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王家厍与张家宅,消失在历史中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8-09-29 19:14
摘要:2001年,随着动迁,邹振环一家离开张家宅。之后,曾经阡陌纵横的居民区成为一片建设工地,新大楼拔地而起,曾发生在这里的风云人物传奇和无数平民百姓的故事都随之四散。 而就在改变邹家命运的1978年,日本纪录片大师牛山纯次选择以张家宅地区作为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期上海的经典案例,拍摄了纪录片《上海新风》。张家宅及其建筑虽然大多已经消失,但关于这里的影像和记忆,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城市的深处。

1978年9月底的一天,在上海市机电一局标准件模具厂内,像往常一样,机器轰鸣,工人干活。忽然,车间上方的大喇叭响起,播出了车工邹振环的名字,要求他即刻去人事处报到。

在人事处办公室,干部递给邹振环一封信,这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邹振环道谢接过通知书后,申请用厂里的电话给父亲所在的厂打了电话。此时,西南联大经济系毕业的父亲正被下放劳动,在厂里打扫厕所。

这是改革开放元年,恢复高考第二年,这个时刻,对于邹家来说,是命运转折的时刻。

几天后,报喜的卡车开到了北京西路,要到邹振环家门口。但整个张家宅支弄太窄了,卡车没法驶入。送喜报的同厂工友纷纷从车上跳下来,一路敲锣打鼓走到邹家。

这一片人们敲锣打鼓走过的区域——王家厍/张家宅地区,如今已经在城市建设进程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和商品房。



这些记录过邹振环父亲低头走路的街区,这一片见证了邹振环光耀门楣的小巷,这些承载了许多此地居民生活、劳动和渴望的房子,现在都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在今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邹振环作了 《大上海的小街区——“王家厍”/“张家宅”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发言,逐一考证了这一街区的由来,也是向这个曾养育过他的地方作一次致敬。





邹振环的父亲邹逸涛是1947年到上海的。

这位宁波青年于1940年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一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联大学生投笔从戎的高潮中,他报名参加了第四期战地服务团译训班。这个训练班为配合援华英美盟军工作而特设,征调全国各大学文法学院毕业生和外语系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及英语较好的学生报名服役一年。邹逸涛入伍从译,他服务的对象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志愿航空大队即飞虎队。

1943年,邹逸涛回校继续求学,1945年7月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国民政府设立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工作。1947年总署任务完成,邹逸涛当时供职的杭州浙闽分署解散,他和妻子便离开浙江到上海,在亲戚开设的企业里担任管理工作。

在寻找住处时,邹逸涛自然而然也就循着亲戚的推荐,入住张家宅地区西部的融和里20号。这是一片建造于1925年左右的石库门建筑,风格介于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之间,既有木窗的格局,也有卫浴设施和宽敞的天井,内部设施都优于周边同时期建造的同批建筑。据说,20号和隔壁的22号,是建造此弄堂的营造商为自己和家属建造的自留住所。

父亲抵沪10年后的1957年,邹振环在这里出生。同年,邹逸涛的弟弟,当时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邹逸麟,随谭其骧教授来上海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工作。日后,邹逸麟成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名教授。战乱时期分散各处的家族成员,渐渐在这里汇合。



张家宅地区有两个会概念,一是一条大弄堂的名称,指位于北京西路、石门二路、新闸路和泰兴路这样一块区域,面积大约0.6平方公里;二是一个大街区的名称,指张家宅街区(后来成为张家宅街道划分的依据),即东起成都北路,西至戈登路(Gordon Road,后改为江宁路)周边地区,南濒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北临新闸路山海关路。张家宅的名字最早出现在1908年的《申报》上,或以此地曾有过的一条张家宅浜(1931年填平)而得名。



有趣的是,张家宅地区曾经有另一个名字——王家厍。1843年后,英殖民主义者越界筑路,英沙逊洋行于此购地建造起英式住宅数十幢。至租界扩界前,上海大地产商程谨轩于1900年前后购进大量土地,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两侧建起花园洋房和里弄房。以石门二路为界,路东称为东王家厍,路西称为西王家厍。但人们习惯称卡德路东为“东王家厍花园弄”(今北京西路 605弄,后简称“东王”);西为“西王家厍花园弄”(今北京西路707弄,简称“西王”)。根据《上海大辞典》记述,王家厍大致范围以静安寺路、卡德路一带为中心,东到大田路,西近麦特赫斯脱路(Medhurst Road,后称泰兴路),南至静安寺路、凤阳路,北至爱文义路(Avenue Road,1945年改为北京西路)。王家厍和张家宅的空间基本重叠,但中心略有不同,后者不再是卡德路和静安寺路,而是向西北移动了约300米,即后来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张家宅路为中心。

时移世易,王家厍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张家宅的名字。随着张家宅的消失,如今境内唯一留下历史痕迹让人有所联想的,就是今日著名的点心店王家沙。



程谨轩发迹之时,曾在静安寺路一带建诸多私家花园洋房,其中著名的“丽都花园”于1936年开幕,在开张后曾举办过荣丰纺织染公司总经理章荣初儿子的婚礼和杜月笙的六十大寿。随着有钱人纷至沓来,这一街区令敏锐商人嗅到机会。

丽都花园

1914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建造夏令配克影戏院,于1926年租给了张石川、张长福等人发起的中央影戏公司。不久,中央影戏公司又把夏令配克影戏院转租给爱普庐影戏院的主任郝思倍。1932年,谢葆生、马岩卿在卡德路新闸路转角创办卡德池(也称卡德池浴室或卡德浴室)。程谨轩还在静安寺路、卡德路口建成当时最先进时尚的带电梯的九层英国式公寓大楼,以程氏之孙的英文名字“Denis”来命名,音译为“德义大楼”。1920年代,他在卡德路 (石门二路)东侧建成1幢七层公寓,名卡德大楼,作为英租界高级警官寓所。卡德路因此渐渐成为张家宅街区附近最为繁华的一条街。

夏令配克影戏院

今石门二路东头的育才中学,是1901年由英籍犹太富商嘉道理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创办的,时称育才书社。1909年工部局议设西区华童公学,1910年嘉道理又出资白银2.5万两,在山海关路和卡德路交界处购地10亩,建造了带有操场的三层教学楼一幢。1912年竣工后,即将育才书社迁至新校址,并交工部局管理,取名工部局立育才公学,即育才中学的前身,专收走读华童,开创了上海新式学校之先河。

1929年前后,爆发金融危机,程氏家族投机失利,程谨轩的长孙程贻泽将位于麦特赫司脱路 (今泰兴路)306号花园住宅作价后还债,转手被青帮人物高鑫宝改做娱乐场所,被命名为“丽都花园舞厅”。张家宅第一富商之位易主不久,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昔日热闹的夏令配克影戏院一度被用作难民所。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接管夏令配克影戏院,由伪中华电影公司经营。掌管丽都花园舞台的高鑫宝被汉奸暗杀。嘉道理家族在沪所有产业落入日本人之手,嘉道理死于日本人的集中营。

此时,远在昆明,正是青年邹逸涛和无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为国效力之际。他何尝想到,战事搅动无数人的命运,自己和后代将和遥远的上海的这个街区发生联系。

邹逸涛人生最后的日子在张家宅度过。平反之后,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重新有机会使用青年时熟悉的外语。2001年,随着动迁,邹振环一家离开张家宅。同年,已改名沪江浴室的卡德浴室随着张家宅街区改造被拆除。不久后,曾经阡陌纵横的居民区成为一片建设工地,新大楼拔地而起,曾发生在这里的风云人物传奇和无数平民百姓的故事都随之四散。

也就在改变邹家命运的同一年,1978年,日本纪录片大师牛山纯次选择以张家宅地区作为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期上海的经典案例,拍摄了《上海新风》纪录片。40年过去了,张家宅及其建筑虽然大多已经消失,但关于这里的影像和记忆,却依然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城市的深处。


邹振环,1957年出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翻译出版史专家。1999年,博士论文《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入选 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997年,《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获首届上海历史学会“学会奖”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