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美白”还是“美黑”,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答案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江隐龙 2018-08-29 15:45
摘要:夏天快过去了,你是不是又在为晒黑这件事懊丧不已?回望人类审美文化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以白色为美。就连拥有健康棕色肌肤的非洲人,现在仍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美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健康代价。

给我一颗飞云丹

 

中国人向来以白为美。《诗经·硕人》中形容美人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粗看之下,只有“凝脂”这个词与白色相关;其实不然,“柔荑”指的是白茅的芽,“蝤蛴”指的是天牛的白色幼虫,“瓠犀”指的是白色而整齐的瓠瓜籽——隔着千年光阴,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先秦古人为了形容这位“硕人”的白,绞尽脑汁找了这么多来自大自然的注脚。

 

宋玉在其名篇《登徒子好色赋》中挥毫写下“著粉则太白”、“肌如白雪”,后一句依然是对白色的沉迷,前一句则体现了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习惯使用“粉”来增白了。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热衷著粉的男性也不在少数。三国时期曾有一美男子何晏,面容细腻洁白到魏明帝怀疑他涂了“粉”,以至于要在夏日请他吃一顿热汤饼以探究竟。何晏因此得了个“傅粉何郎”的雅号。

 

就像如今的女性有“散粉”、“粉饼”等各种化妆品,古代的“粉”也不简单。大众一些的有“米粉”——当然不是吃的那种“米粉”;贵族一些的有“珍珠粉”、“檀粉”。当这些中规中矩的“粉”难以满足古人日益增长的美白需要时,一些剑走偏锋的“黑科技”就出现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汞粉和铅粉。你或许会问,这玩意儿真有人用吗?那是当然,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所载,早在先秦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曾涂过一种“飞云丹”,这就是“烧水银作粉”制成的。后来,精通炼丹的方士们更是玩出了花样。比如东晋的葛洪,提出以铅粉拌猪油,再加上鹰屎白、燕窠草等物烧成灰,“和人奶涂之”,不仅能美白还能抗皱……这么复杂而极富想象力的药方,亏他能想得出来。

 

此外,古代日本艺伎所著之“粉”主要原料也是白铅,有时还会辅以水银。她们当然知道这些都是毒物,只是为了美白,就“拼将一生休”了。

 

放血也能美白

 

相比之下,欧洲人的肤色总体偏白,他们对美白的追求会不会不那么偏执?

 

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期,白色就是美的标准色。如《荷马史诗》中的天后赫拉就有“洁白如雪的玉臂”——虽然这也没能栓住她爱人的心。

 

在古希腊,诗人们曾描述过专门从事交际的“赫泰拉(专职女伴)”阶层的妆容:“她们如果在夏季外出,汗会顺脸而下,在头颈里流成红色的皱纹。而头发拂其面,竟成白色。”从中不难品啜出古希腊人对白色的迷恋。

 

“赫泰拉”们青睐的铅白,取材于铅,工艺异常繁复。古希腊“逍遥学派”代表人物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其《论石》中提到过这种铅白的做法:将铅在浓醋中浸泡,反复刮下铅锈,然后再长时间熬煮,最后的沉积物就是铅白。

 

显而易见,铅白这东西有毒。铅白发展到极致,是威尼斯白粉。这是一种风靡于中世纪贵族圈的化妆品,对增白确有奇效,但毒性也更烈,极易损害容貌和生育能力。所以在“白妆”时代后期,贵族时尚圈又开始流行起假面,原因之一就是铅中毒的女性越来越多,需要借助于面具遮挡瑕疵。

 

还有一个极具欧陆风情的美白法:放血。传统西医对放血疗法有迷之热爱,在美白这件事上当然也要发挥其作用了。具体方法是,在耳后置一水蛭,通过吸走脸部血液来达到增白效果。

 

最毒苯二酚

 

皮肤偏深的非洲人是否不那么介意“肤白”这件事呢?并没有。

 

早在古埃及时代,白色就被视为高贵的象征。白色肌肤通常意味着不用参与粗重工作、有较高社会地位。四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将美白事业玩出了花样,树脂、动物油脂、含酸性的白色泥土……在2016年出土的一具古埃及木乃伊中,科学家找到了死者生前因大量使用美白化妆品而导致皮肤病的证据。

 

现代非洲人依然有美白执念。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尼日利亚有高达77%的女性使用过美白品——要知道,这还是在很多美白面霜禁止出售的情况下得到的数据。

非洲市场上的美白面霜

 

美白面霜为何在非洲禁止出售?这是因为非洲人肤色普遍较深,必须使用效果更为强劲的药品才能达到与亚洲人和欧洲人相同的美白效果。而人类几千年的美白史已经证明,所有强力、迅速美白的药物,基本都富含毒性。

 

非洲流行的美白产品大多富含苯二酚,这种物质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使皮肤变白,长期使用可能会引发皮疹、变色,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器官衰竭与皮肤癌。然而正如历史所昭示的那样,死亡、疾病从来都未能阻挡人类对美白的追求。美白之风不仅依然吹彻非洲大地,更衍生出了一系列亚文化,与此同时,流行偶像对美白的热衷,又再一次固化了以白为美的审美观。

 

非洲有漫长而痛苦的殖民历史,因此不少学者将非洲人对美白的狂热追求也视为殖民时代的后遗症。事实上人类对美白的追求从来不限于特定国家、文明和种族。从这个角度来看,最魅惑的毒药并不是铅、汞或是苯二酚,而是人类对美飞蛾扑火般的追逐。

栏目主编:章迪思 文字编辑:章迪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