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钩沉】悼念毛主席的照片《恸哭》上了法国影展,拍照地点他选在这里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郑正恕、王岚整理 2018-11-03 07:19
摘要:许多法国人对我们跷起了大拇指,还有不少观众对我说:“你的照片会说话!”

 

【小编说】

在新闻现场,摄影记者都是一群离事件最近距离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最近距离观察历史的“他者”。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解放日报》高级记者郑正恕合作的《我在现场——摄影家口述》即将出版。全书收录了二十多位新闻摄影记者的口述,基本涵盖了上海当代新闻摄影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讲述,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其中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经过授权,选取了其中的一些口述文章提前发布,以飨读者。口述文章均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王岚等整理,上观新闻作了删节。

 


 

老照片里的故事② | 悼念毛主席的照片《恸哭》上了法国影展

 

第二位讲述人夏永烈,生于1935年,江苏无锡人,先后在新民晚报、新华社上海分社、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单位任记者、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理事,上海市新闻摄影学会和上海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创办于1970年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世界上创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节之一。1988年,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首次隆重策划,要向世界介绍和展出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我们6位中国摄影家专程赴法国参加。许多法国人对我们跷起了大拇指,还有不少观众对我说:“你的照片会说话!”

 

上海股票第一潮。

 

“法国人民很热爱毛主席”

 

摄影节开幕之前,法国著名摄影家、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常务理事长卡尔·库格尔来上海找我,问我要拍摄的新闻纪实类照片。我找出了数百张已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他迅速翻阅着,突然,从一大堆照片中抽出一张,瞪大眼睛问我:“你拍的?”我看了一眼,那张照片取名《恸哭》,我点点头。卡尔·库格尔那双碧绿的眼睛里射出了很强烈的光芒,“为什么当年不拿出来?”他似乎在责备我,并不断重复嚷嚷道:“如果当年你就发表出来,我敢断定,1976年的世界级金奖非你莫属!”

 

这张《恸哭》摄于1976年9月11日。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逝了,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悲痛中。当时,我想拍一些上海人民悼念毛主席的照片。我决定去国棉一厂拍摄,一是毛主席曾经视察过这家工厂,二来纺织女工对毛主席的感情最深啊。

 

《恸哭》摄于1976年9月11日,国棉一厂纺织女工深切悼念毛主席 。

 

和我同行的还有原上海新闻图片发稿站、解放日报记者高幼佩。我们找到了国棉一厂工会活动室,14吋的黑白电视机上重复播放着毛主席的遗容,一大批刚下班就戴上重孝的纺织女工正沉浸在哀悼毛主席去世的巨大悲痛中。我的内心与她们一样悲哀,当大批女工几乎伏地哀恸时,高幼佩打开白光灯,我立刻按下了快门。我无法向卡尔解释什么,只能告诉他这张照片是发在上海最权威的报纸——解放日报头版上的。

 

我又找出了另一张照片:一个多月后,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我站在南京东路与山东路的大马路上,抢拍上海人民涌上街头,欢庆粉碎“四人帮”的动人场面。

 

那天已时近傍晚,人们敲锣打鼓满心欢喜的喜庆脸庞是拍清楚了,但南京路背景太暗了。于是,我站在同一地点用闪光灯补拍了一张。回到解放日报大楼,进暗房把两张片子成功组合在一起,一张题为《胜利的海洋》的新闻照片诞生了。这是我首次用“两次曝光”在纪实新闻上做出的创新,《胜利的海洋》同样也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上。

 

《胜利的海洋》。

 

卡尔看了,大为赞赏。就这样,他把我一大叠照片放进了他的皮包。他说:“你的照片充满生活气息,我们不回避政治,但我们更注重纪实类新闻照片的指向性与艺术性。要知道,法国人民是很热爱中国,很热爱毛主席的。”于是,我们握手告别,相约1988年7月法国阿尔勒见。

 

拍摄“洋大嫂赶集”等诸多“第一次”

 

中国摄影作品首次在海外亮相,在法国激起很大反响。阿尔勒中国摄影展被布置在最豪华的大厅里,200多幅照片齐刷刷亮相,其中100张是我们6个人的专列。看我拍的《恸哭》,他们神情相当严肃,看我的《胜利的海洋》也很开心。他们还兴致勃勃地看了我拍的《洋大嫂赶集》《火星克星》《救难》等。

 

1988年,中国正逢改革开放,那时,能走出国门的人还很少,能到国外摄影创作的就更少了。于是,我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除了睡觉,拍照几乎没有停过。

 

在卡尔·库格尔的带领下,我们访问了几个城市,参观了不少著名景点。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罗浮宫,还有教堂、城堡、建筑、雕塑等,都是我们争拍的对象,但我更注重的是拍摄人物。大街上,海滩边,公园里,酒吧旁,到处都有我值得一拍的人物。法国人优雅、热情、浪漫;他们当中有风度翩翩的绅士、有气质高雅的女士、有蓄着银须的老人、更有美若天仙的少女。我尽量用长镜头把他们拉近,用人物肖像式的构图一一把他们拍摄下来。

 

从法国回来后,《阳光少女》与《接吻系列》整理出来,于1994年举办“夏永烈摄影回顾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原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亲自为我题辞,不少上海市领导都前来观展。

 

《“洋大嫂”赶集》。

 

当我步入成熟之年时,遇到了千年等一回的大好机遇:中国改革开放了,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于是,我用相机记录了上海许多重大建设,许多发生在上海的“第一”:1986年9月26日上海恢复股市,第一批股票上市;东方明珠第一颗“球型体”在黄浦江畔露面;第一架私人飞机,从香港飞抵上海;第一批“洋大嫂”在上海街头“赶集”;第一位德国医生巴巴赫来到上海曙光医院学习小儿推拿。

 

当然,我也不会放过一些细节:雨后马路上,外烟贩子摆出了“KENT”香烟;即将被拆的石库门弄堂里,并排放立的煤球炉子和马桶……

 

(文内图片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彭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