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浦东最老街道成立至今一甲子了,曾经的“上海贫民窟”早已蝶变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志彦 2018-12-09 15:25
摘要:一个甲子的周家渡,是浦东的周家渡,更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也是浦东新区最老街道成立60周年的日子。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三面环水的周家渡街道成立于1958年,经历和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全过程。

 

今天,“美好周家渡,迈进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周家渡街道成立六十周年群众文化活动在浦东举行,一个甲子的纪念活动在一段段美好故事中勾起了各个时期周家渡革故鼎新的回忆。

 


六十年风风雨雨

 

1958年周家渡街道成立,隶属原南市区,行政区域包括现在的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上钢新村街道、南码头路街道。1984年,经市政府批准,周家渡街道一分为二,成立塘桥街道办事处。1986年从周家渡街道划出,建立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同年,塘桥街道划分为塘桥街道和南码头路街道。1993年起,原南市区的浦东地区划归浦东新区管辖。

 

一个甲子的周家渡,是浦东的周家渡,更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老周家渡风貌

 

浦江两岸“长八渡”之一的周家渡,现辖区面积5.52平方公里,以居住区为主要形态,有浦东最早的上南铁路通达的轨迹,有号称浦东“南京路”的昌里路,有如火柴盒般星罗棋布的上南新村,更有浦东地区第一批兴建的高层住宅。

 

改革开放前期,素有“上海贫民窟”之称的周家渡区域的生活水平不高。几代人、十几个人挤住在废材料搭起的棚子内,第一层棚子马马虎虎能进人,第二层则只能弓着腰进出。上钢三厂“供养”着几代人全家吃喝拉撒,钢厂的家属、划舢板的老渔民、周家渡的老乡亲,回沪的老知青……他们都生活在周家渡,然后他们孩子、孙子也蜗居于此。

 

棚户区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002年申博成功,周家渡成为世博会主阵地,街道动迁安置了6000户多居民。2003年6月卢浦大桥正式通车,2011年2月,西藏南路隧道正式通车。后世博时代腾笼换鸟,1.76平方公里世博A片区招徕企业再次腾飞。如今的周家渡,因世博焕然一新,浦东南路扩宽、东明路整新,原来的“贫民窟”早已脱帽,2000年后建成的新住宅拔地而起,优质的教育资源更让周家渡成了安居乐业的好选择。

 

从下往上看像飞碟,从上往下看像贝壳的世博文化中心与中华艺术宫毗邻相伴,成为上海浦东新建筑的一大景观,也成了周家渡的新地标。那一抹“中国红”,那一束银玉白都是浦东发展的标志,她们承载着周家渡区域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文化艺术的熏染让周家渡人民有了更好的“家门口”文化服务。

 

 


谱写精细化管理新篇章

 

1998,周家渡街道成立40周年,时任市委领导,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的周禹鹏为街道题词“前进中的周家渡”。

 

20年前的周家渡,地处沿江的西南片,以上钢三厂为主体的工业城区,钢厂烟囱高耸,渡口钢轨横叉,老城区简屋狭窄。浦东开发开放后,辖区调整,川杨河以北的农村郊区也划入街道管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差,建筑垃圾成山,城郊结合部违建成风。那个年代,文明创建给街道发展提出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

 

原白莲泾居委会书记江君芬谈及过往岁月,依然饱含热泪。“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忧、暖百家心”,这是当初江君芬身体力行的写照。1999年白莲泾试点建设文明小区,垃圾整出来165吨,挨家挨户的宣传动员,要改变原来生活习惯。见缝插绿,路两边搞垂直绿化,当年周家渡老百姓用85只吊兰硬是把小区扮靓了。

 

 

如今的周家渡

 

2002年申博成功,江君芬和老百姓欢腾起来,这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转折点。后来白莲泾、东书房等居委世博动迁,又是一场走东家串西家浸润式的“谈判”……哪怕恋恋不舍,也要道一声“再见,我亲爱的周家渡”,因为大家将开启美好生活新篇章。

 

邹老伯住上了厨卫独立的新村楼房,明天早晨开窗就能看到一抹“中国红”。周老伯爱人喜好书法绘画,“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上南五村借用云莲分中心的家门口文化功能优势,多次为周家渡百姓提供展示作品的舞台、艺术交流的平台、促进邻里沟通的空间。更多人愿意走近社区大家庭,老年人一起畅谈弹指一挥间的峥嵘往昔,中青年一代牵引着儿孙参与到社区亲子活动。楼组之间的情感纽带又因为“家庭小党校”、文明特色楼组创建、睦邻楼组集市等活动载体得以升华,社区居民逐步实现自治共治并驱、法治与德治并举,逐步绘就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美好生活画卷。

 

 

如今,周家渡街道提出了全面建设“五美五好”的发展目标,率先试点打造美好样板居民区。云台二居民区经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现场勘查、共商议事、多方研讨,正着手实施“一环、一心、两轴、多节点、微循环式”建设方案。昌里花园家门口服务站借力打造了一个“像家一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兼具法律与健康咨询、文化悦读、家庭烘焙、美学静养等多项服务功能。

 

曾经的老旧小区正在谱写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新篇章。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