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冬至怀绪:那天,救护车到家门口,父亲还担心驾驶员饿着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永持 2018-12-22 07:06
摘要:我们兄弟进了城,吃上了公家饭,父亲却没有丝毫喜悦和轻松。他最怕我们走歪路,砸了饭碗,丢祖宗的脸,经常叮嘱我们要走正道、行善事。

 

五年前清晨的电话,击碎了我们期盼父亲还能坚持与病魔抗争一两年的愿望,父亲撇下了难以割舍的妻儿和子孙,去了那个他一直不想去的地方。

 

父亲患心肺病多年,肺部纤维化严重,吸口空气也是件艰难的事,但他一直和病魔作斗争。父亲常对母亲说,现在遇上了好世道,希望多活几年。他吃药比吃饭还准时更细心,尽管见到药就恶心反胃,但他还是按医嘱一顿未拉一粒不少地把一堆堆的药都吃完。可能有预感吧,刚从医院出来没几天,他就急着要回安徽老家,从不和子女客套的他在上车时,竟流着泪说给子女添了不少麻烦。现在才知道这是父亲和孩子的诀别。

 

父亲少年多舛, 10岁失母。父亲从私塾学堂回到家里主内,做饭洗衣,砍柴挑水,养猪喂牛,和爷爷相依为命。从记事起,除了3间土坯茅屋,家里再没值钱的东西,一件棉袄从大哥传到小弟,兄弟姊妹7人都穿过,没有换洗换季的衣被,脏的衣物只能在晚上洗,在火笼旁用柴火烤干,早上接着穿。由于缺米少油,有时一天只吃两顿米汤似的稀饭,经常饿得头晕眼花。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带着还能走的孩子外出借讨,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爷爷怀里的孩子是死还是活。有一次,父母用攒积的一点米做了一锅干饭,闻到米香的大伯进来吃了一大碗,出门就到队里告发父母没有把大米送到大食堂,结果父亲被生产队批斗。

 

父亲乐善好施。老家有个风俗,就是吃年夜团圆饭时忌讳外人闯入。可那年代逃荒要饭的特别多,因此在年夜饭时,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可父亲特意留个门缝,遇上要饭的人必给一碗饭菜,带小孩的还给几分钱。长大了我才明白,是因为有过挨饿的经历,父亲更理解要饭人的遭遇和心境。隔壁邻居家道壁立,两个结婚成家的儿子带着小孩和父母挤在一块,父亲就把老祖宅半卖半送地卖给了邻居,还是赊账。在农村把祖宅给别人是大逆不道的“败家子”,但看到发小的居住困难,父亲顾不了那么多。

 

父亲做事正派,说话公道,方圆十多公里的百姓都尊重他,左邻右舍有打架拌嘴之类的纠纷都叫他出面撮合。如果父亲带着酒气回来,我们就知道他又化解了一起矛盾。记得一个深夜,本村里的一对兄弟跪在父亲的床边,哭诉着其双目失明的七旬父亲被人打伤的经过,父亲生性厌恶仗势欺人,多次找村乡干部和长老讨公道,最后迫使打人者当着被害人的面赔了不是。

尽管吃了上顿愁下顿,但父亲仍要我们上学读书,他说要想混出个人样必须有文化。其时学费虽只两三元钱,但在那个年代算是大钱了(每斤大米才3分钱),也逼得一些同学不得不退学。为了让我们安心上学,父亲想方设法挣外快。他抬石头,淘铁砂,打豆腐,只要能赚到钱他啥都愿意干。记得一次父亲去薄刀峰剥橡树皮,从十多米的橡树上摔下,在峭壁上又滚了百多米,幸被一堆古树拦住,才没掉进石崖下。清醒后,父亲硬是把百十斤的橡树皮从五十里地挑了回来,卖掉后替我们缴了学费。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养七个孩子的家庭很普遍,但把孩子都送进学堂,那是不多的。

 

穷则思变。分田到户后,父亲充分发挥其经营的潜能,凑了六七百元钱,购置了米面加工厂,帮邻居打米磨面,赚点油盐钱。有时贩卖一条耕牛也能赚到百十元,我们兄妹就有新衣服穿了。同时,父亲把家里的田地和山林打理得井井有条,粮食连年丰收,稻谷堆在房里有半梁高。母亲则把几头黑毛猪养得又肥又壮,家中餐桌上开始有了可随意吃的白米饭和弥漫全村的肉香。家里盖了楼房,装了程控电话,用上了太阳能,自来水也接到灶台边。

 

我们兄弟进了城,吃上了公家饭,父亲却没有丝毫喜悦和轻松。他最怕我们走歪路,砸了饭碗,丢祖宗的脸,经常叮嘱我们要走正道、行善事。尽管我们自己也做了父亲,但父亲认为我们做得不对时,依然毫不客气把我们骂得抬不起头。

 

本可享福,但为不给子女添负担,六十多岁的父亲依旧风里来雨里去,犁地耕田,毫无闲暇。他说做惯了,闲着会生病的。一语成谶,由于年轻时的辛劳,刚到70岁的父亲就病痛缠身。先是心脏病,后患肺病。他总是虔诚地配合医生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到处找乡下传说的偏方,吃各种药。他颈部、面颊、耳道患带状疱疹时,痛得钻心,却一直默默承受,从不怨天尤人。

 

父亲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我们事后才得知,父亲病逝前一天已有不适,救护车到了家门口,可父亲说到县城就天黑了,耽搁医生下班。第二天清早5点,救护车来了,父亲又怕驾驶员饿肚子,叫老娘先去烧点面条。等一切安顿好准备出发时,才发现父亲已天人两隔。

 

父亲离开我们已五年,但始终感觉他老人家仍在我们身边,我们对他的思念也从未间断。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们兄弟去祖坟山上祭祀奶奶,如今我们按照父亲的心愿把他送到奶奶身边。来日我也要告诉儿子,百年之后也要把我送到老家的祖山,让我也陪伴在父亲的身边。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