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只说不唱的苏州评话out了?评话名家吴新伯这么说……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18-11-12 17:51
摘要:5G时代,苏州评话何去何从?

评弹也许你并不陌生,但你是否真的清楚地知道它其实包括了两个曲种?11月9日晚,一场名为“评话新攻略”的浸入式讲演上,评话名家吴新伯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苏州评话在新时代生存发展的艺术理念。

 

评弹,不只是唱

曾经在一次综合性演出中,吴新伯刚表演完一段传统评话,主持人上台发挥说:“感谢吴老师的锐意创新,让我们今天看到了只说不唱的评弹艺术……”一番话弄得在后台的吴新伯哭笑不得。事后,他解释,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演出非常正式,他一定会回到台上抢过主持人的话筒对观众做一番澄清:评弹不只是唱!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评弹”其实是“评话”和“弹词”这两个曲种的合称。事实上,“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都是说书的艺术,其本质都是用苏州话讲故事,区别是弹词有说有唱,而评话则只讲不唱。

 

在评弹流行的年代,听书就跟茶坊酒馆、逛街乘凉一样,是江南人的极为普通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往往是先从评话入手,慢慢听出门道了,才开始听弹词。因为没有韵文弹唱,直白的表达让评话更容易听懂、更接地气,也更大众化一些。

 

如今,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传统艺术、地方方言的式微,单纯用地方语言、陈旧的语汇、甚至有些过时的思维来进行表达的说书艺术,似乎越走越窄。这恐怕今天的评弹人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问题。“弹词还有唱,音乐是无地域界限界。”吴新伯说,“而单纯靠说的评话演员,面对这个问题,就更显急迫了。”

 

首先要让人听得懂

在讲演中,吴新伯简要地回顾了评话发展的历史:它如何走出苏州,又如何在上海走红、发展、传承、创新。在吴新伯看来,评弹的继承和创新的程序应该是先要学好前辈的艺术,尽力多学点传统的本事。“但绝对学不全。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在书中融入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和认知,再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往前而行,前辈们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把评弹艺术传承下来的。”他反复强调,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就是评话的生命力,“历史在发展,生活在变化,语言也一直在演变,作为轻骑兵的曲艺,如果不想进博物馆,那么就必须让语言与时俱进,首先要让人听得懂”。

 

在吴新伯的评话里,无论是苏州话、普通话还是各地方言,都随机应变,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接受他所要表达的信息。比如同样一回传统评书,如果在北方表演,他一定会加入高比例的北方语言。吴新伯认为,这是演员的一种应变,并不代表苏州评话以后就要用普通话说书了。“当然,更重要的是,说书的观念、语言的结构、叙事的方式、表达的技巧等等,都急需改变。百年前说《英烈》《三国》《水浒》《隋唐》,和百年后的今天当然是不同的。”用当代人的观点和交流方式,去讲传统故事,吴新伯一直在做这样的艺术尝试。

 

创新?新创?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吴新伯似乎一直在践行着他的理念,这些年他几乎每年出一个新作品。从《野狼谷传奇》《战马赤兔》到《唐·三彩》,这些由他独立完成的作品都为评话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存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不无谦虚地说自己的这些尝试其实还不能算创新, “只有在突破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模板,且该模板还能被后人顺利运用的方可称之为创新”。

 

吴新伯说:“但新创就没有意义了吗?否!意思重大。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新创的作品越来越多时,自然就会有符合评弹规律的好作品出现。当这些好作品越来越多时,就会有可以复制流传的模式出现,而当越来越多的可以复制流传的新创模式出现时,或许才会出现创新。”为此,吴新伯也一直努力。

 

当天的讲演,气氛轻松活泼,既有最传统的评话表演展示,又有《战马赤兔》等新作品片段表演,更有不少现场观众参与到讲演中,亲身尝试了一把评话中的口技、手面等表演技巧。而上海京剧院演奏家周毅等嘉宾的助阵,也为活动增色不少。作为上海戏曲广播“九州百戏”项目旗下的公益品牌,《国艺开讲》将会继续邀请各领域的艺术家走上讲台,以多媒体呈现加互动式参与的形态,普及传统艺术,诠释当代审美,邀请年轻听众走近传统,融入国艺。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国艺开讲》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