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习近平这样提到上海的“好”,是什么铸就了今天的上海?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曾峻 2018-11-06 06:30
摘要:今天,上海又站到了改革开放新起点上。与过去40年相比,上海发展的目标变了,任务变了,外部环境变了,自身条件也变了。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其难度系数并不比过去40年要小。

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这样提到上海的“好”: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不惑之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见证、参与了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相对于上海城市史,40年虽属短暂一瞬,但就是在这“弹指一挥间”上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五态”折射“东方之珠”华丽转身

 

从业态上看,上海已经从一个以传统工商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发展成为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全面发力。

 

从形态上看,逼仄的住房、拥挤的交通、老旧的城区,是上海曾经给人留下的印象。而今,一个立体、多彩、生动的上海,一个融汇古今、兼容中外的上海让八方来客流连忘返。

 

从生态上看,一度烟尘弥漫的上海现在拥有了更多的蓝天白云,一度恶臭扑面的苏州河、黄浦江水质在向好,一度缺树少绿的钢筋混凝土城市正被越来越多的绿地、公园装扮。

 

从心态上看,过去因起步晚、发展慢而造成的市民心理,被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所替代,被改革创新、时不我待、奋发有为、再创辉煌的时代精神所取代。

 

从姿态上看,昔日的改革开放“后卫”,不断被中央寄予厚望,承担多项国家战略,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努力在新时代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趟出一条新路。

 

对比今昔,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向世人说明,上海并非一直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有过局促、困顿、迷茫、失落,我们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所以要倍加珍惜。同样,我们总结过去,是为了走好未来的路。正如一位领导所说:“过去能看得多久,未来才能望得多远。”

 

“四个界标”浓缩上海改革开放进程

 

回首上海改革开放40年历程,有几个重要界标值得我们铭记。

 

第一个界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话剧《于无声处》上演、宝钢工程奠基、德国大众落户、飞乐音响股票发行、“94专项”融资、首次土地批租等,都发生在此后十余年间。但总体视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是负重前行、步履蹒跚。由于在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分量重,而改革开放又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事业,所以在对待上海如何改革、如何开放等问题上必须慎重。所以“负重前行”的“重”不完全是“沉重”,而是意味着责任、付出和担当。

 

第二个界标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此后20年间,上海发展的特点是抢抓机遇、疾步前行。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东风,上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这一时期最好的注脚。“四个中心”目标的提出,东方明珠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的出现,地铁、越江大桥、隧道、高架路、浦东机场、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百万工人再就业,百万市民大动迁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第三个界标是2010年世博会。此后的上海步入转型升级、登高望远新阶段。如果说,世博会前上海的发展更多带有“还债、补课”性质,更多是城市功能、外在形态的“改头换面”,那么,世博会以后上海的发展更多带有“强身健体”性质,更多是城市内涵、品质的提升。以自贸区试点为牵引,上海努力在全面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创造创业方面展现新气象。

 

党的十九大、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是上海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界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美好愿景令人神往。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经鸣笛启航。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上海有着与其他地方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独特之处。与南方沿海设立的经济特区比较,上海的转型不是“另起炉灶”、白纸作画,也不是“轻装上阵”、无忧无虑;与内地其他省区比较,上海没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自由腾挪,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反复试错。上海的改革开放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艰难探索,可谓“螺蛳壳里作道场”。正因为如此,上海的华丽转身更难能可贵,对于城市改革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上海改革开放精神的“五个关键词”

 

城市的品格具体体现为城市的精神。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可以书写的事例很多,可以概括的经验很多,但透过具体的事件,我们看到了人;透过具体的人,我们看到行为;透过具体的行为,我们看到精神。我们之所以看重精神,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唯有精神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这里的“时”,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里的“空”,是指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具体做法或许会时过境迁,但精神能够烛照一切。

 

上海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是什么?我以为,与五个关键词息息相关。

 

一是格局。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中看待,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战略视为己任。无论是浦东开发开放、“四个率先”,还是“五个中心”建设、自贸区试点,均寄托了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上海的成就得益于上海的努力,同样得到全国资源、人力、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上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有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国。这种格局或者说大局观、全局观是上海使命意识的内在源泉。

 

二是情怀。把上海建设好,是对两千多万市民的庄重承诺和神圣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进动力。在不同时期,人民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上海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也不同。从住房、出行、入学、就医到生态环境、公共空间、文化休闲,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管理到城市精神塑造、文脉传承、城市形象提升,都是回应人民关切的结果。没有对群众困难的切肤体认,便无法激发出奋起直追、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当然,在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人民群众也给予上海改革发展极大的理解、参与和付出。纪念改革开放,首先要向人民致敬!

 

三是视野。改革开放过程中,每遇大事、新事、难事,上海总能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学习深圳等地人才政策,形成新一轮各地人才涌向上海的局面,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再比如,首次土地批租、创办证券市场、自贸区建设等,都始终坚持对标国际标准,许多活动还有境外人士的直接参与。敢于把自己放到国际舞台上比拼,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铸就了上海的开放品质、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

 

四是创新。在社会实践中,绝大多数创新是结合的产物。历史上,上海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成为中外文明融合的典范。这种城市“基因”在过去40年间得到发扬光大,塑造出高版本的“合金型”城市文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带来活力,活力带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城市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从操作层面看,成功的创新充满智慧,也就是能在不可能之处看到可能,在看似对立矛盾处找到破解两难多难的方案。

 

五是务实。作为一个由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现代文明滋养的城市,上海把求真务实、精耕细作的精神贯穿到了改革开放之中。对待事物,不尚空谈,善于“就事论事”、问题导入。对待重大决策,总是小心论证,看似费时费力,却减少了后来“翻烧饼”的几率。对于认准的事情,接续奋斗,同时注意细节,讲究可操作性,追求精致精美。而对于正在做的事情和已经取得成效的事情,则不事张扬,低调谦和。正因为如此,上海才能做到波澜不惊、平稳致远。

 

胸怀全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善作善成,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上海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宝贵资源。

 

今天,上海又站到了改革开放新起点上。与过去40年相比,上海发展的目标变了,任务变了,外部环境变了,自身条件也变了。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其难度系数并不比过去40年要小。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总结经验,更需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更需要传承当年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