会潜在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行为。人们对于不同功能的空间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比方说,居住空间要让人有“回家”的感觉,人在这块私人领地里是放松的,感到舒适、温馨。而在公共空间,人要和不同的人群共处,对于良好的环境、完善的无障碍设计、紧急疏散设施和明确的通行导向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使人们理解并更好地利用所在空间,避免不安、拥挤、资源浪费等情况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身处同一个居住空间时,其行为和适应程度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老人、幼儿和成人,各有自己所处生理阶段的特点,虽然住在一起,但对空间的使用和感受肯定不同。要让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考验着空间设计师的智慧。
   

记者:上海出品的家装改造类节目《梦想改造家》聚焦普通人家居住空间的蜕变,近年来得到了很多关注,关注背后反映了大家哪些普遍的需求?
   

陆晓文:其实在欧美国家和日本也有类似的房屋改造节目。日本的住房结构和我们相类似,他们也较早地把目光投向简陋房屋的改造和设施更新上。在我们国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认识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长期以来,上海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所以住房面积紧张的问题一直存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这方面的情况才有所缓解。上世纪80年代,我参与一个项目调查组,调查发现,那时最困难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平方米,后来慢慢提高,一直到现在的20平方米左右。整体来说,上海的居住空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变化。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有些房屋在设计和建造的时候,对于居住者生活舒适程度的考量是欠缺的。很多二级里弄、三级里弄都没有煤卫设施,即使是上世纪50年代造的公房,也有很多厨房和卫生间几户合用的情况。因为曾经的住房紧张问题,原先一些用作商业用途的大楼变成了居住场所,它的楼面布局也给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这种情况延续到今天,这些居住空间的结构和形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有自己独立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梦想改造家》节目针对老房子、小空间的改造,让空间布局和家庭设施能够符合现代百姓家庭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其实是一种对人们需求的回应。另外,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达程度让更多的家庭有能力去作出改变,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
   

对于上海来说,很多历史建筑展现着城市风貌和城市的文化积淀,不应该也不能完全推倒重来。既要满足百姓需求,又要保存城市历史风貌,同时进行外观和内在的居住空间改变,是这座城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梦想改造家》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记者:这档节目呈现了许多“变魔术”般的改造,但在节目组回访时,有时会看到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许多网友都表示可惜。对于居住空间的蜕变,人们需要怎样的认知?
   

陆晓文:虽然是有公益性质的节目,但一档电视节目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设计师、建筑师用专业技能和素养为这些家庭的生活开创了新的起点,但是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居住空间怎么维护,其实是需要每个家庭自己去努力、对自己负责的。
   

现在,“设计改变生活”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并且认可。了解自己家庭的情况,尊重设计的力量,遵循基本的规则,相信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小空间里获得幸福生活。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