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崇明,1400岁生日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18-11-11 14:16
摘要:坍坍涨涨,涨涨坍坍,逐渐并涨成了现在的崇明岛。 这仅仅是史志上的说法。在民间,关于崇明岛的形成其实还有着多种多样的传说。

崇明是长江口的一个大沙洲。

 

《现代汉语词典》上称,沙洲是由江河里泥沙淤积起来的陆地。《辞海》上称,在河床或两侧,海滨或浅海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大片地面叫沙洲。 与上述词条对照,把我们的崇明岛称作为沙洲一点也没错。长江排山倒海冲刷下来的泥沙孕育了它。日积月累,日长夜大,终于形成了江口的风水宝地。可以说,泥沙是崇明岛的母亲。 长江的历史,少说也有亿万年了。那么,有亿万年历史的长江,是怎样捧出它的江口杰作的?

 

现存于世、年代最早的县志为明正德年间的《重修崇明志》。这本编纂于公元1521年的《县志》称,“唐武德年间,海中涌出二洲,即今之东西沙也。” 难怪崇明民间有这样的民谚:“自有崇明在唐朝”。 更早一点的别处史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述。据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的《苏州府志》称,“旧志云:唐武德年间,海中涌出二洲,今东西沙是也。宋续涨姚刘沙,与东沙接壤,今崇明旧治是也。” 《苏州府志》中所说的 “旧志”——是指什么时候编的什么志,现在已经无考。但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它说崇明最早的东西沙诞生于唐代的武德年间。这里的年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确切地指向哪一年,只是当年那个年段而已。在今天,我们研究崇明的历史时,一般都把它从武德元年,亦即公元618年开始算起, 那时,海中涌出了东西二个沙洲. 东西沙淤涨之后,也许是在这里的长江和东海碰撞出了激情,迸发出了能量,千百年间在水天寥廓的长江入海口水面上,先后涨起了一个个沙洲。

 

坍坍涨涨,涨涨坍坍,逐渐并涨成了现在的崇明岛。 这仅仅是史志上的说法。在民间,关于崇明岛的形成其实还有着多种多样的传说。

绿华镇渔塘。龚胜平/摄

 

紫蜃吐气之说。

 

所谓蜃者,海中的大蛤蜊是也。说的是在唐高祖武德元年的时候,扬州府东南面的江面上空,有一日突然祥云现空,瑞霞満天。江中有只大蜃露出水面,它对着满天霞光大口大口地吐气,所吐之气不一会就冲上了天空,成了绚丽的五彩云朵。没过多久,五彩云朵下面的江中,即大蛤蜊吐气之处,便涌现出了两个沙洲。这就是崇明岛早年的雏形。这一传说,在崇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的《县志》有所记载:“其时海门之南,黑蜃成云之处腾涌二洲,名东西沙。”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编的《县志》上,亦有“紫蜃吐气成云,随腾涌二沙”的录述。以后年代的《雍正志》、《乾隆志》也都沿袭了紫蜃吐气之说。

 

木筏沉江之说。

 

话说在东晋末年的时候,因为不满封建统治者的严酷剥削,有个叫孙恩的人率领江南八郡农民举行起义。征战数年之后,起义军欲从长江入海口上溯,攻占京口(镇江),进军建康(南京)。由于起义部队人多兵广,船只不够,便扎了大批木排充作战船,以供乘载。这一日,孙恩率领的船队木筏行驶至长江口,突遇风潮大作。狂风卷着大浪袭来,使负载有士兵及辎重的多只木筏沉没在江中。日后,沉筏影响了水的流速,水中的泥沙由此慢慢地沉淀下来。经过几百年的累积,终于成了长江口露出水面的沙洲。清朝年间崇明的知县陈文述所著的《颐道堂诗文钞》中《书崇明志后》一诗,就有这样的载述。这位当年的县长大人在诗中这样写道:“双角横天堑,铜沙限海门。楼船下杨璞,馕道阻孙恩。转舵凭风信,乘潮验涨痕;吴淞遥控制,炮火列营屯。”由此可知,木伐沉江成崇明之说也并非是虚妄之词。

东滩湿地牧牛。袁德庆/摄

 

草鞋掉落之说。

 

这一个传说讲的是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个仙人,平时常常聚会,喜欢驾着天上的祥云云游四海,以饱览天下之美景秀色。这一日,他们行至长江口上方,为了海上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哪一座最美丽,产生分歧意见而争执起来。其中尤以吕洞宾、张果老和汉钟离争得最为激烈。吕洞宾说仙山之首非瀛洲莫属。张果老认为应以蓬莱为先。汉钟离则主张以方丈排在第一,瀛洲、蓬莱次之。三人越争越为激烈,越争越是火气上冒,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等劝也劝不住。争到后来,相互间竟动去手来。推搡中,汉钟离一个踉跄,撞到曹国舅的朝板上,脚上所穿的草鞋有一只竟晃晃悠悠地落下云端,掉在长江口的水域里。仙鞋入江,流水受阻,泥沙淤积,天长日久便淤积成了崇明岛。多少年了,难怪人们一直把崇明岛的地形形象地比喻成为一只草鞋。

 

玄奘晒经书之说。

 

据称唐玄奘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经回来,到达通天河边时,因为所骑的白马行走久了,有点力不从心,故而一个马失前蹄。这一来可不打紧,把上面所载的经书全部打翻掉落在地。玄奘见状手忙脚乱地去抢时,正巧一阵大风猛地括将过来,其中的一本经书竟给吹入河中。玄奘心急如焚,欲上去抢捞时,这经书已被湍急的江水带走。通天河水流啊流,流啊流,流到了金沙江,流到了三峡,流到了长江的入海口。玄奘在江边哭得差点昏死过去。大概是佛祖起了怜悯之心,不忍让玄奘费尽心血吃尽万苦的经书消逝在茫茫东海里,于是就在长江入海口将它留了下来。寓寄着佛祖光明向善真谛的经书,演变成了崇尚光明的江口明珠崇明岛。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在东滩保护区内飞翔栖息。 张春海摄

 

陆沉岛浮之说。

 

20世纪40年代,民族学家陈志良先生收集到几个沉城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是关于崇明的,情节如下:从前东京城里有个孝子,母子俩相依为命,他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有一晚,他梦见一个仙人对他说:“这个城快要沉没了!你如果哪天见到城隍庙前石狮子的眼睛里出了血,哪天此城就会马上沉没,赶快驮了你的母亲逃走!”孝子听后深信不疑,便每日在天未亮之前,先到城隍庙前看看石狮子眼睛有没有出血。一连好几天,天天碰到一个杀猪摊的主人。杀猪的奇怪他的行为,再三盘问后,明白了那孝子的原委。他想开开那孝子的玩笑,于是在第二天大清早,杀猪的屠夫把手上染着的鲜红的猪血,趁那孝子未到之时,预先涂抹了狮子的眼睛。待到孝子一到,看见石狮子的眼睛今天真的出了血,心中大慌,马上回家驮了老母就逃。他的前足刚跨出门户,后面的土地已沦而为湖了。于是那东京城就沉没而为湖,而长江口却渐渐地汆起了崇明岛。

 

还有更为离奇的说法。

 

相传在公元前505年的时候,亦即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位十年之际,有夷人入侵吴国东部。阖闾闻听后大吃一惊,便亲率大军前往御敌。夷人得知消息后不敢恋战,匆匆逃入海中的沙洲上。阖闾见状,亦带着部队驻扎在另一个沙洲上,欲与夷人决一死战。谁料想这时正是春末夏初之际,海面突然风急浪高,后续的粮草一时无法接应。眼见得众士兵要饿肚皮,阖闾急得焚香祷天保佑。这一求,竟求来无数金黄色的鱼类围岛。阖闾心下大喜,差人捕捉为食。但夷人所据的那个沙洲,却一条鱼也捕捉不到。他们饿得没办法,只好向吴王献宝投降。阖闾就把鱼肠、鱼头给他们果腹。班师之后,阖闾想起这些金黄色的救命鱼儿脑中有细小的石子,就把此鱼唤作石首鱼。可以想象的是,在石首鱼出没(后来人称为黄花鱼)之处的两个沙洲,不是崇明岛早先的东西沙又是哪里?只不过那时还处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时候,地广人稀,虽有沙洲现海,却尚未有人上去定居垦殖罢了。若此说成立的话,崇明的历史岂非要提前许多,有2500多年?

 

其实,无论何种民间传说,所述的无非是沧海桑田的神奇,江河行地的伟力。 撇开这些传说, 关于崇明岛的成形,说得最为贴切、最符合实际的,应该是明代隆庆辛未进士,娄县(今太仓)人管志道曾经写过的一段话。他写道:“余因遐想,《禹贡》山河如旧,此洲(指崇明)何以至唐方显也,盖大禹导汉入江,导江入海,万斛黄沙,随流东下,倾入尾闾。一日两潮御之,久必积成沙洲。”可见,崇明岛的形成,是因长江中下游泥沙的下曳,在入海口受大潮的顶托,日积月累而成的。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黎军/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崇明陈家镇奚家港渔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