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上海有个全国最高密度剧场群,走过一条马路,就能走进一座艺术殿堂
分享至:
 (1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8-10-09 17:02
摘要:黄浦区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拥有过国内数量最多、市场最火的剧场,涌现过一大批名家名团名作,堪称我国南方最大的“戏码头”。时至今日,这里仍是上海演艺生态的繁盛之地。

 

在上海的16个区当中,黄浦区是面积最小的一个,但这里有着上海最高的剧场密度。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素以剧场云集而闻名全国,现有剧场和展演空间近40处,初步形成“一中心、五集群”发展格局,是上海乃至全国演艺文化底蕴最深、剧场密度最高、演艺市场最火的文化品牌。


然而,高度集聚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数字,更意味着让生活在此地及周边的人能置身于一个“文化环”当中:出门步行5分钟、10分钟便能轻松走进一所艺术殿堂,享受一场艺术盛宴。

 


10分钟走进一座艺术殿堂
 

黄浦演艺空间的集聚,从一组数字就能看出。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4个,是全国最高密度剧场群。区域内主要剧场年均演出总场次约3000场,占全市剧场演出总场次的1/5,平均上座率高达七成;其中戏曲、音乐剧、音乐会占全市1/3以上。这样的密度,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来说能带来什么?
 

 

周静怡是一名在淮海路上班的白领,工作之余,她是一位音乐剧、话剧的爱好者。公司对面是兰心大戏院,过两条马路就是文化广场、白玉兰剧场。如果遇上有全球首演的剧目来上海,她还会到上海大剧院去观看。下了班,她从公司出发,步行10分钟便到达上海大剧院,还能赶上晚上7时上演的音乐剧。这种便捷性让看剧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平均一个月要看五六场演出,同一个剧如果在不同的剧场上演,我还会去‘二刷’。”
 

今年5月11日,由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黄浦区文化局、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上海黄浦国际音乐剧节”正式启动,这对周静怡等音乐剧迷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届时,音乐剧节将充分统筹环人民广场的剧场空间,让市民走过一条马路,就能看一场剧。
 

从家门口,“10分钟走进一座艺术殿堂”,这种文化体验也在黄浦区自2016年制定的《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得到体现。按照规划,“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将按照“一中心、五集群”展开布局。

 

“一中心”是指围绕人民广场的1.5平方公里,作为演艺活力中心区域。目前,在人民广场演艺活力中心区域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包括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天蟾逸夫舞台等地标性设施,人民大舞台、共舞台、新光影艺苑等活跃的大中小剧场,以及大世界城市舞台、曲艺茶馆、非遗剧场等特色化演出空间。
 

而在“一中心”之外,黄浦还围绕外滩源、老码头、新天地、复兴路等空间,形成外滩集群、创意码头集群、世博滨江集群、新天地集群、复兴路集群。
 

不久前,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总体部署,黄浦区为环人民广场地区特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名称,该地区将打造成最具上海文化标识、最有国际影响的演艺集聚区。

 


老剧场更新,注入新血液
 

今年,百年天蟾逸夫舞台开启大规模整修时,戏迷们的一句“天蟾,我们等你回来”成为最动人的临别寄语。有一种说法,“黄浦老百姓最恋故土”,其实最让他们依恋的,是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剧场,以及昔日在老剧场里看剧的味道。
 

著名戏剧艺术家毛俊辉从小是在黄浦浓郁的戏剧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在他的记忆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浦的演艺生态非常活跃。“小时候,我家住在南昌路,过一条马路就是国泰戏院,再过两条马路就是兰心戏院。”看戏对他来说,也就是过一条马路的事儿。
 

 

“昔日这里到处都是剧场和戏院,戏剧每天都在各处上演。”毛俊辉从小是看戏长大的,那时候还没有电影和电视,他就痴迷于各种舞台戏剧,从传统京剧、昆曲到各种类型的地方戏,他都有所涉猎。正是黄浦戏剧文化对他从小的耳濡目染,才成就了今天的香港“戏剧之父”。
 

后来,毛俊辉举家迁往香港,但他依然念念不忘黄浦的老剧场。“我有时间就会来上海,与其说看戏,不如说是想看看这些老剧场。”2015年,毛俊辉应黄浦区政府的邀请参与黄浦区 “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计划的设计。“我一听到这个计划马上就飞回来了,希望能帮助黄浦重现当年戏剧繁荣的景象。”
 

翻开“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地图,21个文化场馆犹如珍珠般散落。在这些亮眼的“珍珠”中,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长江剧场等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剧场先后完成修缮改造并逐步投入运营,老剧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位于北京东路780号的黄浦剧场,已经有83年的历史了。如今走进剧场,从水门汀地面、环绕扶梯和大吊灯中,还能依稀辨识出它最初的模样,但改造后的二楼中剧场和全新的黑匣子剧场却带来了功能的极大转变。
 

 

地处黄浦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牛庄路704号,上海京剧“四大舞台”之一——88岁的老剧场中国大戏院在精心修缮6年后,也在今年6月重新开放。大戏院修旧如旧,恢复了1930年代初建时的样貌。而回归演艺市场后,中国大戏院定位于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与周边剧场形成错位竞争。
 

“黄浦的演艺生态有它的历史积淀。”毛俊辉说,这种历史积淀来自那些历经风霜保存到今天的老剧场,那些曾经每天都在华灯下上演的戏剧,以及流传了半个世纪的戏剧文化。

栏目主编:唐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