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习近平提出三个“伟大飞跃”意义重大,从“迎来”到“实现”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立胜 2018-12-21 06:15
摘要:从迎来三个“伟大飞跃”到实现三个“伟大飞跃”,别无他路,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4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发展奇迹,深刻改变了中国命运,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伟大飞跃源于伟大变革、源于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而这种抉择“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发展“奇迹”从何而来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典型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不论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与俄罗斯、东欧等转型国家比较,还是与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堪称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站了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0年来,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的年均增速,GDP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现在的15.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完成了经济起飞,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走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货物贸易大国、终端消费市场大国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230种工业产品世界第一,商品供给丰富、种类繁多,消除了短缺,消除了票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从一个低收入穷国历史性跨越成为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贫困人口的脱贫奇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由此,中国人民也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这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不竭生命力。

 

 

把握重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展望未来。从迎来三个“伟大飞跃”到实现三个“伟大飞跃”,别无他路,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主要是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创新,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习近平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从计划与市场引发的关于“姓资姓社”属性的争论,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的争论,到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思想解放到理论创新,从观念转变到政策突破,成为历次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与推进的内在逻辑。

 

 

思想解放的高度决定了改革开放的深度,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不解放思想,就难以破除思想僵化,就难以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启航;不解放思想,就打不破计划与市场的禁锢,难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够旗帜鲜明地推进改革,也就没有办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强调:解放思想是首要的,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实践基础上的持续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促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觉醒催生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铸造改革开放之魂。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邓小平强调“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从启动到推进,再到不断深化,每项重大决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出的。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又明确强调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必须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明确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了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搭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密集部署推进了1600项重大改革方案、举措,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对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

 

 

第三,坚持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探索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这份大包干“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改变了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华西村共同致富的经验,同样是农民群众自己的创造。浙江义乌通过发展小商品打造了闻名全世界的“小商品之都”,这也是义乌人“闯”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性、试验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改革开放必须要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升;改革进入深水区,依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鼓励人民群众的积极探索与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第四,坚持发展导向,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为了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启动改革,到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再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发展。为什么要始终强调发展问题?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变。坚持发展导向,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超越。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等,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这是基于新时代明确了发展的新方位,开辟了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这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明确发展的新要求。

 

 

第五,坚持市场导向,进一步激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造力。

 

 

实践证明,没有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激发的创造力,就没有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万千气象。改革“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坚持市场导向,促使资源配置方式、财产制度、激励约束机制重构,发展消费品市场,发展劳动力、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财产制度的变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所有制社会结构,形成了个体、民营、外资、国企、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家庭承包、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多元并存的格局。实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以“放管服”为切入点的政府体制改革,标志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攻坚期。

 

 

第六,坚持开放导向,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

 

 

开放带来活力,开放带来进步,开放帮助选择参照系。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开放就是改革,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从深圳、珠海等特区建设,到浦东开发开放,从加入WTO,到上海、广东等系列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践探索;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创举,其基本经验就是敢闯、敢试、敢改。十八大后,习近平离京考察的第一站来到深圳,要求深圳前海实行比特区还特的先行政策。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要全面推行国民待遇原则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投资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建设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七,坚持制度优化导向,发挥制度优势,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迁与优化的过程。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强调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严格保护企业、公民权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则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意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运行的规则做了重大调整,党与国家的法规政策进行了重大变革。以如何对待个体民营经济为例,1982年宪法史无前例地规定了个体经济和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1999年修宪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修宪则将宪法第11条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促使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如此,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让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李小佳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