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同传造假只是误会?翻译专家谈科大讯飞被误解的“人机耦合”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18-09-28 21:41
摘要: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看来,“人机耦合”势不可挡,“汽车问世后马车夫没有失业,他们学会开车了。”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落幕,科大讯飞却陷入了同传造假的疑云中。近日,一位同传译员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质疑科大讯飞造假,称科大讯飞在上海的一场会议中使用的翻译并非AI人工智能翻译,而是将同传译员的翻译识别成文本,再由机器合成声音并朗读。

一位同传译员在网络上发表文章质疑科大讯飞造假,图片为该网友提供。

 

对此,科大讯飞公司在官方微信上发布题为《真金不怕火炼,科大讯飞没有造假》的文章,回应近日关于该公司AI同声传译造假的说法。科大讯飞表示,从未“隐瞒”转写同传声音,并认为“人机耦合”模式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看来,“人机耦合”势不可挡,“汽车问世后马车夫没有失业,他们学会开车了。”

 


 

【什么是“人机耦合”?】

 

在科大讯飞回应中反复出现的“人机耦合”是什么?据了解,“耦合关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大讯飞智能会议体系共有两种翻译方式,一种是离线翻译,现场全自动翻译并同步展示在屏幕上,没有任何人工同传参与;另一种则是讯飞“听见”设备提供语音识别技术,转写译员口译内容并在会场大屏呈现。后一种就是讯飞所说的“人机耦合”模式。

 

据了解,在会议中使用类似的“人机耦合”模式已有不少尝试,探索人与机器的深度耦合也已经成为了业内的前沿趋势。据张爱玲介绍,早在去年10月,上外就与科大讯飞一起成立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科大讯飞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 通过机器与人的协作,探索培养译员、辅助译员工作的新方式。

去年10月,上外就与科大讯飞一起成立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科大讯飞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右二为张爱玲。

 

实验室成立以来,上外已经在多个研讨会和比赛上尝试使用科大讯飞提供的口译装备。在去年11月举行的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上外和科大讯飞技术人员合作使用了“听见智能会议系统”,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会议内容的实时转写。“上外的同传老师在同传箱做同传,她们的声音接入“听见”系统,由系统智能识别出来的中文文本在屏幕上投映,在场的听众可以选择通过耳机听同传老师的处理结果,也可以选择看屏幕投映的识别结果,大家都觉得很新奇。”张爱玲说。

 


 

【人工智能翻译时代到了?为时尚早】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像空气一样充斥于各行各业,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讨论也从未停歇。不过,在不少业内同传译员看来,人工智能翻译还面临着不少瓶颈,目前尚不足以对训练有素的专业译者构成挑战。在上外英语学院讲师赵璧看来,在理解自然但表述不规范的文本、信息重组、实现交际功能、创造性等方面,人译的能力和表现仍然是人工智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人工智能也会变‘懵’”,张爱玲告诉记者。在9月初上外举行的多语种接力同传国际友谊赛中,讯飞设备所搭载的翻译系统作为“神秘选手”参与比赛,在同传工作箱里,与20余所国内外翻译和外语院校同传译员同台竞技。不过,这次人工智能却被难住了。

 

在英到中同传的比赛环节,由于输入的源语字正腔圆、句法标准,机器同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让在场的资深专家印象深刻。然而,中到英的比赛中,赛手把非中文源语处理成中文后,再由其他赛手译入其他参赛语言。讯飞系统接入的接力中文不够标准,面对这段有口音的中文,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环节就碰到麻烦了,除了“口音”问题,在遇到同音字识别、环境比较嘈杂,以及中英文夹杂的情况,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率也会有所下降。

 

在一些创造性的用语上,人工智能往往也会出现“辣眼睛”的翻译,比如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腾讯提供的翻译系统就误将“一带一路”翻译成了“一条公路和一条腰带”,闹了不少笑话。此外,人工智能特有的“机械”的语调方式,也无法骗过人们的耳朵,让不少人觉得无法适应。

 


 

【与其回避,不如学会使用人工智能】

 

在张爱玲看来,由于人类的创造性,语言是动态的,每天都有人工智能无法理解的新用语出现。此外,每段话都有其情景语境,人工智能现在还无法拥有人类所具备的场景记忆,要做到“信、达、雅”还有很大差距。

 

不过张爱玲也坦言,在语音清晰、句法标准的新闻同传、会议演讲、电影台词等中,人工智能翻译的准确率都很高,“这些翻译信息完整,译语流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张爱玲说。

讯飞听见标语:所听即所见

 

另外,机器还有“过目不忘”、记忆量惊人、永远不会疲劳等优势。怎样利用这些优势,充分赋能?张爱玲告诉记者,目前学校与科大讯飞的联合实验室正在探索“人机耦合”的方式,让机器作为助手,帮助人来学习完成口译任务。比如,在遇到有大量专有名词、数字的段落时,可以利用机器记录并标亮,减轻译员的认知负荷,使译员能够更好地腾出精力来分析解读源语发布者的言外之意等。

 

“我们无法阻止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其回避,不如去接纳和引导它。”张爱玲说。如今,不少译员还将人工智能视为额外负担,认为不是机器帮人类,而是人类在帮助机器。在张爱玲看来,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大家可以抱着更为包容的心态,去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据了解,为了让年青一代的同传译员适应“人机耦合”,目前上外高翻学院正在尝试丰富相关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以及核心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熟悉适应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相长。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