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曾是一级保密区,“两弹一星”稀有金属产自这里……阿勒泰可可托海续写传奇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红 2019-10-07 16:47
摘要:国庆前夕,笔者深入可可托海腹地,沿着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的足迹,探寻它的传奇和神秘。

共和国功勋矿——可可托海3号矿脉

在祖国雄鸡版图的七彩尾羽尖上,有一处秘境:数十年间这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密地区,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都有产自这里的稀有金属这里盛产宝石,是著名的宝石之乡。

它,就是可可托海,一个名字里有海但并不是海的北疆小镇。可可托海因矿而兴,高峰时人口一度达到三万多人,有北疆明珠、塞外“小上海”的美誉。

国庆前夕,笔者深入可可托海腹地,沿着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的足迹,探寻它的传奇和神秘。

可可托海有多神奇?

东经88°50′,北纬47°20′。可可托海的地理坐标。

在许多人眼里,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经纬度,但对于地质学家而言,它是一把能破解很多谜题的金钥匙。

可可托海位于阿尔泰山脉东端南麓,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美丽的额尔齐斯河从小镇穿流而过,流淌着千年游牧传说,浸润了现代工业文明,书写了艰苦奋斗的壮丽诗篇……

大自然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可可托海奇特的地质地貌。发生在1931年的一次八级大地震,在可可托海留下了一条长达176公里的地震断裂带。今天来到大地震遗迹,峡谷幽深,沟壑纵横,石峰峭立,八十多年前的地动山摇仿佛就在脚下。

要探索地球演变的奥秘,可可托海绝对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但它的神奇又不止于此——

这里有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脉——著名的3号矿脉。在全世界同类矿山中,3号矿脉以矿物种类之多、品质之高、储量之大、分带之完美而闻名。以3号矿脉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两百多公里的山脉中,目前已发现8处显著的矿点。

而世界上目前已知的178种矿产种类中,可可托海矿区就有86种。3号矿脉已累计查明80种矿物,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稀有金属矿物。也因此,3号矿脉被誉为稀有金属矿物的“天然博物馆”。

说可可托海是一个熠熠闪光的“中华聚宝盆”,一点也不为过

可可托海矿区被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的几十年间,因为国防建设的安全需要,地图上再也找不到可可托海的名字。它被一个神秘的代号——“111矿”所取代,成为国之秘境。要去那里,必须经过几个检查站。

直到改革开放后,可可托海才揭开了神秘面纱。

3号矿脉建立了哪些功勋?

3号矿脉劳动场景模拟图(资料图片)

站在3号矿脉边俯瞰,整个矿坑如同一顶倒扣的巨型“草帽”,镶嵌在阿尔泰山脉群山之间。3号矿脉南北长达250米,东西宽240米,深200多米。即便隔着护栏,依然被它的恢弘气势所震撼。

坑壁上有13层运矿车道,一层一层呈螺旋状盘旋而下,直达坑底。来之前看过3号矿脉的旧照,坑底有一泓碧水,犹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其上。如今水被抽干,坑底黑洞洞的,如同时光隧道一般深邃。


背矿石的矿山母亲(资料图片)

可可托海矿区野外矿点(资料图片)

“现在的3号矿脉看上去有些寂静,几十年前可不是这样。当时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昼夜不停。”33岁的“矿三代”、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运营部经理谭胜利说。

穿越时光隧道,笔者仿佛看到了矿工们穿梭拉运矿石的忙碌身影,听到了运矿车辆轰鸣的马达声、开采矿石的爆破声、马拉爬犁的嘶鸣声。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为了偿还前苏联外债,国家决定用前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

还债任务下达后,可可托海矿区打响了声势浩大的“保出口大会战”。矿区职工豪迈地说:“苦我们也不能苦国家,卡我们也不能卡国家,难我们更不能难国家!”在大会战中,矿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数矿区人挥洒汗水和热血,铆足干劲加班加点,就是要为国分忧、争光。

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摘引了《红旗》杂志1964年第9期刊登的《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信中写到:

“到1962年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价值二十一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矿产品和五金价值十四亿新卢布,其中重要的有:锂砂十万吨,铍砂三万四千吨,磞砂五万一千吨,钨砂二十七万吨,压电石英三十二点九吨,水晶七千七百三十吨,钽铌砂三十九吨,鉬砂三万七千吨,锡十八万吨等等。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信中提到的锂砂、钽铌砂的全部以及铍砂的大部分,均产自可可托海3号矿脉。

3号矿脉另一项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是助力我国“两弹一星”插上了腾飞翅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原料,主要就是来自3号矿脉。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正因如此,3号矿脉也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可可托海巍巍矿山,曾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探秘阿依果孜矿洞

杨勇向参观者讲解。

3号矿脉不远处,有一条长约800米的阿依果孜矿洞。在52岁的“矿二代”、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原馆长杨勇带领下,我们进洞近距离感受矿工们艰辛的工作环境。

进洞前,杨勇提醒我们穿上厚厚的防寒服,因为洞中平均温度常年在零度左右,比较湿冷。刚进洞,一股寒气就扑面而来。洞室、巷道错综交叉,犹如地下迷宫一般。尽管矿洞开放前已经过整修,还增加了照明设施,但有些巷道低矮处只能弯腰走过,一不小心还会碰到头。

 

洞中的碎云母层。

洞壁上残存着丰富的矿物晶体,有闪闪发光的“云母巢” 、晶莹闪烁的“石英河”、白里透蓝的“白绿柱石”、透着淡淡粉色的锂辉石……仰望头顶上方的“石英河”,如同一条白色的星空之河,分外迷人。

当年,矿工们在工作之余,一定也会对身边这些漂亮的矿石赞叹不已。但更多时候,他们每天面临的是艰苦的作业环境,以及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危险。

在矿洞岩壁上,随处可见矿工用榔头、钢钎、十字镐、铁锨等工具留下的凿痕。有些洞内开采过后危石嶙峋,下面就用一根木桩顶住,防止坍塌。当年采矿环境之险峻,可见一斑。

部分岩石用木桩支撑防止坍塌。

溜矿井。

指着一处溜矿井,杨勇说,当年工人们就是顺着陡峭的矿槽爬到上部,在狭窄低矮的采矿区域,只能半蹲着,用钢钎和榔头将矿石一块块敲下来,再通过溜矿槽运到下面。

杨勇经常去走访老矿工,听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个年代我们在矿洞里弯下腰采矿,就是为了能够让你们这一代人将腰杆挺直!

在矿洞中待了半小时左右,手脚已有些冰凉。而在当年,矿工们在这样昏暗的矿洞里,往往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在洞室里吃上几口。一镐一镐,一筐一筐,把国家急需的矿石源源不断运送出去。

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在修整阿依果孜矿洞时,按照泛黄的老照片再现了当年的工作场景。有游客看了雕塑就问:矿工们都咧嘴笑着,是不是搞错了?

矿洞里不仅阴冷潮湿,而且粉尘飞舞,工人们常常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粮食供应最紧张的时候每顿只能喝上两碗糊糊。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们怎么还笑得出来?

谭胜利说,有一位老前辈用一句话作了回答:“因为工人们心怀光明”新中国成立,矿区大开发,给劳动者带来了光明。矿工们知道,只要肯努力工作,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国家会越来越强大。

矿工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

今天的采矿任务完成了。(资料图片)

洞内雕塑再现当年采矿场景。

从可可托海带走一份精神宝藏

“3号矿脉是可可托海的灵魂,是老一辈建设者抹不去的记忆。五湖四海的参观者来到可可托海,不仅仅因为它蕴含宝石、矿产,也不仅因为它的特殊贡献,更因为几代可可托海人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精神。参观者会从矿区历史想到他们父辈曾经历的艰难困苦,也会想到我们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杨勇说。

可可托海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

“游客到可可托海来,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刚来的时候,对宝石最感兴趣。”谭胜利说。要知道,可可托海盛产碧玺、海蓝、石榴石、水晶、芙蓉石等宝石,是我国著名的“宝石之乡”呢。

而在参观了3号矿脉、阿依果孜矿洞后,游客开始追问“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需要哪些稀有金属。谭胜利不厌其烦,一一讲解各种矿物的特点和功用。

参观到后半段,不少游客开始提问:“在当年这样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中,矿工们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靠的是什么?”

谭胜利说,游客们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开始受到触动,开始往更深的方面思考了。“我比较喜欢从身边事入手,讲爷爷那一辈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可可托海矿区大开发,就像一把火炬,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劳动者。当时很多人从布尔津等地,沿着运矿车的车轮印子,一路找到了矿区。

上世纪50年代初,谭胜利的爷爷护送亲戚来矿区,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爷爷刚来的时候没房子住,要垒土基盖房子,仅凭一己之力是干不成的。于是今天你帮我盖房子,改天我也帮你盖房子。今天我上班,孩子在你家吃饭;明天你上班,孩子在我家吃饭。工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

谭胜利说,这样的血脉相连、情感相依,是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之一。当时的矿区人,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比学赶帮超的气氛浓厚。遇到困难找组织,党组织有召唤也积极响应。

有游客问谭胜利,可可托海的“海”在哪里?他说,可可托海没有海,但也可以说可可托海有“海”——那就是矿石之海,精神之海

近些年来,杨勇参与做一些可可托海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的整理工作。他说,可可托海的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给的,但“功勋矿山”的品牌是一代代矿山人用献血和生命筑就的,是全国各地建设者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建立起来的。在他看来,可可托海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孕育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国分忧”的可可托海精神,这种精神今天依然在发扬光大。

“无私奉献、扎根边疆、为国分忧,是矿山人独有的特质。一代代矿山人正是发挥了这些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杨勇深有感慨地说。

游客满怀希望来到可可托海,希望他们都能带着属于自己的财富满载而归——一段家国记忆,一种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会过时的精神。”谭胜利说。

可可托海回归本来含义

可可托海在蒙古语中意为“蓝色的河湾”,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绿色的丛林”。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3号矿脉部分矿产资源已逐步枯竭。随着时光列车的高速前行,传统的矿区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初,可可托海响应国家独立工矿区转型改革的号召,开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3号矿脉功成身退,转型成为国家矿山公园,在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上继续发光发热。

“我觉得可可托海矿区转型的路子走对了。我们的父辈在这里开发矿业建设国家,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是保护好青山绿水,让可可托海回归它本来的意义。”谭胜利说。

笔者问杨勇,如果用一句话介绍家乡可可托海,会如何概括?他想了想说:“可可托海是世界的奇迹、中国的名片、新疆的骄傲、阿勒泰的丰碑!

“可可托海矿区是全国各族人民支援建设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共同打造的。它不仅是新疆的,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宝藏。我发自内心地支持可可托海旅游兴镇,希望通过工业旅游、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实现可可托海的二次腾飞!”杨勇说。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功勋矿山,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资料图片由富蕴县委宣传部提供,其余由作者摄影。部分资料来源于富蕴县档案局编著 《共和国不会忘记——可可托海》一书。)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房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