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学了3年高铁乘务,竟被告知“无此专业”,职业教育就能这么当儿戏?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8-09-18 19:54
摘要: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的当下,高铁乘务变成旅游管理专业,所改变的绝不仅仅只是专业名称,更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好不容易才累积起来的部分信任。

都说“假大学,毁一生”,然而即便没有落入“野鸡学校”的陷阱上了真学校,也有可能读到“假专业”。

 

据报道,江苏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几十名已经在高铁乘务专业学习了三年的学生,最近却被学校告知没有高铁乘务专业,必须要转成旅游管理专业才能获得毕业证。而根据今天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的最新通报,涉事学院既有三年制大专也有五年一贯制高职办学,江苏省教育厅只批准了该校三年制大专高铁乘务专业,并没有批准该校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高铁乘务专业。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的当下,高铁乘务变成旅游管理专业,所改变的绝不仅仅只是专业名称,更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好不容易才累积起来的部分信任。毕竟,学了三年的专业,到头来拿到的却是另一个专业的毕业证,如此形同儿戏的职业教育,谁还敢上?

 

相较于本科和专科院校,高职院校面临不少难题,而“生源短缺”无疑是诸多难题中最大的一个。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理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距离更近、结合更紧密的特有优势,在夹缝中谋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不过,一些高职院校却动起了歪脑筋,导致高职招生乱象丛生——部分高职院校刻意模糊办学性质,虚构计划外招生,混淆成教、自考、函授以及全日制的学历性质;有些学校还会“买人头”,向拉来学生的人支付一定费用。近年来,关于高职招生乱象的相关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包括“参观高职校即被录取?安徽多名高中生无法高考”“高职招生:生源‘买卖’渐成新常态?”等。

 

此前高职招生虽乱,但至少还都是实打实的“真学校”与“真专业”。而像明达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在明知没有设立高职高铁乘务专业的情况下,却依然敢把学生骗过来,然后再以旅游管理专业打发出去,这样的“神操作”相当罕见,也暴露出个别职业院校虚假宣传招生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严重的问题,自然不能轻轻放过。有几个问题,涉事学校仍有必要认真回应。

 

据悉,涉事学校已经连续数年使用假专业违规招生,而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该校同样设置了高铁乘务专业。这些年来,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高职高铁乘务专业,如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校录取通知书以及招生简章上,又如何躲过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眼睛?

 

面对学生和家长关于“假专业”的追问,涉事高校不仅“理直气壮”,甚至还将学校的责任全部强制转嫁给学生,用学籍和学位证书作为要挟,强迫学生签订转专业协议,这背后嚣张的底气从何而来?

 

再退一步说,即便学生愿意转专业,面对两个差别巨大的专业,如何保证从零开始的学生在一到两年时间内顺利毕业,难道该校的毕业证就那么容易发放?

 

其实,对于职业院校虚假宣传招生问题,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予以禁止。如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曾印发关于《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明确要求“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不以虚假宣传和欺骗手段进行招生,杜绝有偿招生等违规违纪现象”。

 

禁令虽然已经不少,但实际效果却难言乐观。这背后自然有一些高职院校有悖教育伦理,片面以利益为导向等原因,但深层次原因还是一些政策的执行出现了问题。

 

就以高职自主招生政策为例,设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办学信誉较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享受“特权”,招录到更具职业潜质的学生。不过,到了最近几年,“救市”的实质作用逐渐取代了正面激励的引导。这一“特权”逐步被各地教育部门分赋给了“省示范”“省骨干”,部分省市甚至还赋给了生源面临较大困难的弱势院校。

 

在生源“僧多粥少”的背景下,自主招生就被一些脱轨运行的高职院校视为抢生源的“救命稻草”,甚至沦为“以假乱真”、逃避监管以及进行欺诈行为的工具。

 

当然,这并不代表相关主管部门就没有责任,至少在“假专业”事件中,造假行为已经如此明目张胆地持续了好几年,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却依然没有及时发现,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或许更值得反思。

栏目主编: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