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光启公园里的“南春华堂”从何而来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迅 2018-12-24 16:06
摘要:为了改变现状,保护好上海地区唯一的明代住宅。市和区有关部门经过反复调研,精心勘测,悉心论证,决定对“南春华堂”实施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新居的选址也颇费思量,被安置于光启公园西南隅,融入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墓”的一部分,即为现在的“徐光启纪念馆”

说到梅陇,上海人一般都知道,它是位于上海城区西南角的原属上海县的梅陇乡一带,现在一部分归闵行区梅陇镇,另一部分归徐汇区凌云街道。

 

修旧如旧的南春华堂

南春华堂拆除前照片

 

据原上海县梅陇乡政府1986年编撰的《梅陇志》记载,历史上的梅陇就很出名。梅陇,旧名梅家弄,相传因明成化年间,徽州梅姓在此经商,其后裔建宅第形似街弄而名。兴起于清嘉庆年间,为梅家弄市。又因与上海市南梅家弄同名,1933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名梅陇。1940年代,米业兴起。抗日战争胜利后,肉庄生意兴隆,形成猪市,小有繁盛,1949年上海解放时已有50家商店。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前,梅陇老街布局呈“丰”字形,主街南北向,约长200米,宽三四米,平房居多。1980年代老镇改造,旧街全部拆除,建新街。从行政规划上讲,1949年后梅陇地区属于上海县的梅陇公社,后随着上海县的建制调整及撤销,其中一部分成为现闵行区的梅陇镇,另一部分划归徐汇区,屡次沿革最后成为现在的凌云街道。

 

关于梅陇地区著名的“春华堂”沿革情况,《梅陇志》以及1993年出版的《上海县志》记载:

 

春华堂系明诗人黄瑾在上海的别墅。历史上“春华堂”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上海县志》,据此,“春华堂”距今巳有四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据1918年的《上海县续志》:“黄氏宗词在二十六保东,二十三图,上澳浦,明黄瑾别墅,额日:‘春华堂’,载前志。后裔改为祠”。祠址在现梅陇港东岸,至于改建年月现无法考证。该祠在1973年被圈入华东化工学院住宅区内,黄氏后裔拆除了祠宇。明建的“春华堂”古厅已片瓦不存。现在北春华堂西首残存的“春华堂”遗迹是清道光年间黄氏后裔黄其祥所建。

 

此外,《梅陇志》中还描述了“春华堂”的一些建筑特色。如房屋建筑布局共有三进,头进在大门两侧,各有平房数间,二进有四、五间高大的平房。其中,头进、二进屋宇已在1942年遭日军焚毁。1949年后,“春华堂”残存的遗迹是第三进。昔年有匾,题名“春莘堂”,上款“道光已丑仲夏”(1829年),下款“徐柬渤”,距今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堂前有石板铺砌的天井,天井两侧为东西厢房(东厢房也在1942年遭日军焚毁)。正厅在近年已为黄氏后裔拆毁三间,今仅存中央主间及东首已改为厨房的一间而已。但从残留的砖石上,尚可窥见当年堂宇布局全貌。主间帷堂屏门(门已无)上首的檩子上刻有数组戏剧人物造像图(中间一组为郭子仪祝寿图),皆栩栩如生。

 

从以上材料来看,我们大致可断定,截止上世纪90年代初,“春华堂”还有一些遗迹存在,但是破坏已较为严重“今仅存中央主间及东首已改为厨房的一间而已。”

 

1980年代初的梅陇公社地图(局部)标注有南春华堂

 

笔者为查考“春华堂”现在的情况,曾专门进行了实地走访。老宅遗址现在的位置属于徐汇区凌云街道辖区,笔者在街道办查阅到了前几年进行地名普查的资料,其中显示,1995年建成的凌云新村即为“原梅陇乡陇兴村农田和春华堂居民地”。“1995年6月分别建立凌云新村第一、第二、第三3个居委会。次年9月重新划分为凌云新村第一、第二两居委会。2005年12月,两居委会再撤并为凌云新村居委会。”笔者访谈了部分当地老居民,了解到1995年新建凌云新村时,“春华堂”所存遗迹应该已全部拆除,他们搬过来时就没有见过。而且,凌云新村紧靠的地铁一号线及锦江乐园地铁站,也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由此看来,“春华堂”的最后一些遗迹,最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全部湮没于历史中了。

 

南春华堂旧址(现为在建的凌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除了这个历史上的“春华堂”,还有一个也被称为“春华堂”,位置据前述“春华堂”不远靠东南一些,故被约定俗成的称为“南春华堂”,南堂保存状况要好一些。上世纪末据市文管部门鉴定,其为上海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民居,而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南春华堂原名裕德堂,建于明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1505—1521年),是明朝一位张姓的显赫官员在告老还乡之后的居所,历经五百年沧桑。原址在梅陇路南春华堂5号(现为在建的凌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清末民初,张氏家族家道衰败,后人出售裕德堂的全部房产,被易名为“南春华堂”,以别于堂北诗人黄瑾的别墅“春华堂”。其保存情况《上海县志》记叙较详:

 

屋三进,头进大门左右各有屋2间,门前石狮4头,并建仪门、石鼓。二、三进有厢屋相连,各有7间房屋,二进有大厅裕德堂。今存仪门、堂,及堂西屋2闻、东1间。堂门窗无存,跨海、托梁雕镂精细。仪门上有砖刻,内额篆书“视履考祥”,外额行楷“克洽雍熙”,门外存一双抱柱石鼓。堂为上海今存较精致的明代建筑。1961年修缮,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曾采访了部分长期在“南春华堂”一路之隔梅陇文化馆工作的老同志,他们从梅文馆望去能清晰的看到建筑全貌,他们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日趋加速,原属地广人稀的梅陇地区,逐渐繁荣热闹起来。特别是上世纪末,“南春华堂”因其明代建筑,再度受到大家关注。但这时,堂址及古建民居已被现代楼房所蚕食,“南春华堂”不但处于水泥森林的包围之中,更是门墙、围墙损坏,门窗、雕刻残缺,门柱、隔板断裂,椽桁也腐烂严重,檐口下塌,部分柱子倾斜,木构架被粉虫、白蚁侵蚀严重。而且由于门口的梅陇路多次垫高,前进天井也已全部埋入土中,围墙无存。

 

笔者查到2003年4月21日《徐汇报》的一份宣传报道《“南春华堂”整治告捷》也可兹佐证。

 

备受市民关注的南春华堂环境差的难题近日经过凌云街道集中各方力量综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位于徐汇区凌云新村进出口的南春华堂既是历史文物保护之地,又是外来人员聚集之处。这里常住人口只有44户计124人,而外来人员则多达300余人。长期以来,这里违法建筑成片、无证经营成气候。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居民群众反映强烈,人大代表多次提出意见要求予以整治,为攻克这一顽症,由街道牵头会同区规土局、城管九分队、辖区派出所、工商所、房管办等有关方面于3月7日和3月10日两次对南春华堂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成果显著。据统计:共清理跨门营业41家、取缔无证经营31户,拆除违法搭建150平方米。

 

区文物局立的南春华堂迁建碑记

 

可见,到了本世纪初,“南春华堂”虽仍然存在,并被列为文保单位,但保护状况不佳,且居住人员鱼龙混杂。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古建有彻底损毁的危险。

 

为了改变现状,保护好上海地区难得的明代住宅。市和区有关部门经过反复调研,精心勘测,悉心论证,决定对“南春华堂”实施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新居的选址也颇费思量,被安置于光启公园西南隅,融入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墓”的一部分,即为现在的“徐光启纪念馆”。

 

据陈澄泉,宋浩杰主编的《留存的历史:上海徐汇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介绍,整个文物古建的搬迁非常复杂和精密,分为“拆除”、“复原”两个部分进行。“拆除”就是要把原建筑解体,并将拆出的各种构件完整地运到复原点。拆除时,专业人员对该堂所有的构件做好详细的编号及记录,并实测平面、立面、剖面图,拍摄各种资料照片,以及临摹拓片等。“复原”就是按照“拆除”时的文字记录、图录、照片等资料,遵照“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故存其真”的原则,把各种构件重新配装起来,成为与原建筑完全一样的“旧建筑”。这次异地保护,有关部门严格遵照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原则,修复全部原貌,除搬迁现存的中进南春华堂正厅外,按原先三进的格局修复,包括前进天井、门楼、围墙等,修补残缺石鼓、门槛、门枕等石构建和雕刻饰件。考虑到后进天井及起居厅等已经全部损毁,故仅留位置,暂不复原。

 

搬迁重建工程于2003年6月动工,同年12月全部完成,历时半年。现在当我们走进南丹路17号徐光启公园的徐光启纪念馆,可以看到重建后的“南春华堂”建筑全貌。整个建筑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照壁,粉墙黛瓦,两边饰有龙虎图案,浮雕式样;第二部分是走进黑漆大门之后的头进天井,中间青石铺地,两侧曲廊,走道与曲廊问花坛草地相连。第三部分是二进南春华堂正厅,堂名“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徐光启纪念馆门上有南春华堂字样

 

目前,“南春华堂”主要为徐光启纪念馆的展览陈列,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整个展馆展现了徐光启的生平、科学成就、历史影响、桑梓情结、墓地沿革以及后人对徐光启的缅怀和尊崇。可以说,与同时代的民族之光、科学先贤徐光启相守,也算是“南春华堂”这座明代古建的圆满归宿。

 

徐光启墓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作者 提供
题图说明:南春华堂前徐光启塑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