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还记得“赤脚医生”春苗吗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国良 2018-12-01 11:04
摘要:赤脚医生”成为全国学习的新生事物,王桂珍顿时成为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不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赤脚医生”,其形象还印在1977年上海市壹斤版的粮票上。1971年,一部以王桂珍为原型的宣传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也出现在祖国大地,在全国各地广为宣传。1974年,重点介绍王桂珍的纪录片《赤脚医生好》也在全国放映

老一代的人,可能都看一部谢晋导演拍摄的电影《春苗》。说起这部电影,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名词:赤脚医生。

 

1965年,毛主席作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批示。当时在上海,就涌现了一位川沙县江镇人民公社优秀医生王桂珍。

青年时代,在田间出诊的王桂珍

王桂珍是一个“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的生产大队医生,她认真学习医疗知识,热情为社员群众服务,深受群众爱戴。她常年背着药箱走村入户,甚至赤着脚到田间为社员治病,记者就用了“赤脚医生”这一名词。

 

这一年9月,毛主席看到了相关报道并批示。“赤脚医生”成为全国学习的新生事物,王桂珍顿时成为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不仅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赤脚医生”,其形象还印在1977年上海市壹斤版的粮票上。1971年,一部以王桂珍为原型的宣传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也出现在祖国大地,在全国各地广为宣传。1974年,重点介绍王桂珍的纪录片《赤脚医生好》也在全国放映。

 

随着形势的发展,“赤脚医生”的称呼已不再使用,王桂珍也已退休多年,我有缘,与“赤脚医生”王桂珍接触多了,对她的两句话印象最为深刻:“1975年10月,我被稀里糊涂送到北京,当了国务院卫生部领导。粉碎“四人帮”后,又稀里糊涂回到浦东江镇老家。”从1968年第一次听到“赤脚医生”这一名词,到今天,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在文史研究中与王桂珍结成了朋友,交往中让我全面、完整地了解“赤脚医生”的历史价值,也给了我深入了解她、认识她的机会。

 

我1961年7月入伍,1968年夏从北京奔赴边疆云南。刚去云南时,部队驻扎在美丽的抚仙湖畔。在那里,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传来,我第一次听到了“赤脚医生”这一名词。对我来说,这是来自家乡浦东川沙的新闻,这对一个远离故乡的军人来说,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1972年,我又在云南部队看到了导演谢晋以王桂珍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春苗》,以及重点介绍王桂珍的纪录片《赤脚医生好》。1977年回上海探亲时,我还在上海市壹斤版的粮票上看到“赤脚医生”王桂珍的形象。从此以后,我对这位同乡一直很关注。

作者与王桂珍合影

1985年,我从云南转业回家乡浦东后,通过多种途径对王桂珍有了更多的了解。王桂珍在1969年获得登上天安门国庆20周年观礼台的机会。至今她还保存着上海市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代表证和出入证。她在1973年任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年任川沙县卫生局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5年任卫生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享副部级)。就这样,才31岁的她离开了药箱,远离熟悉的病人,坐进了办公室,配有专职秘书,还在1974年,到瑞士的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工作会议,发言15分钟。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王桂珍还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粉碎“四人帮”后,王桂珍又稀里糊涂地回到江镇老家。直到1987年,组织上为她落实了政策。

 

文史研究给了我更深入了解王桂珍的机会。在抢救性发掘整理浦东文史资料的设想中,王桂珍的名字也列入了计划。于是,有了上门拜访,面对面详细交谈的机会。

 

我们首次会面是在2007年夏的一天。王桂珍的家在离滨海不远的农村,交通不便。路上经一番问询,才找到。朴实、热情、好客的王桂珍与爱人老邱在家里准备了西瓜、鲜荔等招待我们。当时已60多岁的王桂珍,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中。1992年,她靠一部小小的印刷机起家,自任厂长,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凭着那股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顾客至上,诚信待人,创办的“振兴印刷厂”与“振兴润滑油商行”,生意越做越红火。而致富后的王桂珍,经常帮人解决困难,逢年过节不忘为当地老人做善事、好事,努力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因而多次被评为当地的优秀党员。

 

到王桂珍家采访时,我带了近几年文史学会编印文史书籍,以及编辑的《浦东文史》杂志。出乎我意料的是,王桂珍与老邱对史书很感兴趣,并成为日后交流的主要话题。什么家乡老地名的来历啦,江镇地区老宅古树啦,都是交流的内容。她俩也经常询问:最近出什么书?别忘了留一本。最让我吃惊的是,2009年夏,王桂珍听说文史学会有新的成果,她专程从东海之滨赶到我家中,上门索取史书。当看到手捧新书十分兴奋的朋友时,也让我深受感动。201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到上海调研“赤脚医生”的作用后,回北京写了《碧海琼沙》一书。书中介绍了全国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历史和发展,并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王桂珍说“我是赤脚医生的历史见证人,保存了许多有关赤脚医生的照片、资料。如全国赤脚医生工作会议的资料,我参加国际会议及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的图片、资料,还有中央领导的请柬等。”王桂珍还告诉我,这几年一直与媒体经常联系。经反复考虑,决定自费创建一个关于“赤脚医生”的展示馆。2018年9月14日,王桂珍自建的“赤脚医生陈列馆”在王桂珍去年停业的印刷厂旧厂房内开展。

 

今年6月,我到王桂珍家商谈时,她告诉我:“昨天,一个美国人发来微信,提出高价收购我收藏的关于‘赤脚医生’的照片、资料。你想,这些照片我只会捐给档案馆,怎么肯卖给外国人呢!”纯朴的语言,发自内心的笑声,仿佛让我看到了50多年前那个朝气蓬勃的“赤脚医生”。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