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田园是教室,草木是教材,大人孩子一同学习……上海金山把社区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艳青 公维同 黄勇娣 2018-10-28 10:36
摘要:昨天,上海市第十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金山区学习型乡村建设“逐梦时代,学在乡村”主题体验活动在金山张堰镇举行。

家长刘倾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反复搓揉着手中的稻草,不一会功夫,一条细长的草绳完成;女儿刘薪琳赶紧接过来,用这个“作品”完成了200个的跳绳比赛。10月27日,在金山张堰镇建农村墙门里修身点,一场搓草绳比赛激烈进行,家长和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也触摸到了概念中有点遥远的农耕文化。

“我老家在农村,小时候还做过一些农活,但如今的孩子就没机会接触到了。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可以让女儿学习、了解以前的农村生活。”刘倾说。不过,同样是搓绳,旁边一位80后爸爸就没这么给力了。两绺稻草在手里显得格外不听话,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搓成绳子,女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干着急……周围观战的阿姨实在忍不住,在一旁指导起来。

 

昨天,上海市第十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金山区学习型乡村建设“逐梦时代,学在乡村”主题体验活动在张堰镇举行。搓草绳、做女红、寻找老物件……一个个富有农耕和民俗色彩的活动,让50对亲子家庭近距离体验了一把金山特色民俗文化。而将课堂搬到乡村田园,更是让大家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了最质朴的乐趣。

 

在山塘民俗馆,上千件的老物件不光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也让不少家长连连感叹许多东西自己都没见过。转转石磨、摇摇织布机、摸摸蓑衣……有着年代感的民俗器具,让孩子们好奇心十足,他们纷纷动手体验。

 

但活动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参观,“说出你所了解的农具名称”“以前农民和渔民下雨天干活穿的叫什么衣服”……在游览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可都是要带着“任务”的,只有仔细听取介绍、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能完成这些回答。“很多农具我们小时候都用过,不过这些年社会发展太快了,现在孙儿辈的孩子们已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他们看到咱们祖先在农耕时代的智慧,非常有意义。”今年63岁的许育生来自江苏连云港,带着读小学的外孙参观了山塘民俗馆之后不由得感慨。

 

女红体验区的做盘扣项目,受到女孩子们的欢迎。一根彩线,缠缠绕绕,穿来穿去,在现场教授盘扣制作工艺的老师张连珍手里,很快就变成了戒指、耳坠、花朵……“盘扣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就有。旧时的盘扣作为一种纽扣,时常缝制在一件做工讲究、质地优良的绸缎绣服上,衣襟上的纽扣点出了衣物的别致及精美。而现今的盘扣,不仅可以作为纽扣使用,还可独立观赏,形成一件新颖、美观的工艺品。”张连珍介绍说。

“我们地处上海郊区,乡村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学习资源宝库,而社区学校就正好可以为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搭建桥梁,牵起各方资源,共享终身教育。”张堰镇成人(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徐燕凤介绍说,下一步,学校将挖掘百草园、红豆杉基地、张堰镇酱菜厂等乡村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机会。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居民“学在乡村”?据介绍,去年,作为全市“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区,金山区经过前期的调研评估,确定张堰镇建农村、廊下镇山塘村和枫泾镇新义村为试点村,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探索富有金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开发宅基课堂、农业实训点、文化体验点、企业学习点等各类资源,让学习资源向乡村地区辐射,并将传统课堂搬到农耕基地、民俗馆等场地,用寓教于乐、启发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让人们在行走、互动中,了解学习金山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新农村的发展变化。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金山区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