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向孩子学习”不只是时髦的口号,背后隐藏着互联网时代的童年危机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凯锋 孙越 2018-08-18 06:41
摘要:儿童成人的过程今天已经与互联网技术交织在一起。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正在北京召开,“学以成人”是会议的主题。探讨“学以成人”问题,一个直接的路径就是把问题回溯到人生的童年阶段。

 

传统意义上的成长之路受到三大挑战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童年时光被纳入多样、开放的全新场景中,传统意义上的成长之路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说,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家庭对于信息的过滤作用被削弱。

 

青少年以往对于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主要取决于住在哪儿和可以去哪儿,家庭的作用因而不只是将青少年与户外危险相隔绝,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经过家长过滤而进入家庭空间中的信息,虽然不可避免地承载了家长的价值取向,但也因此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童年空间。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身体的空间隔离不再关联于信息隔离。只要一台与互联网相连接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整个世界。青少年不再只作为信息的线性传播结构的终点,凭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他们甚至可以对家庭中的礼仪、习惯乃至公共话题进行评判,因而挑战了家长的权威。

 

二是青少年—成人的代际关系被重塑。

 

相比通常不擅长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成人而言,成长于21世纪的青少年却似乎具备了与生俱来对互联网的适应与领悟能力,访问网页、使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维系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可谓“数字原生代”。家长作为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已被消解,进而导致技术意义上的新的代沟。“向孩子学习”不再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青少年对于成年人的信息“反哺”已经成为一种频繁出现的社会现象。

 

三是青少年被迫提前进入成人世界。

 

青少年“成人”以往是一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网络世界中,无论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还是在线百科全书,都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为青少年展示信息,原本属于成人世界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毫无保留地涌入到青少年视野。过去被家庭、学校等隔离在青少年生活之外的成人因素正在大幅度介入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童年生活,这不仅使我们正在领教一个个表达、穿着与成人无异的“小大人”的姿态,而且误导性信息甚至威胁到了儿童的生命安全。比如,发源于在线社区的“蓝鲸游戏”将煽动自杀设定为终极目标,而青少年是这一游戏的目标群体。比德尔(Lucy Biddle)等人的调查也已经表明,即使是在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中,也能够非常轻易地获取到关于自杀方法的详细技术信息。

 

童年生活面临怎样的“技术风险”

 

之所以出现上述挑战,原因有很多。

 

互联网本身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看似隐而不见,事实上已成为丰富学习方式、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技术支撑,此其一。

 

其二,作为电子媒介的互联网技术颠覆了印刷文化对于童年生活的奠基性作用。印刷的词语让位于电子的图像,更易理解的符号降低了青少年理解成人世界的门槛,阅读能力、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不再是必要条件,识字文化所依赖的“传统的技能”变得缺乏意义。

 

其三,青少年在互联网世界中失去了过去用以支持和分担认知过程的线索。信息的极大丰富使注意力转变为一种匮乏的资源和财富。为了吸引注意力,网络搜索引擎通过揣度用户的意图来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购物网站则根据用户的购买记录来打造更加个人化的购物界面。于是,价值不再来源于信息本身,而是由能够吸引注意力的网络环境所创造,这是失去控制的主观感受,也改变并剥夺了支持意义归属的社会文化生态。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用来帮助成人和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符号、标志和规范被“眼球经济”瓦解,青少年所面对的是一个缺少可理解性和相关性的世界,童年生活被卷入到“技术风险”之中。

 

互联网时代“学以成人”需要“三管齐下”

 

近代以来,明代思想家李贽、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等都主张自然主义教养观,认为童心是净、是真,而闻见道理是染、是假。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顺应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然主义的“学以成人”思想,倡导回归本真的幸福的“自然人”,而非高度社会化意义上的“知识人”和“文化人”。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童年危机,首先就要告别这种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和态度。在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境中,一面是接触到全球化的信息、丰富的教育资源、朋友间跨越时空界限的沟通,另一面则是色情内容、陌生人、隐私泄露、网络骚扰、泛滥的广告,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不能一味顺应,也不能夸大童心和天真的抽象纯粹,更不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背道而驰。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互联网技术对于儿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与之相对立的风险之后,才能发现解决危机的条件,听之任之或因噎废食都不可取。

 

儿童成人的过程今天已经与互联网技术交织在一起。在批判性地重塑技术时,技术也同样在重塑着人类。与印刷术相关的素养使得成人的世界能够隐藏在文字之后,互联网技术基本消解了这一界限。面对青少年过早卷入到成人世界这一现实难题,我们必须注重数字素养的培育。数字素养是包括检索并过滤信息、创建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流、具备隐私保护意识和手段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技能,它不仅意味着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而且更加强调适当的态度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对于成年人而言,数字素养的获得尤为重要。为了弥补与儿童之间由于使用互联网的技术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数字鸿沟”,他们必须要肩负起责任,调整对于新兴事物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习得与互联网相关的软硬件基本使用技能,提升整体鉴别、分析信息的智慧,进而重新获得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引导性角色,并由此恢复家庭和学校对于信息的过滤和管控能力。

 

应该看到,面对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企业所遵循的注意力经济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空间,数字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不应过度聚焦于互联网技术本身,以免忽略作为网络空间中注意力引导机制而起作用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必须呼吁和寻求社会政策层面的努力,在网络空间中重新建立引导注意力的相应机制,进而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再次确认相对清晰的界限,并作为培育数字素养的相应保障。这方面的努力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针对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设定对儿童成长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007年4月、2011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先后联合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2014年8月就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再发通知。通过在时间和年龄上对于用户进行限制,“防沉迷系统”已经成为解决儿童网瘾问题的重要现实举措。这些措施尽管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是值得肯定的有益尝试,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学以成人”需要“三管齐下”:家庭和学校需要面对其信息过滤功能丧失之后的调整,家长需要面对代际之间传承方式的改变,而政府和社会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将是如何在网络世界中重塑规范与秩序。这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变和实际行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社会关注,而且依赖于跨学科研究力量的整合。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