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C位出道?其实,上海更想要这个……| 解放日报吉方平·进博会启示录⑤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8-11-22 07:44
摘要:这场“不一般的展会”,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的时间观。同时,它也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时空观。

不一般的展会,不一般的“时空观”

——从进博会看当下上海(上)

 

吉方平
 

 

大多数时候,在一场重大活动收官之后,东道主多少能松一口气。

 

但进博会是个例外。

 

今天是11月22日。在位于上海西郊的进口博览局里,很少有人会说这是“进博会闭幕后的第12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距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倒计时”的300多天。连之前使用的倒计时牌都没有被搬走。

 

两周前,进博会正热火朝天的时候,不少展商就溜出了自己的展位,跑去预订第二届的展位。他们甚至来得不算早——早在8月,已经有40多家美企、法企、德企、日企提前抢好了位置。那时,国家会展中心甚至还在紧张装修。

 

进博会闭幕了两周,还有络绎不绝的上海人坐一个多小时地铁,去国家会展中心一探究竟——11月14日开始,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论坛会场、平行论坛会场、国家展示馆、南广场向社会开放11天,邀请市民凭券免费参观。许多人跑到现场拍照发朋友圈,说的还是:“今天去看进博会了”。

 

闭幕了的进博会,似乎从未落幕。这场“不一般的展会”,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的时间观。

 

同时,它也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时空观。

 

 

 

许多上海人到国家会展中心“打卡”之后,会顺道去一下附近的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不少在进博会上看到的展品,比如红酒和牛肉,是可以在那里买到的。

 

在进博会开幕前夕,上海连续开出了多家这样的展示交易中心。经市商务委等部门的梳理整合,首批30家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已正式授牌,主要有6家综合服务平台、8家跨境电商平台、10家专业贸易平台、6家国别商品中心。

 

展品变商品,进博会“转场”了。这恰是上海作为东道主的初衷。

 

云集全球商品、服务、技术和人才的进博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平台。但展会本身的时空是有限的。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转化,释放出更大的开放红利,博览会之于城市,才真正称得上“不一般”。

 

人们期盼进博会留下红酒和牛肉,也期盼着留下更多东西。比如能否借机吸引更多国际优质企业和品牌落户,能否多签一些含金量高的“大单”,能否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集散地,能否打造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平台……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

 

也正是看中了这些,早在年初,上海就宣布要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这场展会的效应,需要延续到办会的“6天”之外;除了国家会展中心的空间,还要延展到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这也就是人们说得最多的那个词:溢出

 

新开张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11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馆共迎来41个国家的112家企业及组织入驻,实现365天、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 蒋迪雯 摄

 

 

 

溢出效应,来自捕捉机会的灵敏,更来自厚植土壤的精心。换句话说,好东西“溢出”了,你还得“接得住”。

 

对今天的上海来说,最大的考验,也就是“接住”那些溢出效应。

 

很多人觉得,进博会是一场“买买买”的盛会。那么不妨就从“买买买”来看。

 

中国人到意大利,常要去奥特莱斯。而如今,意大利人来上海,也要去奥特莱斯。进博会期间,意大利参展商史蒂芬妮就得空跑了一趟附近的青浦百联奥特莱斯。因为享受了上海的11%离境退税政策,她在奥特莱斯购买的商品相当于打了9折,价格和免税店里的已经不相上下,这让她“买了很多东西,体验非常好”。

 

媒体采访发现,从11月1日至11日,这家奥特莱斯开具离境退税申请单82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1.75%。而整个上海,11月上旬的离境退税业务量较去年同比增长近50%,今年以来业务量增幅达35%。

 

别小看这一张退税单,它背后有一整套流程和制度的再造。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愿意到上海来“买买买”,借此提升城市人气和市场活力。而海内外消费者在上海市场上的体验与反馈,又会倒逼上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消费环境,从而提升这座城市的软实力。

 

进博会内外,无处不见这样的努力。比如上海海关就专报海关总署并获特批,在6天的进博会后,展品可以结转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办理结案手续,其性质便从展览品转为保税货物——照原来的办法,展品即便想留下,也需要先复运出境,然后再次申报入境。

 

改革免掉了一来一去的折腾,当然也换来了展商趋之若鹜的效应。人们不免期待:为了进博会,能拿出这样的改革创意,那么进博会外呢?

 

这座城市早已明确,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显然,持续不断的改革脚步,也不会有半刻停歇。

 

 

 

进博会后看进博,或许更能发现这座城市与这场展会的深度关联。

 

上海不只为进博会提供了一个“场地”、一个“容器”。某种程度上,两者更是“互嵌”的——展会内外展现出的活力,映射的恰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或许上海的气质,非常契合并且增添了进博会的魅力。

 

6天进博会留下的,除了海量的交易额和客流量,更可贵的,应该是时刻不息的流动与交往。全球各地的参展商带来全球各地的产品、服务、创意,并同全国各地的采购者、专业人士、普通人碰撞交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早已超过了生意。

 

进博会开幕那天,有人特地在“四叶草”外走了三圈,记录下了一个“另类”的进博会:有些没有领到入场证——或者压根不知道需要办证的企业主,照样从四面八方聚拢到这里。“进不去也得待着,多少能捞点机会”,他们相信。也有不少人随意在路边站着,四五人凑一堆就能聊上半天。聊得尽兴了,还能在附近的馆子里约顿饭,继续唠嗑吐槽……

 

他们似乎始终没有跨入进博会的大门,但从另一个角度,他们并没有被“挡在门外”。让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相遇——无论是在门里还是门外,并没有谁是“闲杂人等”,也没有纯粹的旁观者。这是一个开放平台应有的特质,也是一座开放之城不懈的追求。

 

而这恰好是上海的气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聚拢人气,并在不经意间为创新创业者创造良机。

 

用习近平主席最新的概括,这也折射着这座城市的特有品格:“开放、创新、包容”。

 

11月10日是首届进博会最后一天,国家展巴西展位上节奏韵律强烈的互动演出,带动了全场的热情。张驰 摄

 

 

 

有人说,上海借进博会,站到了洞察全球脉动、锻造自身能级的“C位”——中心位置。

 

某种程度上,这座以“SH”为缩写的城市,也许更想要一个“S位”,和一个“H位”。

 

“S”是“服务”(Service)。这是一座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上海从来不会“独善其身”,而进博会这一周的洗礼,会让这座城市更明白如何“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看看进博会上蜂拥而至的全国买家,和多项涉及区域合作的举措就会知道,这场上海担任东道主的盛会,绝不是上海的“独唱”。

 

“H”是“枢纽”(Hub)。这是一座全球城市的功能所在。全球城市,要有配置全球资源的雄心,要有影响全球网络的愿景,这意味着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枢纽型节点”。成了枢纽,才能“买全球、卖全球”,才能云集全球资源,融通全球市场,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进博会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如果站上了“S位”和“H位”,有没有“C位出镜”,其实并不重要。而这恰是上海需要的意识和胸怀。把自身置于大格局下,把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时空,这座备受瞩目的城市才能真正赢得无限的未来。

 

回过头来,还是那三个词:开放、创新、包容。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11月22日《解放日报》,原题为《不一般的展会,不一般的“时空观”——从进博会看当下上海(上)》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