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看过“扁担戏”吗?了解新娘子压箱底的“挑花”绝技吗?原汁原味的上海非遗都在这里了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11-01 09:00
摘要:用摄影记录海上非遗。

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用影像等数字化手段记录非遗迫在眉睫。10月31日,“档案视角:海上非遗摄影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13位摄影爱好者耗时4年,以宝山区“罗泾十字挑花”“罗店彩灯”“宝山鮰鱼烹饪技艺”,松江区“舞草龙”,崇明区“扁担戏”“灶花”,奉贤区“皮影戏”“乡土纸艺”“风筝制作技艺”“土布染织技艺”“滚灯”,嘉定区“徐行草编”“马陆篾竹编织技艺”,静安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浦东新区“三林刺绣技艺”“高桥松饼”等16个上海非遗项目为拍摄对象,用组照方式重新呈现上海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具有40多年竹编经验的传承人费土根,对传统草龙制作工艺作了创新,使草龙栩栩如生,虎虎生威,更具艺术感。

 

此次展览的16组照片,涉及16个非遗项目原发地的故事、传承人以及环境的纪实,从由来、内涵到社会影像递进展开,用富有情节性的画面语言讲述非遗的故事。

 

宝山的罗泾十字挑花是在土布上“挑花插线”的民间艺术,曾在罗泾地区盛行三百余年,常用于制作兜头手巾、系身勾、肚兜、布裙等。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十字挑花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程式,既要求正面全部用“十”字形成花样,反面也要形成均匀点状。循着组照“十字挑花技艺”,可以看到包着白色头巾的农妇们围坐桌旁,在煤油灯映照下,仔细挑花的场景。另外也有传承人手把手教导下一辈的场面。摄影师还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当地女子出嫁的礼俗。

第一批上海市非遗“罗泾十字桃花”基本针法,横向挑制的绞针、竖向挑制的蛇脱壳、斜向挑制的行针。

 

在罗泾,新娘子从轿子出来进入洞房的一段路不能沾地,而是由两位长辈用“挑花插角”的“系身勾”,替换着放在新娘子前面的地上,让新娘子踩在上面行进,意为移动高升和一代更胜一代。“头巾和系身勾通常都是姑娘的备嫁品,既用于压箱底,又展示新娘手巧的程度。”罗泾十字挑花新一代传承人郑晓蓉说,画面中还有更多细节,“旁边阿婆手中,用手巾包着万年青、一碗饭、一双新鞋,寓意吉祥”。除此之外,头巾的颜色也有讲究,劳作时,新嫁妇通常戴绿头巾,一般女孩子戴白色头巾,如果成为了奶奶、外婆,那就要戴蓝色头巾了。“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头巾可以挡风、防晒;晚上坐在油灯旁,将花挑于土布之上,这是罗泾的民俗文化。”

 

“摄影除了纪实属性外同时具有档案的价值。每组照片是有叙事过程的,拍摄时用了情景还原的手段,把非遗传承人以及他们做的物品作为档案拍摄下来。”在策展人王南溟看来,以往的摄影有一种向绘画美学靠拢的倾向,从而影响了摄影镜头自己的功能,此次海上非遗摄影展更强调摄影创作的“档案视角”。策展人郭金荣讲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本身特指的内容及传承人,因此每组照片在创作中都经过多次实地观察,摄影师通过了解传承人的演艺或者手工技艺,根据非遗的类别及其内容制定出创作提纲和分镜头设计,有的插入并还原了人文与环境特征显著的“情景再现”,“其造型、视觉形式的表象,使叙事更富有当地历史、习俗与文化的沉淀”。

第一批上海市非遗“灶花”,在崇明已流传了近300年。泥瓦匠中的“土画师”画上极具生活气息的灶花,以表达对家庭和美、五谷丰登、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

 

因此,几乎每组照片都有一个故事。崇明灶花,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草根艺术,在崇明已经流传了近300年。以前,江浙沪地区的农村中,当家家户户砌灶时,都在灶的上方砌有灶君殿,内供奉灶君像。泥瓦匠中的“土画师”为美化灶君殿的整座灶,在灶的各个部位画上各种图案来装饰,以表达对家庭和美、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这种画在灶头上的画,便被崇明人称为“灶花”。摄影师陈鸣忠、何晓平拍摄的《灶花》记录了崇明当地砌灶基、切砖、砌灶墙、画灶花、庆祝新灶落成、新灶烧的第一锅汤圆等全过程。原来,为了呼吁更多人关注、保护崇明灶花,陈鸣忠与何晓平花了不少时间去崇明的村舍农家拍摄灶花和传承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发现一位94岁高龄的贫困老人家中灶台残破,生活困难,于是便主动掏钱请崇明灶花传承人为他砌了一个新灶头。这就是整组照片的由来。他们说,从不同年代的房子、灶、灶花中,看到了各时期的文化特征;从老人幸福的笑脸中,看到了摄影创作的意义。

 

展厅现场,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一一再现。“罗店彩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镜头记录了花灯出样、骨架断料、排直、裹纸、成型、组装、裱糊、装饰等繁复的工艺。松江草龙求雨的习俗相传源于唐代,作为可以表演的松江“舞草龙”,68岁的传承人费土根在先前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创新,使草龙栩栩如生,更具艺术感,他制作的草龙还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表演及展出。照片中,参观者可以看到铡草、劈竹、扎竹圈、扎龙头、小龙庆生、点睛、壮行、出行、草龙腾飞的整个流程。一根扁担,一端挑着小舞台,一端挑着高脚凳,走街串巷的崇明“扁担戏”,是海岛的民俗遗存。拍摄者陈鸣忠说:“扁担戏是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一个人既当演员,又当伴奏员,用手指演绎角色,用嘴巴演唱台词,延续着民间的传承。”“从不了解非遗是什么,到开始关心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关心非遗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这段海上非遗拍摄经历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拍摄者苏光禧说,这些影像作品的拍摄耗时长,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举例,有位摄影师想拍摄崇明老白酒,结果到崇明了发现不是酿酒的最佳季节,于是“一等就是一年”,“现在我们只拍了16个项目,未来还会继续下去,记录上海的非遗文化。”

 

展览由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组委会主办,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协办,将持续至11月11日。“民间概念与世界视野”论坛同期举行,多角度讨论民间艺术,以期在新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开拓学理和突破范式。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第一批上海市非遗“罗泾十字桃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裙”、“鞋面”的纹饰,有数十种独立纹样,构成丰富多彩的整体图型。
图片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