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当“撞脸书”充斥文化空间……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浩 2018-10-28 07:06
摘要:​为什么这些年国内书业“跟风书”“山寨书”“伪书”盛行,有的甚至还成了图书榜上的“常客”,成了流行畅销书?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两本著作的中译本,在图书市场竟然以同一个书名出现,都叫《低欲望社会》。这样的“撞脸”,让图书市场跟风蹭热点的风气里,出现了一个极端的案例,引发业内强烈热议。  

 

《低欲望社会》是近期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出版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书中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其表征是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尽管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于振兴经济,作者告诫人们思考,身处于“低欲望社会”,国民与企业应该如何因应?  

 

该书于2018年9月在中国正式出版,书名为《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这部书的版本,与日本小学馆出版社日文版原书封面排版、设计风格一致,腰封上注明“大前研一独家授权唯一完整中文版”;而令人诧异的另一家出版社的同名图书,则在字号大大的相同书名后,“巧妙”地加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也“巧妙”地注明译自大前研一在日本PHP研究所出版社的另一本书 《让我们赶走老后不安》,一切似乎天衣无缝……是故,前一家出版社拍案而起,以公开声明指出,有出版社“借‘低欲望社会’之名,出版了大前研一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引发混淆与误导,涉嫌不正当竞争。 

 

这种出版图书中故意的书名“撞题”、以假乱真、搭“顺风车”、“蹭热点”现象,可说是再次暴露了当下国内图书出版的种种乱象。当下在图书出版市场上只要某一本书走红畅销,随即就会出现无论是书名还是封面都极相似的“双胞胎”“多胞胎”图书,读者对哪个是原版书,哪个是“山寨”书或“跟风”书难辨真伪。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霍金《时间简史》,就曾被“山寨”。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被中国一位叫“亚特伍德”的职业写手抄袭了书名。《水煮三国》火了,带来了诸如《煮酒品三国》《水淘三国》《烧烤三国》等“花式烹饪”跟风书名。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引进国内,大量的“谁动了体”书名随即出现。还有什么“那些事儿体” “那些年体” “好妈妈体”“舌尖体”……等等。

 

 

为什么这些年国内书业“跟风书”“山寨书”“伪书”盛行,有的甚至还成了图书榜上的“常客”,成了流行畅销书?  

 

依笔者观察,一是出版文化理念的错位。如今的图书出版方、图书策划人、图书经销商,基本上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商业利润唯一,什么畅销出什么,什么赚钱出什么,赶时尚,抓热点,追浪头,彻底滑向了功利化、实用、浮躁的出版,对社会上功利化阅读的怪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流行文化中工业类型化生产主导一切使然。作为大众文化的图书出版为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为了广泛迅速行销,以类型化、模式化和复制化为图书生产、出版和发行的第一文化特征,其策划、包装、促销、宣传和炒作,基本上都要经过这样一种营销模式。如今的图书阅读市场上,“畅销书”为王,流行至上,一旦某一图书独创“母题”获得成功,某一图书IP创意走红,尤其是一个书名流行,成了文化品牌之后,他方就会拼命使用这个书名。过度消费出版IP的结果是,书名完全被用烂,变得毫无文化独特性和品牌标识可言。由于缺失与主动放弃了独创力,出版社只能跟风,以“畅销”“流行”为拷贝、复制的目标,有的甚而变成赤裸裸的“抄袭”方,它们不做精心的图书策划,对知识产权缺乏法律敬畏,更丢失了文化原创的动力,仅仅是通过低投入搭上畅销书的车,企图在一次次复制与拷贝中取得高额图书销售利润。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跟风、复制、山寨、抄袭在业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已变成图书出版界并不鲜见的“潜规则”……  

 

一册图书,尤其一本畅销书,它的生命存在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精神性和文化性,但跟风书、山寨书、“攒书”乃至“伪书”,则会从根本上破坏我们的出版文化生态,最终也会被读者识破,走向“速朽”之途……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