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品区•连连看 | 嘉青松:上海西郊哪一幅“江南画卷”更能打动你(上)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茅冠隽 2018-09-23 06:30
摘要:嘉定气质硬朗,但不失精细,就像一幅水墨工笔画。在其境内,文化是深入城市肌理的,经过了精雕细琢,经得起细细品味。青浦境内,古意盎然,处处江南水乡风情,就像一幅水墨写意画。而松江近年大手笔不断,就像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手法,浓墨重彩,引人注目。

“嘉青松”,是嘉定、青浦、松江的简称。它们由北向南,携手连成一片,构成了西上海的一个核心圈层。

 

长期以来,在人们口中,这三个区为何时常被连在一起?在笔者看来,除了地理区位上的接近,更多还是因为人们窥见了它们在“基因”上的共通,以及在漫长的岁月里灵魂和气质上的趋同。

 

追溯历史,“嘉青松”古风浓郁,整个就是一幅展现江南文化的水墨画卷。松江和青浦分别有着“上海之根”、“上海之源”的名头,而有着800年建县史的嘉定也毫不逊色,区内的南翔古镇在明代就有了“小小南翔赛苏城”的美誉。

 

到了现在,“嘉青松”充满活力,又一起成了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产业界人士看来,这三个区处于长三角的内核地带,是上海“五个中心”功能建设向外辐射的第一外圈,更是国际制造业在长三角战略性布点的第一站点,潜力巨大。

 

着眼未来,三个区在各自的“2035规划”中,更是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似目标:做“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处身同一个赛场,“你追我赶”精彩刺激。对于西上海的“三兄弟”,你最看好哪一个?

 

广富林文化遗址。


(一)江南文化,谁的“家底”更深厚?

 

时至今日,“上海人”大致分三种:“新上海人”、“上海人”和“老上海人”。如果要问,最“老”的上海人在哪里,有一种回答是:嘉定、松江、青浦。

 

松江较早就喊出了“上海之根”的口号

 

位于松江境内的二陆草堂。

据记载,松江府是中国元代设立的地区行政建制区,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佘山脚下一个叫广富林的小村落里,村民们开挖河道时的发现,更是将上海有先民生活的记录推到了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一支新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由此诞生。“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进一步给“上海之根”盖章。

 

广富林文化遗址和其中的展品。

不过,青浦人可不太服气:按照6000年前上海从西到东逐渐成陆的进度来看,青浦显然早于松江,青龙港(今青浦白鹤)作为外贸大港曾经也是烜赫一时;更重要的是,从上海三大考古学文化命名地的历史长度看,青浦崧泽文化(约5500年前左右)也比松江广富林文化(约4200年前后)和闵行马桥文化(约3700年前后)要早得多,那里的考古发现了上海“第一人”、“第一屋”、“第一井”、“第一谷”。

 

青浦商榻的阿婆茶。

青浦的普济桥。

于是,青浦的“上海之源”,也逐渐得到了外界认可。

 

嘉定虽然没有“根”和“源”的名头,但也有800年的建县史(南宋嘉定十年建县)。

 

嘉定区的法华塔。

彼时的嘉定县属于苏州府,而苏州府是江南地区最发达的区域。据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苏州府属各州县的市镇十分稠密,其中就有嘉定县的八镇九市,到了万历年间又增加到十七镇三市六行——大量的“市”由于规模巨大、地位重要,逐渐升格为“镇”,因此“镇”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比如真如、娄塘、新泾、广富、纪王庙等“市”都升格为了“镇”。千年古镇南翔在明初的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嘉定县各市镇之首,镇上布庄林立,是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

 

南翔留云湖。

嘉青松地区的古镇,一个个名气也是响当当的。早在1991年,上海市规土局组织编制《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将朱家角、南翔、松江、嘉定四个镇推荐为首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获市政府批准。注意没,它们全部都散落在嘉青松板块内。除了这四个古镇,近年来,松江的泗泾古镇、青浦的金泽古镇也备受关注。泗泾镇内,拥有《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而金泽镇则被称为“江南第一桥乡”,至今保留着“两街夹一河”的古朴格局,走不了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座古桥。

 

如今,嘉定的汇龙潭、法华塔、秋霞圃,松江的方塔园、醉白池、广富林,青浦的青龙塔、福泉山、放生桥,不仅承载了上海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来的沧桑巨变,更是江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活化石”。

 

朱家角古镇。

一开始,我们就将这三个区比作了江南水墨画,但其实,三幅水墨画的“气质特点”各有不同。

 

嘉定气质硬朗,但不失精细,就像一幅水墨工笔画。在其境内,文化是深入城市肌理的,经过了精雕细琢,经得起细细品味。

 

比如“沪上颜值最高图书馆”——嘉定图书馆,“外面像公园,里面像咖吧;远看像水景公园,近看像湖畔度假村”。从空中俯瞰,它是一本本翻开的书籍,外墙是淡灰色拱形特制窑砖做成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之外,是有现代感的玻璃幕墙,有江南文化气息的同时又有现代风貌。整个图书馆有18个中庭,中庭里面竹叶青青,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内部功能上,除了一般大体量的成人阅读,它还有少儿图书馆、视障图书馆,盲人也可以在里面阅读。图书馆目前藏书146万册,去年接待读者204万人次,一年举办700多场活动,人气非常旺。

 

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李华成 摄

青浦境内,古意盎然,处处江南水乡风情,就像一幅水墨写意画。走进朱家角古镇,只见老街依水旁河,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置身其中,不必细瞧,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千年之前。

 

“佘山大境界,问根广富林”。大气磅礴的松江,不仅大手笔打造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等大景,去年更制订了“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文化项目,打造以“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和影视之都”为特色的文化名城。这就像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手法,浓墨重彩,格外引人注目。

 


(二)三座新城,你更喜欢哪一个?

 

有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上海如今近400个轨交站点中,站名中带“新城”字样的,只有三个,分别是9号线松江新城站、11号线嘉定新城站和17号线青浦新城站。即便刨除样本选择偏差,这依然是一件有趣的事。

 

地铁11号线从上海嘉定延伸到了江苏花桥。

上海规划的郊区新城共有9座,它们建设和成长的节奏有快有慢。有的如今已实现了“三级跳”,从近郊完成了到郊区新城、到中心城区拓展区、再到主城片区的转变,轨交站名里自然不会再带“新城”;有的新城建设速度缓慢,轨交线路长期画在图纸上、留在规划里,尚未落到实处;还有的新城则悄然变成了“核心镇”,别说还没通轨交,就算通了也不会有带“新城”字样的站点。

 

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虽然起步有早有晚,但目前均已初具形态,功能日渐完善,生态宜居优势逐步突显。

 

也正因为此,篱笆、宽带山、天涯、百度贴吧等各类论坛上,逛逛上海本地板块,总能发现人们在乐此不疲地讨论这样的话题: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和青浦新城,你们最看好哪一个?哪个更适合居住?此类帖子往往一刷就是好几屏,足见“竞争”之激烈、比较之艰难。

松江新城。张哲伦 摄

起步于2000年前后的松江新城,是上海最早启动规划建设、也是率先基本建成的市郊新城。在外界看来,松江新城的特点和优势十分鲜明:因为一开始就注重规划引领,所以各板块定位明确,道路开阔,风景宜人,整体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想要置业安居的年轻人来说,这里较早就开通了轨交9号线,还有着市郊第一家三甲医院,松江大学城紧挨着,这里多年前就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安家在此,旁边还有泰晤士小镇、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辰山植物园、广富林郊野公园等休闲度假景区,光想想,幸福感就满满的。

 

松江现代有轨电车。

松江泰晤士小镇。

嘉定新城虽然起步没那么早,但重在“起点颇高”。如今,这座新城里有不少网红地标,比如“高大上”的保利大剧院、有“沪上最美图书馆”之誉的嘉定图书馆、烟波荡漾的远香湖、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韩天衡美术馆……这些公共设施的落地,让生活在嘉定的人们也能享受到中心城区般的生活品质。“城市精美成长”是嘉定近年的发展目标之一。想象一下,端一杯香茗,在“沪上最美图书馆”——嘉定图书馆里小憩一会儿,翻几页书,看倦了极目远眺,烟波荡漾的远香湖美景尽收眼底。兴致来了,可以去环湖彩色健身步道上散散步,感受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舒爽。夜幕降临,还可携三五好友,一起去保利大剧院看一场世界级水准的音乐剧,这是何等的惬意!

 

青浦莲湖村。

青浦的淀山湖新城,与“水”有很深的渊源,光听听名字就令人向往。但多年来,这座新城的建设进程相对较慢,有人说是因为缺乏规划引导,有人说是因为“一城两翼”的战线拉得太长,三个板块虽然一直在各自努力,但很容易给人东一下、西一下的感觉,难以整体出形象。客观来讲,之前,相比松江新城、嘉定新城,淀山湖新城的发展的确有些滞后,但到了眼下,随着大虹桥的崛起,随着轨交17号线的开通,这座新城的后发优势将会明显凸显出来。

 

青浦淀山湖畔。

根据青浦2035规划,未来的新城格局仍是一城两翼,其中一城是中部的青浦城区,东翼是属于上海主城区的西虹桥商务区地区及毗邻地区,西翼是以朱家角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地区。相比嘉松两区的城区,青浦城区拥有4个轨交站点,而且都在地下,周围预留的可开发空间不小,产城融合优势明显。而东部的西虹桥地区,属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的一部分,作为上海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势也是另外两个区所不具备的,那里迄今还有几个平方公里的商务区预留空间,未来不容小觑。

 

毋庸置疑,一条条轨交线的到来,“牵动”了上述三座新城的快速崛起。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钮心毅的研究,上海的“通勤圈”正在日益膨胀,单从嘉定新城的职住空间关系演变就可看出。早在2011年,嘉定新城还是个居住、就业足够“自给自足”的独立区域,80%以上居住者的就业地就在新城内,少部分在嘉定区内新城以外,只有极个别人在市中心城区工作。6年过后,嘉定的人员通勤流动明显增强,并沿着地铁11号线的走向东进。大量嘉定人选择在11号沿线及3、4号等换乘线路周边就业,甚至最远沿2号线到了浦东的陆家嘴、张江。

 

松江亦是如此。从地铁9号线的松江新城、大学城、泗泾、九亭一路向北,不断有人上车前往漕河泾甚至徐家汇工作。在这两地集聚就业的松江居民,不比在松江新城就业的本地居民密度低。影响郊区新城职住空间的因素有很多,但地铁的存在和发展绝对是核心因素之一。数条联系着市区和郊区的地铁线,让地域间的联系更紧密,人的通勤选择范围更广。

 

如果以“本范围内居住并就业人口比外来就业人数和外出就业人数的总和”来定义“独立指数”的话,嘉定、松江的“独立指数”近几年都在下降,意味着这些区域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与中心城区的通勤联动性越来越强。青浦的独立指数变化倒是不大,而且有微微上升的趋势,这也许是因为17号线的“年龄”尚小,去年底刚开通,不像9号线和11号线那样已经让松江新城和嘉定新城的人们的出行方式普遍发生了变化。

 

这不禁让人有些困惑:这些年来,人们对市郊新城的“产城融合”寄予厚望,因为,只有大幅提升产城融合的水平,才有利于推动职住平衡,缓解每日上下班的“潮汐现象”,而地铁的到来似乎让这样的设想成为了伪命题?笔者认为,对于一座市郊新城来说,产城融合的努力,和快速交通网络的更加发达,并不是矛盾的,二者只有齐头并进,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自由选择,而不是被迫作出某一种选择,要么不得不偏安于市郊新城,要么只能每天奔波于中心城与新城之间。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嘉定保利大剧院。嘉定区供图。
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分别由嘉定区、青浦区和松江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