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海平线”上,长三角艺术家探索诗意的江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12-09 20:39
摘要:时代性、探索性

32年前,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在沪诞生,并逐渐成为上海美术界的知名品牌。12月8日,第十七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以“诗意江南”为主题,邀请24位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中青年艺术家参展,展品共计150余件。这也是“海平线”近年来首次将学术视野聚焦长三角美术的协同发展,意义不同寻常。

 

1986年6月19日,首届 “海平线”在上海美术展览馆扬帆起航,26位勇于探索并具艺术个性的中青年美术家参展,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关注,这些美术家,如施大畏、俞晓夫、张培成等,后来都成为上海美术界的中坚力量。30多年来,“海平线”始终聚焦中青年美术家的成长,以探索性、学术性、时代性为主旨,相继推出了400余位艺术家,对上海中青年美术创作力量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汪三林《徽州遗韵之二》,160*180cm,综合材料,2017年

 

今年的第十七届“海平线”首次将主题聚焦江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依托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文联组建“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契机,力邀长三角地区的多位艺术家和上海艺术家共同创作、展示、研讨、交流,是“海平线”的又一次学术飞跃。

 

江南文化素以清丽、精致、务实、灵活为特征而独具魅力,上海则集中了江南文化的优长,又以其大都市的开放,包容的胸怀吸收西方文化,接纳各地移民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就绘画艺术来说,“海派”的代表性画家带着江南的文人气质和重商意识来到上海,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里融合成一种求新、务实、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成为海上艺术家的特质,这也印证了把江南文化看作是上海文化底色的观点。

 

陈迪《海上红韵2》,140*185cm,布面油彩,2018年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基础,我们把范围延伸到长三角,关注艺术家对江南文化的理解与创作。”上海美协副秘书长丁设介绍。参展艺术家横跨老中青,从“60后”到“80后”“90后”,来自江浙沪皖四地,他们分别带来了对江南文化的独特思考。“探讨江南文化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会想到苏州园林,讨论到杭州、绍兴一代的越国文化或良渚文化,到了上海的崧泽文化,江南文化又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丁设说,“江苏、浙江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家直面江南文化带来的感受;上海艺术家更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国际的语境去思考江南文化,这些碰撞丰富了江南文化的意涵。”

 

这群艺术家在独特的江南人文气息浸润下,对“诗意”与“江南”之间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解读。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艺术家以诗句描述作品,江南意境的诗句配以江南主题的创作,艺术多元化的美感在展览中相遇。参观展览的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作品标卡上的二维码,听作者亲自解析创作灵感、交流创作感悟,让“诗意”融进画中。“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参展艺术家汪三林出生于安徽,视徽州为灵魂家园,“一条青石板路,链接过去与未来。白墙黛瓦无疑是徽州的标识之一,斑驳的痕迹中承载着丰厚的徽州文化,令人浮想联翩。”他的作品《徽州遗韵之二》用木片等综合材料再现了徽派老墙的肌理。

 

胡继宁《故乡的竹》,80*200cm,亚麻油彩,2016年

 

“‘诗意江南’,这个题目看起来好像很传统,但是同样能够做成一个很现代的艺术展览,关键是对于‘诗意’两字的释读。”策展人朱国荣说,如果从借物抒情这个角度来理解,“诗情画意”确实很传统;但是从“诗意”对心灵的释放这个层面来看,那么“诗意江南”赋予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从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了这样精彩纷呈的表现,它们多元而富有异质感,更具现代感和当代性,它们与传统美学中的‘江南’隔岸相望,这就是我所谓的新说‘诗意江南’。”

 

丁设表示,“海平线”已经走过了32年,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本土的文化标识之一,“我们想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国际化语境下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江南文化,如何向外传播,是我们未来要去探索的问题。希望‘海平线’能始终给人带来新鲜感,在文化背景下有更深的思考。”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上海美协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题图说明:李晴艳《田野》,85*110cm,油画,2017年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