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中外大剧为何都选择来上海首演?全球观众“打飞的”来看戏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8-10-10 06:30
摘要:在环人民广场区域目前比较成熟的还是各大剧场,然而在百老汇或伦敦西区,成熟的不仅是剧场,还有健全的制作公司、演艺团队、内容营销等全链条环节。“我们希望黄浦能打造全链条的演艺生态,把在全世界的剧目都带到上海来。”

 

近日,两部享誉全球的音乐剧《魔笛》和《漂泊的荷兰人》在上海演出收官,两部音乐剧均把中国的首演放在了黄浦。
 

规模大,客流大,近年来黄浦演艺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日俱增:一方面,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剧目选择在黄浦首演;另一方面,从周边城市甚至海外“打飞的”来黄浦看演出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剧场合办原创剧,引入全球首演
 

今年5月1日,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京剧专场“梅尚程荀史依弘”的全球首演。一天之内,连续上演京剧“四大名旦”极具代表性的四出传统老戏——梅派《苏三起解》、尚派《昭君出塞》、程派《春闺梦》、荀派《金玉奴》,这在京剧界可算是创下纪录。香港明星汪明荃、罗家英夫妇特地飞来上海看完了四场演出,他们表示,能一天内看遍“四大名旦”,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
 

去年文化广场的年末大戏《摇滚莫扎特》,让观众见识了法语音乐剧的非凡魅力。《摇滚莫扎特》连演24场,有粉丝就连看了24场,甚至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月房子,为了看戏方便。因为只有上海一站,《摇滚莫扎特》吸引了不少长三角周边城市的观众拖着拉杆箱到剧场来看戏,甚至有从日本、韩国、乌克兰、俄罗斯坐飞机来的观众。香港大学生林诗倩就一个人从香港专程坐飞机到上海来看《摇滚莫扎特》,还一连看了三场。“因为机会太难得了,只看一次不够,而且每场演员都有一点变化,每场的体验都不同。”
 

为什么越来越多音乐剧把亚洲巡演、中国巡演的首站都放在了上海?记者从上海大剧院了解到,其实大剧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引进国外剧目的首演,并联合各大剧团创作原创剧目或重新制作经典作品,这正是众多剧目在这里首演的原因。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就是德国埃尔福特剧院、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三家单位联合推出的。这个歌剧版本今年初在德国首演之后,就把世界巡演的首站演出确定放在上海,由中德两国的艺术家联合演出。“中德两国演员在首演前分别排练了两个月,德国团队在首演前10天来到上海与中国演员合练,并把中德艺术家的首次合演献给了上海观众。”
 

《漂泊的荷兰人》

 

8月25日,德国汉堡歌剧院创作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也第一次走出德国,来到了上海大剧院。而这个剧最大的亮点在于,这是一部户外版的《魔笛》。观众就坐在舞台周围,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甚至成了演出的一部分,这样的歌剧观看体验也是前所未有。
 

《魔笛》

 

“我们2019年的剧目单都已经排满了,现在已经排到2021年。很多首演项目都是三年前就提前预订的,有些剧目还没有开始制作,就已经约好把首演放在上海大剧院。”上海大剧院节目部负责人钟亦聪告诉记者。

 


首演成功背后的那些剧院人
 

黄浦的很多剧场,以前只是为演出提供舞台的地方,近几年已经开始参与原创剧目的制作。尽管制作原创剧目的难度不小,但上海大剧院每年都坚持要有参与制作的原创剧目在“主场”上演。
 

“大剧院有自己的定位,这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演出舞台,更要让作品通过与剧院的合作而得到品质提升。”钟亦聪告诉记者,大剧院节目部从剧目策划、制作、运营的第一阶段就已参与其中。“剧团负责做内容,大剧院做包装和营销,使艺术作品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无论是首演还是原创,上海大剧院对这些合办剧目实行项目制管理,每个项目都有主要负责人,对于每个来沪的演出充当了桥梁和监督的角色——剧目来沪之前,他们是“桥梁”,策划引进剧目,谈判联络洽谈,最终确定合作;剧目来沪以后,他们就是“监督”,为外国剧团办签证、找翻译、交流舞美和演出细节、保障演出后勤,最后送他们离开上海,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未知与意外。
 

音乐剧《妈妈咪呀》2007年来上海首演时就曾遭遇过重大“危机”。“音乐剧巡演一般会带几组卡司,然而当《妈妈咪呀》在上海演出场次过半时,女主角A、B、C角却同时病倒了,于是剧院与演出团队紧急协商,连夜从美国调演员来上海救场。”救场如救火,在大剧院和各方面的紧急协调下,候补演员仅用一天就赶到了上海。“这部剧共演出了31场,中间只是停演了一场,后面全都接上了。”
 

首演看起来风光,但每个剧目最终能顺利在上海上演,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一个剧团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会紧张,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也会特别谨慎,这种心情我们都很理解。”对于不同国家剧团的脾性,钟亦聪早已了然于心。

 


把全球演过的剧目都带到上海
 

2002年,上海引进第一部西方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21场,如今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在当时来看音乐剧的人并不多。”钟亦聪说。
 

这种忐忑,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也有。他告诉记者,当2011年文化广场重新开放并以音乐剧为定位时,他的内心十分忐忑:有那么多音乐剧可以演吗?只演音乐剧能支撑起一个剧院的运营吗?
 

2011年,文化广场年末大戏引进了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连演24场。虽然盈利不多,但让费元洪相信,非英语音乐剧在中国也有一席之地,只要作品够好,推广得力,就会有观众。2013年,为了引进《剧院魅影》,文化广场冒着风险,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最终《剧院魅影》在沪上连演64场,造成了持续的轰动,也让文化广场作为音乐剧专业剧场的品牌真正树立起来。
 

近年来,上海已经培养起了一批稳定的音乐剧受众。一些题材相对冷门的剧目或新兴大剧第一次走出国门都来到黄浦首演,大众对音乐剧的接纳度也逐步提升。
 

对于上海大剧院来说,目前剧院已拥有成熟的节目运营团队、内容营销团队以及全国领先的舞台技术团队。“剧院不只是承载剧目的舞台,更应该在内容管理、舞台技术、宣传营销、艺术教育和观众培养等方面形成体系。”上海大剧院负责人表示,在环人民广场区域目前比较成熟的还是各大剧场,然而在百老汇或伦敦西区,成熟的不仅是剧场,还有健全的制作公司、演艺团队、内容营销等全链条环节。“我们希望黄浦能打造全链条的演艺生态,把在全世界的剧目都带到上海来。”

栏目主编:唐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