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社交媒体解放了你,这是更好,还是更坏?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翰露 2016-03-23 21:53
摘要: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识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陷入迷思、谎言和恐慌。

 

 

有件事情,一直没被国内媒体重视起来,但其实已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对,说的就是维珍航空中国女乘客受辱事件。

 

疫苗和恐袭,让人们几乎忘了这茬事。但无疑,事情本身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真相?】

 

3月1日,一名中国籍年轻女性在伦敦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与一名疑有精神疾病的白人男子起争执,并遭到带有种族歧视的言语侮辱。女生向外籍乘务员投诉后,只得到了敷衍回答;其希望白人男子把座位换开以确保安全的要求,直至航班降落也未被满足。

 

相反,还有一位中国籍乘务员暗中告诉女生,那位外籍乘务员对她十分不满,甚至表示有权把她“赶下飞机”。

 

女生在委屈中度过了整个航程,入境时又未能得到海关人员的帮助;向维珍航空投诉,也杳无音讯。最后她选择社交媒体,把整个事件曝光出来。

 

 

一时间群情激愤,网友纷纷出谋划策。已经实践的手段包括:成规模地在维珍航空Facebook主页和CEO个人主页上留言;在twitter上“@”维珍航空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twitter上“@”各大西方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给知名欧美记者发邮件;给维珍航空的竞争对手发邮件等等。

 

许多国外网友显然震惊于中国网友的能量,纷纷询问,维珍航空怎么啦?Facebook页面都看不下去啦!网友的愤怒也很快引起了维珍方面的重视,不少国外媒体也表示有兴趣跟进。维珍航空的CEO迅速在个人twitter上给予简单回应;原定“28日内回复”的投诉部门,也很快联系上了当事人。最新进展是,维珍官方给出了一个较为正式的回应,但其措辞比较强硬。大致意思是,侮辱中国女乘客的白人男子患帕金森氏症,而且当时双方都有激烈的言辞往来,具体情况要等调查完毕才清楚。

 

他们特别强调:第一,社交媒体可能扭曲事件真相;第二,既不容忍种族歧视,也不能容忍对残疾人的歧视。这一态度,自然又引起了中国网友的新一轮不满——维珍,你跩什么?

 

而真相究竟如何,其实还不得而知。

  

 

【反差】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硝烟滚滚,似乎并没有引发国内机构媒体的兴趣。

 

在维珍事件上,国内媒体发声甚少,甚至没能形成“热点”。这不难理解:不在现场、没有调查、没有维珍方面的结论,媒体无法迅速负责任地“还原事件”;情绪再冲动,同胞受辱的感觉再委屈,女事主单方面的叙述也难以完全采信;要作出评论也很难——真相尚不清晰,又涉及民族情绪,都不敢轻易发言。

 

这多少让人想起那部刚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聚焦》。电影里有个很写实的细节:童年受神父性侵的爆料人,拿来一大堆材料给报社。这是多大的新闻啊,但记者说,必须要再调查。很长时间过去了,爆料人怒了,记者求他:再等等。忍无可忍的爆料人威胁说,我要把东西给别家了。记者说,那随你吧,我们的原则不能变

 

《聚焦》所讲的故事,发生在2001年,那还是媒体守口如瓶,公众便一无所知的年代。但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蓬勃发展的的社交媒体们,以及通过社交媒体拿到了人手一个的“麦克风”、当起自己的“总编辑”的传播者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针对维珍事件,几个月前曾“战旗美如画”的“帝吧远征军”们,又一次“出征”了。他们在Facebook上“爆”了维珍航空的主页。而在知识问答网站“知乎”以及多个微信公众号上,事主、目击者、外航空姐们也不间断地轮番发言,把白人男子和维珍航空骂得狗血淋头。还有“搭车控诉”的,网络红人“王尼玛”借机讲了自己在飞机上被外籍人士欺侮的经历。当然,国外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不利于中国女事主的言论,都宣称自己知道事情真相,说根本是女生无故换座位,先挑起矛盾,欺负残疾人……

 

这些指控或反指控,其实真假难辨。你一言我一语间,并没有拼凑出完整的真相来。但它们收获的阅读量和赞同数,都是杠杠的

 

与此有些相似的,正是近在眼前的疫苗事件,早在3月20日之前就登上媒体头条,但真正形成舆论冲击波,是到了3月22日,导火索是那篇《疫苗之殇》。除了这篇“旧闻”是由专业媒体财新网的微信公众号发出,所有的“爆款”文章,几乎全来自自媒体。

 

事关切身利益,几乎每个人都饥渴地想获得更多关于疫苗的信息,无论是哪里来的。而比起自媒体的甚嚣尘上,机构媒体要发声音,多少有些艰难而苍凉——在“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这种无比刺激的标题面前,哪家机构媒体还有把握争到“眼球”呢?

 

   

【迷思】

 

 

看《聚焦》时,不禁有这样的想法:假如那起神父性侵案发生在今天,会怎么样?“Spotlight”团队还有机会像当年那样,耐心地对事件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吗?

 

可以肯定,“神父性侵儿童”这样耸动而关系每个家庭安危的事件,早就是社交媒体的头条了。那位爆料人根本不需要找到波士顿环球报。他直接在Facebook的波士顿教会主页上留言就好了。爆炸性的关注会如潮而来。

 

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识在公共空间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拜互联网和全球化所赐,“全球同此凉热”的感触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知乎用户可以轻松联系到各国知名记者,“帝吧远征军”也能博得世界关注。每一个自媒体的拥有者,都有机会通过各种办法,获得一个个“10万+”。这些,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但恰恰因此,今天的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陷入迷思、谎言和恐慌

 

《聚焦》里为核对涉案神父名单,已经万事俱备的报道,拖延了六个星期才刊发。今天,拖得起吗?回顾昨天围绕疫苗的那场媒介喧嚣,有多少是经过了慎重周全的思考?有多少人做过仔细缜密的调查?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我一点都不想博一个“10万+”?

 

又有多少人,看了《疫苗之殇》感到万分恐慌,看了《每一个文盲》又自觉智力超群,直到最后怒吼一声:我谁也不相信了!

 

这是更好,还是更坏?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有渠道有机会去表达了,但我们都学会负责任地表达了吗?悄然将舆论场让位于社交媒体的专业机构,尽到“公器”与“良心”的责任了吗?而负责任的报道需要平衡、需要时间,即便专业媒体愿意尽责,被“奇闻”、“黑幕”们坏了胃口的公众,又愿意等待、愿意相信吗?

 

更可悲的是,一旦形成了这样的舆论场,真正理性的声音会被淹没;而任何指向性的意见,不是被指“洗地”,就是“操纵情绪”,万夫所指百口莫辩。众声喧哗里,良性的讨论空间就此崩塌——维珍航空这回玩的不就是“社交媒体不可信”的诛心招数?

 

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导向一个看不清楚的未来。观见作者无法对此给出结论。但愿聪明如你,早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网络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